APP下载

恢宏开气象 妙想得精微
——谈田忠利书画印的艺术创作

2021-01-14文/唐

艺术品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物画篆刻创作

文/唐 昆

编者按:在传统的文人范畴中,“诗、书、画、印”是相辅相成而统一的,而当代的艺术创作者多固守传统或是激进创新,没有做到真正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田忠利从小受母亲熏陶并考入中央美院附中、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等院校进行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在教学、科研及教育行政管理一线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内心最初对艺术的追求,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先进的教学理念、宏观的整体把握、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的不懈追求,使得田忠利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日渐精进。本期采访田忠利教授,与读者一起了解他的艺术世界。

田忠利

1968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并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曾担任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及其他全国性美展评委,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与保障指挥部执行副指挥、彩车和广场景观设计艺术指导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新闻出版业领军人才”, 北京市授予“四个一批”人才称号。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美术大展并获奖,并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印刷博物馆举办个人中国画、篆刻作品展。

唯道乃师 34cm×136cm 纸本 2020年

唐昆(以下简称“唐”):田老师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期刊的采访。您的艺术创作在业界有很高的名望,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哪些事情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田忠利(以下简称“田”):我出生于新疆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心灵手巧,每每在自己做好衣服的衣领袖口处绣上清丽的花草,使一件件普通的衣服顿生华彩,与众不同。现在看来,母亲的服装刺绣就是一件精美的民间艺术品,也给那个年代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从小受到这样的熏陶,这种审美潜移默化地沁入我的心田。于是,年幼的我也拿起笔,从此痴迷上了绘画。上小学后,绘画作品参加全疆少年儿童画展,并获得一等奖,被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画家”,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从此立下志向,将来成为一名画家。

史记·项羽本纪 34cm×68cm 纸本 2020年

20世纪80年代初,连续三年未招生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于1984年开始恢复招生,计划在全国招收三十名新生。初中毕业的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科班训练。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写实造型基础,也使我在后来的中国画创作中,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游刃有余。

1988年,附中毕业后,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系里任教的老师有卢沉、姚有多、黄润华、张凭、贾有福、韩国臻、张立辰、郭怡宗、金鸿钧、王镛、田黎明等以及一大批绘画创作实力雄厚的教师,其中名师大家众多,老师们绘画创作风格各异,治学精神严谨,深深的影响了我,为我后来中国画创作方向的选择和创作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今天自己能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一点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老师们的授业教诲和中央美院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

唐:在经过四年美院系统的学习之后,您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可否介绍一下?

田:中央美院毕业后不久,我便开始一系列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画大型创作,并参加了数次重大题材美术展览。例如《陆沉·天问》《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百年沉思》《落后就要挨打》等。其中,1995年创作完成的巨幅历史人物画《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这是一幅难度很大的历史人物画。孙中山先生为革命殚精竭虑,终其一生,他革命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这既是一幅肖像画,又是一幅展现辛亥革命历史风云的巨型历史画创作。该画幅度宏伟,人物众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光照千秋的英雄人物,埋葬千年封建统治最后王朝、推动历史前进的劳苦大众,成为构成这场风起云涌革命历史画卷的主要内容。我以超时空手法结构宏大历史画卷,为把孙中山安置在中国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心位置,并把其塑造成为民主革命的火炬和砥柱中流的形象象征,提供了可能。我试图让辛亥革命的历史图景成为主旋律的辉煌背景音响,有力地烘托、映衬出孙中山主体形象,两者相互生发,相互深化。

这幅巨型中国画历史人物画长4米、宽3米,历时一年多,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完成,入选了由中、美、法、澳、菲、马、新等许多国家的实力派画家参加的“孙中山与华侨国际美术巡回展”,并荣获金奖,得到著名美术家和历史学家的首肯,被称作“在整个画展中是一幅最引人瞩目的作品”“作品结构宏大,刻画历史人物众多,体现了民主革命的宏伟性、悲壮性、史诗性,是一幅成功的历史画巨作” 。该作品在海内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时,好评如潮,成为当年发表率最高的美术作品,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该全集收入了二十世纪初自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等至今有影响的261位画家的中国画代表作品)。

暖冬 68cm×68cm 绢本设色 2020年

印度女孩180cm×98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唐:对于人物画的创作,您主要的表现题材和手法有哪些?

田:我的人物画表现题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题材的人物画创作,前面已经介绍过。二是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写生和创作。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我一直秉持的创作理念。在我的水墨人物画作品中,能看到许多人物写生,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一直是我表现时代生活的艺术追求。我在人物画写生作品中用淋漓的笔墨语言,描绘普通劳动者的淳朴,为人民造像。这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一组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水墨人物画中,以中国画的笔墨造型,深入细微的形神刻画,描述人物的欢乐喜悦,以及生活的沧桑。我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接受“徐蒋体系”的教育思想,在人物画创作中,十分注重绘画造型的严谨。在技法的运用上,我以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为基础,融合了西画的特点,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好地实现对画面主体的表达。

唐:除了写意人物画之外,您还兼画其他方面的题材吗?

田:在写意人物画之外,我还着力于工笔花鸟画创作和理论研究。人类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关注自然生态是我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而花鸟题材创作很适合于这一主题的表达。特别是工笔画又能发挥我在附中学习西画色彩和后来对西方现代构成研究的优长,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我创作的一系列工笔花鸟画入选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如《绿风》获“95’中国体育书画大展”银奖、《清幽》获“第八届全国‘群星奖’美术大展”铜奖、《灵光》获“‘爱我中华’首届全国中国画.油画大展”铜奖、工笔画《春光》获“‘精致与微观’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铜奖、工笔画《鸟鸣境更幽》获“94’全国中国画·油画大展”优秀奖,巨幅工笔画《不屈》入选“第四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

唐:可否给我们概述一下您的花鸟画的创作理念?

