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童”背后的焦虑

2021-01-13张配豪

杂文选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神童培训家长

张配豪

“神童”成长史

1974年5月,已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到中国访问,看到当时全国高考已经全面废除,中国的人才培养陷入停滞阶段。有没有可能小范围尽快培养一批尖子人才?直接送到大学里去培训。而培养这批人才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很快,新中国第一位“神童”宁铂闪亮登场了:两岁半时能背诵三十多首毛泽东诗词,三岁时能数一百个数,四岁学会四百多个汉字,五岁上学,六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八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1977年,江西冶金学院的一名老师给兼任中科院院长写了一封信,推荐了这位江西赣州八中的十三岁天才少年。院长读完信,批示中科院下属中科大,可以破格录取宁铂进入大学学习。

经过一年适应期学习,十四岁的宁铂被分配到理论物理专业,但是他根本不喜欢物理。宁铂开始厌恶“神童”的光环,不满自己被人摆布的命运。后来,他向老师申请去南京大学学习天文学,被果断拒绝。

终于,“神童”称谓的不断暗示,使他变得自大,也变得害怕失败,畏缩不前。他曾经连续三次尝试考研,却每次都在踏入考场前弃考,结婚后,宁铂开始练气功、吃素,1998年,宁铂还参加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在节目中,他频繁抨击“神童教育”。2003年,宁铂正式离开中科大,出家五台山研究佛学,“神童”传奇就此落幕。

1999年,一个名叫刘亦婷的成都女孩依照母亲精确无误的教育和人生规划,斩获了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的父母很快将对女儿的教育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哈佛少女刘亦婷》。这本书一经推出,就成了国内家长的“圣经”,光是正版就卖出两百多万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留美热的大背景下,刘亦婷就这样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神童,而且是可复制、可翻版的神童。从此,人造“神童”时代开始。

“神童”越来越“魔幻” 

神童到了今天,发展出了很多魔幻般的版本。

“一岁徒步暴走,两岁攀登南京紫金山,三岁在雪地里裸跑,四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五岁开飞机围绕北京野生动物园飞一圈,六岁写自传,七岁三次穿越新疆罗布泊,八岁考入南京大学,九岁北京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三次冠军,十岁一年内通过了二十门自学考试课程,十一岁南京大学毕业,十二岁准备同时读硕士和博士。”这份看起来很“唬人”的简历,让少年何宜德受到舆论关注。

此前,最受争议的莫过于他三岁时在雪地里裸跑。当然,这离不开他的爸爸在后面助推。他的父亲(被媒体称为“鹰爸”)曾是一位物理老师,后来辞职创业,儿子是自己的试验品,也是自己的“产品”。

再比如,最近被媒体曝光的云南神童事件:云南昆明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三等奖。

事件爆出后,记者经查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现,这名孩子家长的研究方向与参赛项目几乎完全一致。很快,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决定撤销该项目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这名孩子的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书的编撰,并向公众道歉。

说完前几位神童的传奇,下面这位十四岁便日作诗两千首的天才少女更可谓是另类的“神童营销”。

这个女孩名叫岑怡诺,号称“全球青少年领袖学习会创始人”,拥有惊世才华,一天能写“三百首词牌”“两千首诗”“一万五千字小说”。此外她的头衔数都数不清,小小年纪已经是多个品牌的创始人,还拥有“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中国国际新闻网绍兴运营中心副主编”这类高大上的头衔。

网友上线打假发现:岑怡诺出版图书的“中国人民出版社”并不存在。她和父亲拥有的“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中国国际新闻网”无备案。不过,十四岁的岑怡诺已在开培训课,每人收费约五千元。岑怡诺在一次演讲中说,要通过卖课买一辆二百万元的玛莎拉蒂。

至此,一个个人造“神童”在质疑声中逐渐现出原形,最终被证实是商业包装的产物,目的就是两个字——圈钱。

“神童”培训大行其道

细数这些“人造”神童,他们的每一步“天才行为”,其实都是一次精心的网络策划。真正神乎其神的都不是简历唬人的孩子,而是隐身“神童”背后的生意经。

近年来,全国各地还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神童”培训班,比如宣称“量子波动速读”“蒙眼翻书穿针”“一分钟阅读上万字”,打着高科技旗号贩卖伪科学。

据一位曾带着孩子参加过类似培训的家长陈女士介绍,对方宣称通过他们的培训,孩子读书的速度,不要说一目十行,一目一页也不在话下,甚至一分钟就能读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这还不算最神的,据这些培训老师所言,掌握这种“波读”方法,如果天赋足够高,学到高深的程度,甚至还能开辟“天眼通”,也就是蒙住眼睛,照样还能“看”书。培训者再三强调此事背后有高深的科学作为理论依据。效果如此“神奇”,收费自然也要对得起“身价”,一个周期的课程,包括线上线下的辅导,以及七天的冬夏令营,收费一万八千八百元。

陈女士家的孩子小雨今年十一岁,在石家庄某学校读五年级。曾经在一家名为沐忆学堂的培训机构培训过一段时间,不过小雨并没有练就“量子速读”的本领。记者拿来两本厚厚的青少年读物为小雨检测学习成果,小雨翻书的速度果然很快,记者连页码都没看清,他就已经看完了,紧接着,他又翻了两次书。不过,遗憾的是,小雨并没能记住书里的内容。陈女士承认自己上了当,如今后悔莫及,她决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经过一番查证,记者发现这家被陈女士称为骗子的沐忆学堂早在去年就被媒体爆出虚假宣传,已立案调查。除了在深圳,北京、广州、杭州、石家庄、济南、驻马店等地都有类似机构。

据了解,有的机构在进行所谓的“量子波动速读”培训时,眼睛是“训练”的重点,除了有人工照明训练,眼球多方向运动,还有“疯狂眨眼”等等训练法。眼科医生就指出,靠这样的训练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缺乏科学依据,反而有可能会对孩子的眼睛造成伤害。

教育是否太着急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前赴后继”、热衷且痴迷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并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去万般成全?

归根结底是家长“神童情结”在作祟,机构针对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心态,忽悠家长,让家长交纳高昂的“焦虑税”。

说起家长的这种焦虑感,就不得不提起那句赫赫有名的金句格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既然是“一条线”,就应该有标准和尺度。比如说三岁的孩子应该掌握什么样的技能、会说多少话、能跳多高;六岁的孩子该学习什么知识、该背多少首古诗词、唱多少儿歌、会算几以内的加减法等。一旦哪个孩子没有达到这个规定的标准,那就应该算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吧。

更何况,人的发展绝不仅仅只有智力这一项内容,还有诸如体能的发展、个性的发展、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等,每一项对于孩子未来的独立和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有些孩子智力可能不一定是最高的,但却拥有很好的性格和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因而在社会上很容易结交到感情深厚的朋友,一起打拼事业,最后有所成就,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则直截了当地指出“神童现象”是因为当前我国仍有许多违背科学规律的迷信观念引领着早期教育活动。

关注教育的人大概都知道一个网红校长郑强。面对当下孩子超前教育的现状,郑强教授曾痛心疾首:“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搞死在起跑线上!”

郑强认为:“让小孩子做大人的题,没有时间玩,这不仅过早地透支了他们的潜力,也限制了他们本该活跃的思维。

【原载《人民周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神童培训家长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会议·培训
家长错了
都是神童
家长请吃药Ⅱ
刘晏七岁为官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