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打造数字产业集群的谋与策

2021-01-13王莉莉杨娟吴智兰

决策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兴产业安徽集群

王莉莉 杨娟 吴智兰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数字江淮”建设工作要点》中也提出,要聚焦产业升级,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安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徽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与不足?如何补齐短板?

安徽数字产业集群频频入围“国家队”,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正逐步形成,强“链”扩“群”已成为发展新关键词。

一是以“芯屏器合”为标识,优势数字产业加快培育壮大。聚焦优势新产业,安徽深入推进实施“三重一创”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已基本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梯次推进的格局。

2020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达到5085家,企业个数和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近三成和四成,五成以上的新开工重点项目分布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总投资突破1万亿元。

从产业领域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安徽7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年均增长22%,总量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规上企业总数突破1000户,8家企业年营收突破100亿元,微型计算机年产量全国第五,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02.2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29.7%。

二是以“合肥芜湖”为龙头,数字产业集群竞相发展。合肥、芜湖数字产业发展龙头带动作用明显,2020年,數字经济规模分别为4867亿元和1508亿元,占安徽数字经济总规模的56.9%。

安徽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其中,合肥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约1600亿元。合肥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安全创新型产业集群、芜湖机器人产业集群、芜湖新能源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名单。滁州智能家电产业基地先后获批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合肥、宿州、芜湖等地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较快。

三是以“创新策源”为使命,量子、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等数字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动能强劲。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拥有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传感系统工程实验室、智能交通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信息技术研发机构近100家,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2020年,安徽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连续4年“进大于出”。量子信息科技全球领先。集成电路创新加速突破,全国首次投产的自主研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合肥面世。智能语音创新优势明显,中国声谷企业著作权数突破10000件。

四是以“双招双引”为举措,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安徽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产业生态。安徽注重谋划布局,充分发挥政策资金支持作用;注重平台搭建,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天下徽商”圆桌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量级展会;注重人才引进,深入实施新一轮“江淮英才计划”,新建7家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4家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新增高技能人才2.4万人。

对标长三角,必须清醒地看到安徽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数字产业集群规模偏小,缺乏牵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发挥不足。以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规模为例,2020年,安徽规模仍不足千亿,与江苏、上海的两千亿级以及浙江千亿级规模相差较大。合肥芯片产量仅占全国的0.3%,12英寸晶圆生产线数量仅占长三角的1/5。2021年1—11月,安徽软件业务收入仅相当于江苏、浙江、上海的5.8%、8.5%、8.3%。

二是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2020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个数大约是上海的1/2,浙江的1/3,江苏的1/4,其中科技型领军企业仍是空白。全国互联网上市企业100强中,安徽仅科大讯飞、三七娱乐入选,且营收、利润等主要指标均与头部企业差距明显。

三是缺乏有活力的“独角兽”企业、高成长性的“瞪羚企业”等市场主体。比如宿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年产值超5亿元的重点企业仅5家,且均不具备高成长性。

其次,核心竞争力偏弱,高端领域短板明显。

安徽以“创新策源”为使命,量子、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等数字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动能强劲。

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受制于人。在数字经济领域引领性产业中,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中高端电子装备等软硬件仍然高度依赖进口。集成电路生产线中最关键的光刻机设备,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中关键环节氢燃料汽车的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材料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卡脖子”程度很高。

二是原始创新与产业发展结合不紧,产学研用体系不完善,原始创新产业化周期长,市场消费的拉动效应不足,无法有效实现原始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再次,区域协作不够紧密,仍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

一是产业集群发展在统筹布局和协作分工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落实落细。在产业集群发展和布局等方面,省级层面的统筹协调及集群区域的优化布局还不够完善,各城市之间缺乏协同合作。

二是产业集群数字化建设亟待加强。基于产业集群的跨区域的数字化平台还未破题。

三是产业集群间同质化竞争现象突出,各地区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性较弱、产业结构同构性强且无序竞争的问题。通过对省内16个地市的“十四五”规划进行分析,共有13个地市将新一代信息技术、8个地市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第四,产业集群发展处于低度化状态,存在集而不群现象。

目前,安徽省内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集群内企业主要以加工制造等价值链低端环节为主,缺少价值链高端环节,研发设计也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主,在高端技术、工业软件和产品标准领域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调研中发现,全省范围内数字化工厂及工业机器人普及率较低,高端知识要素资源的缺乏使得集群内产品成本高,附加值低。产业集群的低度化将影响集群发展的后劲。同时,产业集群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间关联度较小,还未形成紧密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存在集而不群现象。

最后,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不到位,难以有效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态势。目前安徽尚未建立起覆盖全省领域、全产业链条的统计监测体系,对数字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数量、产值规模、上下游产业链布局等主要指标,无法做到动态、精准、有效的把握。

安徽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

一是强化顶层推动,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深入推动群长制、链长制、盟长制。加大对培育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的工作推进力度,主动谋划推进重大项目、重大载体的建设和应用示范工作。加大政策支持,统筹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加強对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应用示范的支持,引导省产业发展暨“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重点投向数字产业领域。加强对重点数字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分析,强化督导检查和协调调度,及时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聚力“双招双引”,培育壮大优势数字产业集群。落实“双招双引”工作推进机制,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安徽优势数字经济产业,有针对性开展集群化和产业链招商。按照“补链、延链、强链”思路,强化对链条型、基地型、平台型、龙头型重大项目的谋划盯引。利用安徽自贸区积极引进外资总部企业、头部企业,建设“总部基地+制造基地”的产业生态集群,鼓励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企业兼并重组或业务整合,外引内育把安徽打造成大企业集聚高地。加强数字化人才的引育聚,建立开放、包容、共享的人才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数字经济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设置新兴专业,与知名企业等联合培养数字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有力支撑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对标长三角,安徽应充分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重要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集成电路、核心电子元器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要素资源,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分集群分层次推进“企业+联盟”协同创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依托G60科创走廊和G42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加大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合作交流。

四是以产业地图平台、工业互联网为支撑,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先进数字产业集群。一方面要加快安徽产业地图平台建设。坚持全省产业发展一盘棋,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视角进行资源整合和统筹协调,以产业地图平台为支撑,加强省市县三级纵向联动和跨地区横向联动,为区域优势资源要素集聚和数字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谋划,提供科学引导和政府决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在构建产业集群新生态方面的开放、互联、协同的独特优势,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推动“皖企登云”提质扩面,积极参与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共建共享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推动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实现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雁阵形”企业群,推进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差异化发展的先进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王莉莉,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处副处长;杨娟,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处工程师;吴智兰,硕士研究生,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处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安徽集群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