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天知地:唐朝创建进程中对地理形胜的利用

2021-01-13杜凯月

孙子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李渊河东渡河

杜凯月

形胜之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古代军事家在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之中多考虑地理山川形胜。如《管子·地图》篇中言:“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 辕之险,滥车之水,名山、通谷、经川……,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①〔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92 页。又如《孙子兵法》中的《地形篇》和《九地篇》,讲到了行军可能遇到的六种地形和作战地区的九种地理位置。②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 页。曾公亮和丁度的《武经总要》、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影响最深远的古代军事地理著作。

历史军事地理学近年来发展势头颇盛,前人佳作频出。史念海《关中的历史军事地理》中分析了关中自然地理形势与古代军事战争的策略③史念海:《河山集》四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45~189 页。,辛德勇在《论刘邦进出汉中的地理意义及行军路线》一文中论证了楚汉战争初期关键性军事行动在不同的军事地理形势影响下的重大转变④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5 页。;穆渭生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中论述了关内道军事地形的战术性能和战略价值。在军事地理层面,前人对李渊反隋建唐的战争着墨不多,而对于战争分析和李渊个人评价的文章,如孙洪涛《论李渊在反隋建唐过程中的策略——兼谈对李渊的评价》、牛致功《唐高祖传》,高度概括了李渊的谋略和建唐的贡献,对行军路线的梳理贡献颇大,但涉及战争策略时论及形胜因素则较为简略。总体说来,有关地理形胜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对于古人是如何利用形胜展开战争的分析尚有较大研究空间。本文着重分析唐朝创建进程中对地理形胜的利用,以期抛砖引玉,供学者参考。

一、以蒲州纵深为关键点的西进路线

李渊在起兵之前,全国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全国范围内,翟让、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势头旺盛,直逼东都;豫章林士弘屡战屡胜,一时四方豪杰争相呼应;江淮杜伏威、河北窦建德日益壮大;统治阶级内部杨玄感起兵反隋,矛盾趋于激化,隋朝已经“内忧外患”。李密集团的瓦岗军以河南滑县为根据地,与王世充在黄河下游交锋;窦建德称雄河北,占据华北平原;宇文化及自江都逼至徐州;杜伏威自江淮起势,占据长江下游一带;长江以南林士弘大败隋军于鄱阳湖,势力扩张至番禺。起义军据点北至河北涿郡,南至江苏江都郡,西至河南东都,呈三角形状,且多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身处太原的李渊避开了起义军势力密集地带,为太原起义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一)依汾河谷地与洛阳形胜优势

观晋地地形,东有太行山,北为内蒙古高原,南为黄河天险,在形胜之学中讲究择地利而行。李渊自太原起兵,选汾河谷地为行军区域,行进路线是沿汾河顺流而下。一方面是基于行军途中取水方便,且谷粮道均建在汾河谷地,交通便利;另一方面也是对地理形势条件的考虑,汾河区域相较于其他地区,地势平坦,兵贵神速,李渊并不想在战争形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翻山越岭增加行军与作战的难度。

李渊初起兵之时,最大的军事威胁在河洛地区。黄河、洛河、伊河交汇的河洛地区,南有嵩山,西有熊耳山,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而河洛地区的地理核心洛阳,其地形险要,西依秦岭,接函谷崤渑要隘;东望嵩岳,有虎牢、成皋之险;北有邙山天然屏障,南对龙门伊阙,又有洛水东西贯穿,可谓环山面水。军事上进可攻,退可守。洛阳居天下之中而应四方,是西接秦陇、北通幽燕、南达江淮、东至齐鲁的交通战略枢纽。

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因而李渊决计与在东都对抗隋军的李密搞好关系。在收到李密的书信后,他对亲信说:

密夸诞不达天命,适所以为吾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更觅韩、彭,莫如用密。宜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永丰,阻崤函而临伊洛。①〔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明津逮秘书本。

