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演进与展望

2021-01-13吉志强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话语权

吉志强

〔摘要〕 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出场,主要是基于其在中国话语体系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构建中的机遇、挑战、价值、功能等的宏大叙事中展开的。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研究从切入、建构和阐释三种分析话语逐渐走向内在和深入,而其在向国际场域的拓展中,又存在着认同论、质疑抹黑论、建设论三大类话语并存的态势。总的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政治话语多而理论和大众话语少、零星分散研究多而整体性研究缺乏、自说自话多而争鸣不够等不足。新时代,要加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必须强化政治话语向理论和大众话语的转换、加强话语体系系统化和整体性、重视话语体系的国际化创新与传播等研究。

〔关键词〕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3-0117-07

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研究,不仅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话语权、话语体系与国家软实力紧密相关,话语权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尺,成熟的话语体系则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和民族自信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话语权、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底,他在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阐述中指出,要努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其中包含了展示中国山川秀美大国形象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时指出,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新理论和新思想的研究,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是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推动下提出的原创性、时代性概念和理论,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具有显著的优势。我们党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包括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与思想等),以中国正在做的事为中心,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研究,构建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反之就会成为别有用心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1 〕。以上这些重要指示,不仅指出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的不足和短板,而且为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遵循。实践中,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传播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声音、回应外界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质疑和抹黑、宣誓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心、展示山川秀美的中国国家形象、贡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和成就,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亟需系统化攻克的重要课题。由此,以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契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确立后,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相关研究也随之正式出场。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出场

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出场,主要是基于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和中国话语体系的宏大叙事场景下,从形势论和功能论两种话语语境分析展开的。该话语在探讨当前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论证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的重要价值和功能。

第一,挑战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尤其在反贫困、气候变化、核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生态文明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推动了全球生态治理體系的变革,中国的国际话语地位和话语权也因此有所改善与提升,但是,当前国际话语格局整体仍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和局面,我国仍需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以稳步提升国际话语权 〔2 〕。从生态文明话语研究来看,有学者在分析“西强东弱”的国际环境话语体系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不断提升话语质量,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 〔3 〕。有学者从坚定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自信的角度,提出建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必须要突破“西强东弱”的话语逆差,破除对西方话语的盲从和依赖,争取和提高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4 〕。还有学者在总结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争论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积极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 〔5 〕。以上这些研究表明,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与建设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第二,机遇说。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同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密切关联,全球治理格局的调整与重塑,为我国加快构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争取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主导和创设了一批体现中国立场、价值、智慧和理念的世界议题和标识概念,为重构全球话语格局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提升新时代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6 〕。如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开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气象和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路径,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了历史机遇 〔7 〕;在当代全球生态治理的话语体系格局中,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为我国加强生态文明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8 〕。为此,我们党要坚定中国文明“生态化”发展的自信,把握好实现绿色发展带来的机遇期,在加强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中加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和话语权建设,以不断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影响力。

第三,价值说。生态文明话语权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丁卫华认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资源来打造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9 〕。汪习根认为,生态文明是制约和构成发展的基本要素,绿色是实现发展权的必要条件,新时代应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权来提升中国的发展权话语体系及其国家影响力 〔10 〕。也有学者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的价值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对开创全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意义,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本身就体现了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和中国特色的话语自信等特征。话语研究应在体现话语特色、重视话语还原能力的同时,突出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达创新,以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 〔11 〕。显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并不能自动转化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还需充分借助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实现从发展优势到话语优势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美丽世界建设中的中国贡献和优势,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第四,功能说。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承担着展示美丽中国国家形象、回应西方国家生态质疑和抹黑及增信释疑的重要作用。赵鸣岐、张放认为,一套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话语体系,不仅要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正面回应来自西方国家的挑战和质疑 〔12 〕。但现实并不乐观,中国污染威胁论、新殖民论、掠夺资源论等,都是对中国整体国家形象的质疑、污蔑和抹黑。这虽有“西强东弱”话语态势导致的对中国的各种质疑和污蔑持续发酵,对中国话语权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的客观话语环境等原因,但也恰恰证明,生态环境的全球共性决定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持开放理念,要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争取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以更好展示中国生态大国形象 〔13 〕。可见,要向世界更好地展示美丽中国形象,凝聚共建生态文明世界的共识和力量,还需大力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研究与建设。

