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质疑与课堂全程相伴
——读《课程与教学哲学》心得

2021-01-13铁力市第一中学高慧艳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革命新课程探究

铁力市第一中学 高慧艳

《课程与教学哲学》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于2002年所著,以他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课程与教学走向哲学。张楚廷教授提出的“五I”课程构想,包含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但比新课改的理念表述得更简洁、更精辟,它一针见血回答了“为何学”与“如何学”的问题,从信息、兴趣、质疑、智慧、直觉五方面论述了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

张教授指出:课程的真谛,教育的真谛,是使学生处在质疑之中,而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教学不仅要注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更要注重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即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质疑?质疑什么?通过阅读并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认为要让学生质疑与课堂全程相伴,教师要重新构建对课堂和课程的认知。

2017年教师节前夕,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中,提出“课堂革命”这一概念,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热议。什么是“课堂革命”?其实质就是要为学生而“革命”,也要为教师而“革命”。李政涛教授提出“课堂革命,从思维革命开始”,为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来进行课堂革命,应从以下四方面引导学生质疑,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课堂上教学目标的预设为学生留出空白,允许学生质疑。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情境和问题,采取小组合作式或探究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看似完美,但是在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主动发挥,也看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是没有学生问题的生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不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会新知,而是要启发学生探究未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通过课前预习提纲为他们留出空白,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他们持续发展的动力与素养。以此,让学生思考的不仅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应当还有“可能是什么”“可能不是什么”“为什么不可以是这样”等问题。正如徐明教授的文章中“谁规定了每个孩子只能喜欢一棵树”,提出教师如果把“你喜欢哪棵树”?这个问题再追问“你还喜欢哪棵树”,引导学生去质疑分析,学生会有更多的主动权,才能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

例如,高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一课,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在预习提纲上,关于学习目标这项除了注明课标所要求的,为学生留出空白项,也就是疑问,学生补充通过预习想要探究的问题。结果学生们就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孙中山为什么要革命?”“孙中山为什么会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没有实现?”这样大胆的允许学生质疑,就把预设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探究未知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即增加了课堂的活力,也使学生将辛亥革命史实完整的呈现出来,揭示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了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二是课堂上教学过程的设计留出空白,给学生质疑的时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改革有很有新模式,如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智慧课堂等,都是落实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贯彻以学定教,采取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解答等学习方式。这里有学生的质疑与解答,但这个过程是有时间和环节限制的。这就是教师所困惑的,我们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流程,要有完整的课堂结构,课堂效果以学生是否会了为标准,尤其是公开课更要注重以上几点,在校领导和同仁们的听评课中,这是最基本的业务素质,但是我们忽视一点,我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课堂是立体的、灵动的,它会有即时性、难以预料性的质疑发生的,我们可以停下来倾听他们声音,我们可以停下来倾听他们声音。为此,我的课堂是预留出十分钟时间,一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时,要耐心的等待和引导,二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给予解答。

余文森教授提出:“教学过程即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让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发展创新成果的过程。”所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教育的初心,一切为了学生。

三是课堂上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才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张楚廷教授指出:“学问”,即学着询问,学着质问,学着反问,学着发现问题。课堂教学内容不应只是书本知识授予的单向活动,而是生成精彩、分享个人智慧、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而且课堂教学也可以拓展到更广阔的社区、社会空间,并教会学生要有质疑,对此笔者所教的历史学科感触很深。讲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学生对书本中抗联战士赵一曼的介绍、东北人民革命军同日军作战图,以及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直至弹尽粮绝的事迹,身处美好生活的学生不能理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我让学生去寻找家乡的抗日英雄与事迹,去采访本地抗日史研究员邹本栋老先生,随着探究知识的开放性,使学生去发现“为什么这些人会在极端困苦的环境坚持抗战?”“他们如何坚持了十四年?”即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教材知识互相印证,这即是使课堂这个知识学习场所从有限突破到无限,也引导学生可以质疑发现问题并解决,也培养了家国情怀。

四是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学生提供质疑的平台。在体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由他们用学习台词剧本来展示发挥,课堂是学生合作讨论展示质疑的场所,教师负责调控、点评、示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矛盾的,即希望学生都能独立、创新和批判地思考,又总想按标准答案去指导学生,由此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更谈不上质疑了。所以教师要革自己的命,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式的教师”和“老师式的学生”。

师生角色的转变,使课堂如舞台,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才会使学生真正地站在课堂正中央,学生才会因为拥有主动权而自信地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使课堂教学不再沉闷,不再程式化,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张楚廷教授诠释了师生角色关系的真谛:“当受教育者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教育者的时候,他们享受最好的教育;当教育者让受教育者感到站在自已面前的不是教育者的时候,他们从事最好的教育。”

新课程的教学观提出要注重学生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活动过程,课程改革要落实到课堂改革上,落实到教师身上。课堂革命,为谁而革命,是为学生而革命,教师革命是为学生服务,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课堂的正中央,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次性革命能解决的,为此,让我们先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开始,从教师的课堂革命开始,引导学生学会新知探究未知,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革命新课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中国的出行革命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