李渊基于洛阳形胜特点,考虑到李密在洛阳与隋军相持,无暇顾及关中,自己正好可以乘虚而入,顺利入关。又因为其他军事集团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因而李渊选择西进是最明智的选择,这样不仅避免了与其他起义军的正面交锋,而且能直捣政治中心长安,坐山观虎斗,控制全国局势。李渊入主长安后,恒自经营,使各地势力鹬蚌相争,坐收渔翁之利,之后逐一击破,统一全国。李渊西进乃综合考虑全国军形势和地理形胜因素而制定的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决策。

(二)发挥蒲州以北纵深之优势,西渡黄河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首先派遣李世民、李建成夺取西河郡,为西进关中扫清第一个障碍。至西河郡后,霍邑宋老生、河东屈突通奉代王杨侑之命发兵拒守。虽然自太原南下,霍邑首当其冲②牛致功:《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 页。,但是李渊并未急于攻打霍邑,而是曲折前进,先入雀鼠谷,又驻扎在距离霍邑西北五十余里的贾胡堡。贾胡堡依山傍水(霍山与渭水),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险要之地,且当时行军遇大雨连绵不止,军粮匮乏,刘文静联络突厥未返,因而李渊军队的“之”字路线乃周全之策。后李氏父子破宋老生,便一路长驱直入,攻下临汾、鼓山、绛郡、龙门,兵临黄河东岸。

李渊在利用李密拒东都之兵顺利渡过龙门之后,又面临西入关中的另一咽喉要地——蒲州(即隋河东蒲坂),唐高祖起师太原时定下了“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永丰,阻崤函而临伊、洛,吾大事济矣”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五三《李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21 页。的方略。夺取蒲州是晋阳大军南下、西进战略中的重要目标,蒲州之军事地位非同一般。清初顾祖禹指出:“(蒲)州控据关河,山川要会。春秋时,为秦晋争冲之地。战国时,魏不能保河东,三晋遂折而入于秦。汉以三河并属司隶,为畿辅重地。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82 页。

蒲州介雍、豫之交,北接汾、晋,西连同、华,南面潼关,北倚龙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北依吕梁山,东峙中条山,西、南临黄河,居山川之要会,据三秦而拱卫京师,可谓是总水陆之形胜,郁关河之气色,联中原而俯瞰天下。蒲州南部的中条山尤为重要,中条山横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地,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势狭长,其山屏蔽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西安和大西北,瞰视晋南和豫北,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蒲州渡河至关中的津渡由北向南依次有:龙门山与陕州韩城之间的龙门渡、蒲州河东城西的蒲津渡、河东城西南的风陵渡。运城盆地平坦开阔,回旋余地较大,一路行军无阻,直抵河东城下,蒲州以北作战区域广阔,纵向深度大。作战时有回旋余地,可以充分发挥蒲州以北的纵深优势。在中条山的保护屏障之下可以省去后顾之忧,专心渡河。河东郡的重要战略地位在高祖定鼎关中的方略中是不言而喻的。①任颖卮:《唐代蒲州研究》,山东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2 页。

当时李渊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薛大鼎所云“请勿攻河东,自龙门直济河,据永丰仓,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858 页。二是任瑰所谓“关中豪杰皆企踵以待义兵。……萧造文吏,必当望尘请服。孙华之徒,皆当远迎,然后鼓行而进,直据永丰,虽未得长安,关中固已定矣。”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858 页。李渊综合两人建议,决定对河东攻而不取。