田:在我近期的花鸟画创作中,融入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的体悟。在这些花鸟画创作中,表达万物皆我挚友的浓浓情怀。我画花写鸟,隐然只在咏怀。在我的笔下意图将花草、鸟兽描绘出生气盎然的、有情感的、让人亲近、惹人爱怜的样貌,将自然物象内质外化,赋予花草、鸟兽以人格。比如《待哺》,让人联想起人间母爱的温馨与伟大,与其说是描绘母鸟在哺育雏鸟,还不如说是在宣泄寸草报春晖的人间真情。

在我的笔下有多种形态各异的小鸟,我都尽力追求塑造的生机蓬勃、精灵活脱、有情有性。这些活跃在世间的生命,我认为它们的情感又似乎与人类相通,它们个个独立不羁,充满着闲适自在的意趣。在我的花鸟画作品中,我越来越明晰地体现出“万物静观皆自得”“万物皆我朋辈”的传统美学思想和文化立场。

唐:在前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中,看到您展出了许多篆刻作品。这些作品取法多样,既传统又有很强的个人面貌,在现在的艺术门类中,篆刻其实是“冷门”,您是如何进行篆刻学习的?

田: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专攻写意人物画,兼修书法、篆刻。学习篆刻,需先了解书写篆字。字入古,格调就会高一层。每篆文,必先了解掌握印文字源及形声义的流变演化,体会篆体结字的义理别趣。

我在初始研习阶段,“印宗秦汉”,对秦玺汉印的章法、字法、笔法心追手摹,反复体味先秦古玺的古朴自然、天真烂漫,汉印的平正端庄、气势雄强。领悟其“既雕既琢而复归于朴”的神韵,叹服“自然要约而不繁”的独特魅力。“浙派”的开山之祖丁敬诗云:“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要突破秦汉印的范式,跳出明清各大家所形成的流派和风格样式,而自成面目,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积累并不断提高的过程。除了要有高超的书法造诣、扎实的古文字基础,还要具备宽阔的艺术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以及开拓创新的胆魄。深知这何其难也!

安平泰

终日乾乾

海纳百川

仁者寿

大处落墨

大方若圆

近年来,我在篆刻创作中着力于“味”的表现。“味”是哲学范畴中的一种审美概念。《老子》提出“味无味”,引申开来还有“无味至味”“味外之味”。从道的层面去理解,“味”应是一种恬淡之味,是虚静心灵状态下“万趣融于神思”而后形于文的艺术化审美体现。中国传统文论中有“含蓄而意长则有味”“言淡而旨远则有味”“简古而情深则有味”的评说。“味”既幻化出生动明妙的灵趣,又蕴藉着充实深厚的精神内涵。遵循“印外求印”的创作思路,我在篆刻创作实践中从多方面进行探索,突出印“味”。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在根植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都离不开多种文化的交流互鉴。篆刻中文字和边栏形成的点、线、面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构成形式相通。借鉴西方绘画构成理念,在一定限度上突破传统篆刻已形成的字体形态,在章法布局上首先考虑字形团块的分布,字形线条的结构组合,有意识地强化字与字、字与边栏结构之间纵横开阖的疏密对比关系,使文字形态和章法结构与传统篆刻范式拉开距离,产生奇诡多姿、跌宕起伏的情态意趣和强烈的视觉张力,形成现代之“味”。同时,运用计白当黑、借虚见实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印面构成虚实相生,散发灵动之“味”,散淡之“味”。在印文点画组合结构上,通过起止徐疾、刚柔相济的刀法,在印面的虚实变化中,使印文隐现含蓄之“味”、苍浑之“味”。

今天,篆刻原有的使用功能早已退化,而更多的是篆刻艺术家外感于形、内动于心的艺术形式语言的张扬和意境的表达。在不断地追求多种印“味”的过程中,创造篆刻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是我现在一直追求和探索的。

唐:在传统的文人概念中,诗、书、画是统一在一起的综合素养的体现。您的艺术创作除了本专业领域之外,也十分注重文学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您还创作古体诗、词。请您谈谈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以及最大的受益是什么?

水中散新月 边柳环古墙136cm×68cm

田: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小时候喜欢中国古典诗歌,常常背诵一些短诗。记得上小学,在课堂上背诵曹植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咏鹅》,让老师和小伙伴们感到惊讶。来北京求学期间,常去逛隆福寺、灯市口、琉璃厂的中国书店,把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多用于购买中国古典诗词书籍,今天工作室书架上大量诗词书籍都是上学时购买的,其中《佩文韵府》共4卷,使用至今。我上中央美院时,国画系在教学上强调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全面修养,除了学习国画外,还开设了书法、篆刻、诗词课程。系里请来诗词大家周笃文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先生现场吟唱,让我愈加着迷于中国古诗词,逐渐体会了其中的各种意境,也不断使自己阐发联想,开始尝试用古体诗的形式进行创作。目前,我在古体诗创作中体会到,最难的还是意境的独造,特别是用古体诗的语言形式吟咏表达今天的生活感悟,体现时代特征。至今,背诵中国古典诗词仍然是我日常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出差,总会随身携带一本诗集,这已成为一种习惯。苏轼评王维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古代许多杰出的画家是诗人,诗人亦是画家。学习古诗词对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培养自己以诗眼观察世界,以诗心体悟自然,以诗歌抒发情感的艺术生活和表达方式有着最直接的帮助。对古诗词的喜爱和学习,思接千载,与古为徒,使我在绘画作品中强调诗意化表现,成为我艺术创作自觉的学术追求。

猜你喜欢

人物画篆刻创作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一墙之隔》创作谈
篆刻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
创作失败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