顯然,无论是在形势论语境中还是在价值论语境中,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这其中,既有西方主导国际舆论场的外部原因,也有中国自身话语质量有时不高、国际话语交流融入与传播不够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为此,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有必要继续提升自身话语质量,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构建起一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深入

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厘清其基本的内在机理,是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关键,也是决定其能否构成一个独特体系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主要包含切入论、建构论和阐释论三种分析语境。

第一,生态切入论,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切入点推进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陈曙光认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中国实践、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其核心板块至少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话语,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必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理论创造 〔14 〕,此观点在当前具有共识性。也有学者认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关键,就是要利用中国实践去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打造中国话语体系的基础、来源和动力,要研究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用中国理论研究和解读中国实践与中国道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令人信服的话语体系。这类研究,既可视为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内在的深入,也可归入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外延之列。

第二,主题建构论,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依据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已有研究一是指出了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依据,在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逻辑体系和内在实质的基础上,以维护中国发展权和环境权为主旨建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15 〕。二是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所经历的“跟着讲”“学着讲”“领着讲”的三个演进阶段 〔16 〕。而类似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探讨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研究,往往都遵循此依据。如以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升为视角,从理论、制度和战略层面,提出要用更加清醒和自觉的历史意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面向中国问题,加快构建兼具现实合理性、开放包容性和共识对话性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构的合法性、理论架构和实践导向等进行深入分析。此类研究,已基本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在某些方面的关键问题。

第三,本体阐释论,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为本体的具体研究。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领域,围绕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本身的研究和阐释正在升温。有学者围绕如何阐释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作为一种转型政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理论,更能代表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和目标追求,而要阐发其话语内涵,就不能脱离中国现代化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7 〕。有学者立足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重大意义,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的基本范畴、核心范畴、基本命题、内在思想、目标追求等具体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梳理和分析 〔18 〕。有学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本体,具体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蕴含的“四重逻辑向度”和“八个方面的话语体系图景构成” 〔19 〕 〔20 〕。此外,还有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框架解析、习近平生态话语建构方式及其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对西方环境话语体系的超越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 〔21 〕。这类研究,尝试从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基本问题入手探究其内在意蕴,已基本深入和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目前国内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研究,正经历着一个从外围向内在深入的发展过程。而要真正构建起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并发挥应有作用,理清其基本架构、核心范畴、内在逻辑、体系特征、话语功能、传播路径等则是必然要求。在这方面,真正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亟待深入挖掘和系统展开。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拓展

话语体系是一种表达系统,其根本功能在于表达,而能不能表达和表达效果如何,则要看该话语体系是否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拓展,主要是基于国际场域对该问题的关注。当前,学界虽然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并未开展专门具体的研究,且主要以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为话语关切点,但大体仍可梳理和概括出三类不同话语:一是认同论话语,二是质疑抹黑论话语,三是建设论话语。

第一,认同论。国外一些学者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国际贡献持认可和肯定的积极态度,承认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制度和文化优势。如美国学者洁伊·麦克丹尼尔认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丹尼尔·加尔德那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重要意义;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给全世界带来了希望,中国将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头羊 〔22 〕。马查理亚·穆内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效为世界各国作出了表率,值得非洲国家学习 〔23 〕。小约翰·柯布在2019年专访中再次高度评价和肯定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和举措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4 〕。菲利普·克莱顿等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深厚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内在之义,放眼世界,中国最有可能引领他国走向生态文明 〔25 〕。此外,也有学者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制度优势、中华文明角度肯定和赞扬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以上这些观点,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对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的美丽中国建设的话语认同,对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具有提质增信的重要作用。