李渊早已攻占龙门,据蒲州以北纵深优势而蓄势待发。对于以阻止李渊西进为目的屈突通来说,战争形势十分不利。因此他虽拥众多精兵,却一再守城不出,也忽视了北部地区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李渊正是看出了河东所处的地理缺陷,因而采取双线策略:派王长谐等人率先渡河,驻军河西朝邑。若屈突通出城渡河西战王长谐,则李渊便能乘虚而入攻占河东;若不战,王军断蒲津桥,使屈突通无从追击阻挠,孤立于河东,李渊乘势大举渡河。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屈突通都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鉴于当时蒲津渡、风陵渡有隋军把守,八月二十四日,王长谐、史大奈在冯翊郡起义军首领孙华的带领下,自梁山(今陕西韩城境内)渡河,此时屈突通仅派部下桑显和带小部分军队过河追赶,被王长谐大败,逃回河东时自断蒲津桥后路,黄河两岸通道被阻。由于河东郡城坚兵精,久攻不下,于是李渊留小部分军士继续攻河东,率主力军于河东渡河西进。屈突通本欲自风陵渡过河追击唐军,却又被刘文静阻止,不得西进。“攻而不取”的策略是基于对河东地理形势的充分了解,知己知彼,且考虑周全,方能事半功倍。正如李世民所言“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智不及谋,勇不及断,取之若振槁叶耳”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863 页。。李渊渡河西进时,朝邑法曹靳孝谟以蒲津、中潬二城降,华阴令李孝常以永丰仓降,京兆诸县亦多遣使者请降。

实际上,河东亦是渡河最佳地点。观晋陕地形,黄土高原横亘千里,是行军最大的天然障碍。该地区又多山地河流,水流湍急险恶。河东郡地势相对平坦,若李渊选择其他地点,如汾阴,本身黄河中游段水流急促,不好横渡,南部又有屈突通的阻挠威胁,即便艰难渡过黄河,迎面便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为西取长安平添极大困难。在河东蒲州城自北向南可供渡河的三个渡口中,蒲津渡口建有浮桥,水流平缓;龙门渡、风陵渡水势相对湍急,渡河只能乘坐船只。东蒲州城与关内朝邑县之间的距离大约有43 公里。且蒲州城附近的黄河中央有冲击小岛,作为行军的过渡地段,削弱了渡河难度。蒲津渡之后便是广阔的渭河平原,长驱直入,所向披靡。李渊渡河之后有朝邑、华阴等地的接应,等于打通了通往长安的便捷通道,一路地势和缓,行军速度可以保障,短时间内可以保证其身后无屈突通追击,南北天险又成为行军的保护屏障,李渊大可一鼓作气直抵长安。牛致功先生认为,李渊从河东郡渡河时,蒲津、中潬才首当其冲,被迫投降。永丰仓在华阴东北,距朝邑不远,是李渊进据关中首先要夺取的目标,所以,在蒲津、中潬相继投降后,华阴令以永丰仓降,也顺理成章。①牛致功:《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 页。总体说来,河东郡河东县是进入关中的重要咽喉,蒲津渡是河东进入关中的最佳通道。

从《资治通鉴》中整理李渊自太原起兵至到达长安所攻占及投降地区,我们发现李渊西取长安的路线曲折,且并不是单一的路线。李渊会根据当时的战争形势分兵而行,避重就轻,前后照应,并在途中拉拢贤才义士。总体说来,李渊军队主力在未渡河之前基本是沿汾水南下,这样的选择是基于地形水源集交通的考虑,后根据任瑰建议,兵分两路,一是在八月派王长谐等人自梁山渡河,二是在九月自己亲率主力围河东“示威”后,引兵西渡河。利用地理优势及恰当的战略规划,李渊军队行进速度很快,且捷报频传。

二、西进关中,夺取地理核心——长安

李渊渡河之后,裴寂主张乘胜势攻下河东以绝后患,而李世民主张一鼓作气直取长安。李渊综合两人意见,至朝邑,舍于长春宫。考虑到屈突通拥坚兵凭坚城不可不防,而关中尚需稳定局势以便抓住机会夺取长安,于是李渊一方面派李建成率司马刘文静等人屯兵永丰仓,守潼关,时刻监视河东与关东动向;另一方面,又派李世民率刘弘基等人镇压泾阳起义军。

关中为四塞之中,集函谷关(即潼关)、武关、散关和萧关四大关口,分别位于四个险要位置,其中尤以潼关为险关之最,夹于华山、崤山之间,南有秦岭,西望陇山,北据黄土高原,上游黄河折而东流,又西分渭水,天险难却,可谓“金城千里”,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易守难攻。李渊派李建成镇守潼关,阻隔屈突通西进道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渭河流经长安之北。渭河南迫秦岭,因秦岭北坡陡峻短促,多峪谷河流,故渭河南岸地形起伏大,仅有促狭的小路,不便交通;而渭河北岸地势开阔平坦,为广阔的渭河平原,自古为大道所经行。于渭北行军,作战灵活度高,覆盖区域大。于是在李建成镇守潼关,大后方安定下来以后,李渊又派李世民徇守渭河以北地区。

李世民带兵西收高陵、泾阳、武功等地,李氏家族中的成员也纷纷响应。李渊女儿平阳公主、从弟李神通占据䢵县、盩厔、武功、始平,李世民在泾阳镇压刘鹞子起义军后与平阳公主等人汇合,势力不断扩大,又与占据蓝田拥兵数万人的段纶(高密公主之夫)汇合,三股势力强强联手,自西向东逼近长安。刘弘基等人西略扶风胜利归来,屯兵长安故城,何潘仁、李仲文驻扎阿城,后世民与刘弘基等人汇合,西部、北部、南部均有李氏集团据点,东部屈突通无力西进,此时据点及势力呈两面夹击之势。李渊意识到此乃进取长安绝佳时机,于是与屯于永丰仓的李建成军队一同直抵长安。长安城地处渭水南岸的龙首原之阳,南达秦岭子午谷,西临沪、滔,东抵洋水,地形开阔伸展。城东面的滔桥和灞上以及城北面的渭水三桥,皆是交通枢纽,乃军事防卫之要地。从此李渊集团以长安为据点,逐步统一全国。

李渊集团进入长安之前的据点表

三、依关中形胜统一全国

关中地区,处即形便,势有地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带河阻山。李渊依形便而兵四方,则犹高屋建瓴。因此李渊在入关之后,当务之急是巩固关中局势。此时最大的威胁是河东的屈突通及河西薛举和薛仁果父子。两方势力夹击关中,迫在眉睫。李渊派刘文静与屈突通作战,屈军部下投降,屈突通在走投无路之下释仗而降;武德三年,唐军多次进攻河东后,王行本投降被斩杀,河东问题彻底被解决。刘文静继续东进,出潼关,取弘农郡、新安以西,直逼东都洛阳。

薛仁果在李渊攻克长安后,大举围攻扶风,并在薛举死后继位,继续与唐为敌,李渊一方面派李世民西征,另一方面联络凉州李轨,在东西两个方向掣肘薛仁果,平水原之战后彻底击败薛仁果,占领河西地区。

占据太原的刘武周一路沿汾河谷地进兵龙门,直逼长安。李渊命李世民渡河攻打刘武周,解除了长安的危机,并收复河东大部分郡县,连接秦晋,为东进扫清了道路。

关中地区南接巴蜀,割据于长江中游的萧铣以江陵为中心,控制着东到九江、西至三峡、北接汉水、南抵交趾的广大地区。豫章林士弘割据江西,地方封建势力与农民起义军相呼应,声势浩大,与长安势力呈鼎足之势。因此在与刘武周作战的同时,李渊积极谋划统一南方的战略。武德二年,李渊派李孝恭、李靖先后进入巴蜀,据夔州,削弱萧铣力量。武德四年又顺江东下,进军湖北夷陵,李靖乘胜直抵江陵,大获全胜后安抚降军,岭南之地投降;又于武德五年击败林士弘,从此长江中游及岭南地区统一。

东都洛阳是唐军的下一个攻占目标,此时王世充占据洛阳,北部窦建德势力也不容小觑。武德三年,李渊命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由于洛阳乃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西面有秦岭阻挡,接函谷崤渑要隘,倘若攻城失败,退兵西行困难,东面有窦建德军援助,形成东西夹击的威胁。冒着腹背受敌的危险,李世民采取围洛打援的策略,在王世充闭城自守时,李世民派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至洛口断王世充粮道,主力大军屯洛阳城北邙山,包围洛阳。后择精兵据虎牢,扼咽喉,利用洛阳城内乏粮缺陷,使其不攻自破。武德四年,降唐的杜伏威帮助李世民袭击王世充,攻克梁县。对于东部救援的窦建德,依然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至武牢初战告捷,后击其军措手不及,大败窦建德,巩县、偃师相继投降。在王世充投降后彻底攻克洛阳,充分保证东进大军的侧翼安全。