第二,质疑抹黑论。质疑抹黑论的话语主调是,质疑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否定或抹黑生态文明建设。如戴蒙德认为,中国庞大的人口、领土和经济规模,导致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僅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更影响到世界,即使中国不与外界往来,单是排放到海洋、大气中的水和空气就足以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更不要说中国从其他国家输入资源的同时把污染输出和转移给其他国家的影响,并由此武断,当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达到第一世界国家的水平时,人类对资源的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将会成倍地增长 〔26〕。尤其是自中国发布洋垃圾进口禁令以来,美日韩澳及部分欧盟国家等极力鼓吹和制造“中国污染威胁论”,指责中国禁令影响和扰乱了全球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造成了世界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在许多学者看来,这些质疑抹黑中国的政治话语,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取向问题 〔27 〕。显然,此类话语明显是戴着冷战思维和西方话语霸权的有色眼镜在看中国,但其也从反面提醒了加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建设论。建设论的话语基调,在肯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贡献和影响的同时,对加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有学者认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巨大努力,但现在的问题不应是继续追求更快的进步或更多的增长,而是应该将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相结合,转变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扭转已经对生态、社会和文化造成严重破坏的趋势 〔28 〕。还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生态问题是全球问题,为此,中国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在潜移默化、主动输出理念和文化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其中,将会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29 〕。该类话语,态度中肯、意见可鉴,在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和研究中应当予以重视。

笔者认为,虽然部分国家主导的质疑抹黑论不绝于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也更加凸显出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逐渐显现,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环境与话语地位得到了逐步改善和提高,这也为加快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争取了重要的机遇期。而国际社会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认同和建设性意见,为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构建起到了增信释疑、凝神聚力的作用。

四、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当前,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研究,总体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学术话语体系,仍处于初创阶段。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提质增效争取了时间与空间,但同时也说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任务的紧迫和艰巨。

(一)目前研究的不足

就目前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和关注的整体来看,尚存在“三多三少”的不足,即政治话语多而理论和大众话语少、零星研究多而系统化和整体性研究缺乏、自说自话多而争鸣不够等问题。

一是政治话语较多而理论和大众话语不足。意识形态是体现话语体系政治立场的核心问题,而理论则是话语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狠抓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整体话语环境的政治性导向显著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关注,更多地是停留在政治话语层面的印证性分析和阐释性反复解读,而对该话语体系本身的理论话语、大众话语研究欠缺,说服力不强,这也是“说出来传不开”的关键。因而,如何实现从政治话语到理论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转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是零星和分散性研究较多而系统化、整体性、专门性研究缺乏。当前,学界要构建一套成熟的话语体系并使其切实发挥话语功效,从基本范畴、核心命题、逻辑结构、基本特征等方面展开系统化、整体性和专门性研究必不可少。尽管生态文明话语的创设并非新事物,国内学界早在1980年代就已提出,但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关注却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确立和形成之后。目前,虽然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此话题,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尝试性研究,但主要停留在该话语体系的整体架构方面,深入其内部进行挖掘并作出系统化、整体性和专门性研究的成果仍是空白。当然,要在短时间内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作出系统化、整体性和专门性的研究显然不可能也不现实,但这恰恰是当前该话语体系研究的重点和紧迫任务,它直接关系着“有理说不出来”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最终解决。

三是自说自话多而理论争鸣不够。自说自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国内学术层面自说自话,大众听不懂、认可度低;另一方面,在国际上缺乏共鸣话语范畴,难嵌入国际话语结构,国外公众听不明白、不认可。生态文明话语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性政治话语,但要赢得国际话语权,首先必须要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目前,从政治话语层面来看,生态文明话语已随中国话语进入了国际舞台。但在学理层面,国际学术话语争鸣不够,导致我国生态文明话语同西方生态话语间共同认可和接受的话语范畴与学理关联缺乏,嵌入西方话语结构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不利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认同,是造成“声音太小”的一个重要缘由。可见,加强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争鸣,让生态文明话语在“走出去”“引进来”中凝聚国际共识,是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显然,学界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已有研究尚有不足,但已为日后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今后,学者们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建设成熟高效的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之目的。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表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强化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理论化和通俗化研究,实现政治话语向理论话语、大众话语、生活话语的转变。一种话语体系要得到认可和发挥功效,不是越高大上越好,而是要接地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明白,让受众能够听清楚、听得懂、听明白。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必须放在中国化这个重心上,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本,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政治话语向理论话语、大众话语和生活话语的转换研究,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事实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身就包含着一系列道理深刻但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形式,如“你挣到了钱,但空气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笔者认为,学者们可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特征或话语风格研究为抓手,推进理论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建设与研究。