武德四年,李渊派遣李世民攻打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取洺水,断河北冀县、清河、沧州、河间水陆粮道,切断物质资源,在持久战役下,刘黑闼弹尽粮绝,在武德六年,李建成诛杀刘黑闼于洺州。东部李神通、李世 又打败徐圆朗,攻占十余座城池,影响波及淮泗。同年十一月,东出洛阳,杜伏威派王雄诞进攻李子通,乘高据险俘李子通,占领杭州地区,又败歙州、昆山起义军,淮南、江东之地尽归唐王朝。李靖、李孝恭进军东南镇压辅公祏,自此统一长江下游及东南一带。

在李渊集中力量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又平定陕西北部的梁师都,全国实现大统一。

入主长安后,统一全国的战役可以说是势如破竹。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统计攻取长安以后的战役多达六十余次,战争范围不断扩大,战线不断拉长,旷日持久。然如兴贵所云:“今唐起太原,取函秦,宰制中原,战必胜,攻必取,此殆天启,非人力也。”①〔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967 页。这里所谓的“天启”,除却带有迷信色彩的“君权神授”思想,最重要最突出的便是李渊巧妙运用形胜之学进行战略部署。可以说,李渊占领长安,便已定唐之基业。时人对于李渊集团据关中而统一天下的举措十分肯定,如崔孝仁云:“唐起晋阳,奄有关内。兵不留行,英雄景附,且坦怀待物,举善责功,不念旧恶,据胜势以争天下,谁能敌之?”②〔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5948 页。

三、余论

李渊在建唐进程中,利用山川形胜制定军事策略,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起兵龙门后,充分利用了蒲州以北的纵深,成功渡过黄河西进关中。二是渡过黄河后,一边派兵镇守潼关,阻断关东势力,一边派李世民北上渭河以北。最后两个方面形成夹击长安之势,夺取关中地理核心。三是在建立唐王朝之后,依据关中形胜,先徇守西北,稳固大后方,再解决汉东,夺回原先地盘,而后东出洛阳,统一黄河中下游,同时,出兵巴蜀,出三峡,统一长江中下游,岭南迎刃而解。

山川险易影响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关系兴亡、成败、得失。关中据天下之游,制天下之命,以关中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诚如“李唐入长安,举秦、凉,执棰而笞郑、夏”①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二《陕西方舆纪要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49 页。,终成大唐帝业。由此可见,李渊集团在反隋至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无论是选择避重就轻的曲折路线西进长安,还是选择据点两面夹击夺取政治核心,坚持坐山观虎斗、步步为营东西南北逐一击破的策略,并以长安为根据地经营基业,都是以形胜为中心展开的。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李渊集团本身的智慧谋略、客观的政局形势等亦是战略抉择的重要因素。顾祖禹所谓“地利即在指掌之际”,城郭山川的攻守,全在于统帅的才智匠心和审时度势。

附录

表1 李渊西取长安行军所经及所降地点表

壬戌贾胡堡李渊庚辰霍邑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丙戌临汾李渊庚寅鼓山李渊辛卯绛郡李渊癸巳龙门李渊丙申汾阴李渊己亥壶口王长谐丙辰冯翊戊武河东李渊蒲津、中潬永丰仓京兆诸县如万年、醴泉等甲子朝邑李渊丙寅永丰仓李建成、刘文静、王长谐等己巳蒲津李渊庚午朝邑、永丰李渊辛未长春宫李渊壬申冯翊李渊扶风刘弘基、殷开山泾阳李世民延安、上郡、雕阴丙子长安李渊

猜你喜欢

李渊河东渡河
只买500匹马
只买500匹马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剪影
关于“小船渡河”中最短位移下的时间问题
“鸟人”
众猴渡河
李渊起义
贾人渡河
李渊:江山是哭到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