第二,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系统化、整体性和专门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内在逻辑严密、内涵丰富深刻的原因所在。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是一个主题突出、立场鲜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容丰富、表达清晰的完整系统。零星分散的研究和阐释,虽然有助于幫助人们理解其内涵的某个方面,但也极易导致理解的碎片化甚至片面化,这不利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认识、系统把握、社会认同和国际传播。为此,学者们应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体系、结构体系、价值体系、特征体系、功能体系、传播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系统化、整体性和专门性研究,这既是实现其理论体系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其整体话语功能和传播效果的必然要求。

第三,重视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国际化研究。发起和参与必要的国际学术话语争鸣,是衡量和检验某种话语体系是否具备国际传播能力与条件,能否得到国际社会接纳与认可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直接关系到该话语体系的国际生存力、影响力,以及未来能否赢得国际话语权。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虽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独创的,但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问题,也是全球性难题,这决定了该话语体系特殊性与普遍性内在统一的特质,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嵌入国际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此,学界在对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开展研究时,必须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战略,加强话语创新和话语传播的国际化研究,积极鼓励、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争鸣,在争鸣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话语质量和功效,为世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新时代,我国要构建一套说服力强、国际认可度高、话语功效强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仍任重而道远。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话语格局正处于深度变革与重构之中,这是中国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为此,我们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为导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系统性建设与研究,切实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质量,增强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和感召力,从而真正发挥其增信释疑、凝神聚力建设美丽中国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功效。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03):4-19.

〔2〕左凤荣.全球治理中的国际话语权〔N〕.学习时报,2019-11-22(02).

〔3〕李昕蕾.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知识供给与话语权竞争——以中国气候研究影响IPCC知识塑造为例〔J〕.外交评论,2019(04):32-70.

〔4〕华启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何以自信〔J〕.广西社会科学,2017(07):14-19.

〔5〕任 玲.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构建〔J〕.鄱阳湖学刊,2018(06):117-123.

〔6〕蒋永发,李 莹.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话语体系创新——第二届中国话语高端论坛综述〔J〕.理论视野,2019(11):102-104.

〔7〕王义桅.“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探析〔J〕.探索,2016(02):46-54.

〔8〕华启和.生态文明话语权三题〔J〕.理论导刊,2015(07):44-47.

〔9〕丁卫华.中国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权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9(05):47-56.

〔10〕汪习根.着力提升中国发展权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J〕.红旗文稿,2016(12):13-16.

〔11〕许晓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自洽性的话语体现与时代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2020(01):120-127.

〔12〕赵鸣岐,张 放.“中国模式”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19-24.

〔13〕贺文萍.中非关系中的话语权建设:经验与挑战〔J〕.对外传播,2015(05):27-30.

〔14〕陈曙光.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J〕.教学与研究,2015(10):23-30.

〔15〕王雨辰.论构建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立场和基本原则〔J〕.求是学刊,2019(05):18-27.

〔16〕华启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J〕.河南社会科学,2019(06):24-28.

〔17〕郇庆治.作为一种转型政治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2):21-29.

〔18〕张云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初探〔J〕.探索,2019(04):22-31.

〔19〕华启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四重向度〔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4):12-16.

〔20〕华启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图景〔J〕.湖南社会科學,2018(06):1-7.

〔21〕何修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框架〔J〕.宁夏社会科学,2019(01):20-26.

〔22〕国际政要学者盛赞中国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7-09-14).http://www.cac.gov.cn/2017-09/14/c_1121659004.htm.

〔23〕宣示中国道路彰显中共远见——国际社会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重要讲话〔EB/OL〕.(2017-07-28).http://www.xinhuanet.com//2017-07/28/c_1121398019.htm.

〔24〕专访: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访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EB/OL〕.(2019-04-29).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4/29/c_1124431819.htm.

〔25〕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M〕.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13.

〔26〕贾雷德·戴蒙德.奔溃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M〕.江 滢,叶 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371-391.

〔27〕严海蓉,沙伯力.中国在非洲:话语与现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30.

〔28〕Lau Kin-chi.A Subaltern Perspective on China’s Ecological Crisis〔J〕.Monthly Review,2018(05):45-57.

〔29〕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制度和文化优势——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保护生态的举措和智慧〔N〕.人民日报,2015-03-06(03).

责任编辑 芳 晔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体系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