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书推荐

2021-01-13

全国新书目 2020年3期

《古典·哲学时代》

谢无量 杨筠如 等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0.4

380.00元

本书囊括了代表着中国先秦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观点,为民国学人系统讲解诸子百家的著作,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内容短小精干,高度精炼,以学派创立者传略+学术渊源+主要思想观点的提纲形式呈现,便于一般读者迅速理解其内容。

谢无量

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1901年与李叔同、黄炎培等同入南洋公学;清末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民国初期在孙中山大本营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长、参议长、黄埔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历任《京报》《民权报》《独立周报》《神州日报》主笔,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辑,东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中国公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及中央文史馆副馆长,著有中国近代第一部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大文学史》《老子哲学》《王充哲学》《孔子》《韩非》等学术著作,在学术、诗文、书法方面都允为一代大家。

杨筠如

字德昭,湖南常德人,著名历史学家。早年求学于东南大学国文系。1925年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首届新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专治《尚书》、上古史。1926年,杨筠如凭所撰《尚书覈诂》一书以“甲一”榜首的成绩毕业。后曾留学日本,1927年进入傅斯年、顾颉刚主持的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之后历任厦门大学、湖南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教授。 杨筠如在古史传说、诸子研究方面多有论著,在制度史研究领域更是有开拓之功,有《尚书覈诂》《荀子研究》《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等著,都体现了非凡的学术成就。

荀子与古代哲学

一、古代哲学的产生和派别

文化没有十分进步的社会,是没有哲学观念的。所以中国古代只有迷信和宗教,绝没有所谓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产生的时期,是在周室东迁以后,到春秋末年,这一个长的期间(公历前七七〇至四八一)约计有三百年之久。其所以会产生哲学的原因,前人已经说得不少,大致可分为心的条件与物的条件两种。心的条件,就是宗教思想的摇动物的条件,就是社会情形的剧变。实际上则心的条件,也与当时社会情形大有关系,完全是受了物质界的影响。所以我们当预先略叙一叙当时社会剧变的情形。当时社会上的情形,普通所谓“政治黑暗,战祸激烈”固然用不着说,而最主要的还是当时社会组织的变更。就是从前贵族政治下的贵贱阶级,已经破坏,而自由竞争的贫富阶级,却代之而兴。换一句话,就是贵族阶级的破产。我们看《左传》僖二十五年晋文公围阳樊的时候。

苍葛呼曰:“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十三经注疏·左传》卷十六第三页。)

可见当时贵族沦落为平民的,已经不少。又昭三年晋国叔向说“栾、卻、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同,卷四十二,第十一页。)这都是晋国失败的贵族,已经沦为奴隶了。最明显的要算《诗经·秦风·权舆》所写的一种贵族变成破落户的情形。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十三经注疏·诗经》卷六之四,第十二页。)

在《诗经》中,这种情形很多,这里不能多引。至于有钱的平民,不仅是比贵族富足,而且可以爬上政治舞台。比如郑国商人弦高的以牛十二犒赏秦师(同,《左传》卷十七第十四页。)和郑贾人的谋救荀罃(同,卷二十六,第六页。)就可见当时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小雅·十月之交》更明白的说: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与维同)多藏。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同,《诗经》卷十二之一,第八页。)

这里是说他择任官吏,只拣新进有钱的人,将贵族遗老完全不用。《曹风·候人》讥笑一般暴发户,说的更好。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同,卷七之三,第五页。)

所以这一个时期,是一个新旧阶级交替的时候。到战国初年,便已不大见贵族政治的形影。这种剧变的情形,正是《十月之交》所说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一次变更,对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很不小,而最重要的是下列两种。

第一、我们知道那时的贵族阶级,在社会上同时算是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自然比较一般下等社会的人要高明许多。他们既然降到下层社会里面,知识自然会逐渐普及于一般社会,而知识的工具,也随着一天比一天发达。我们看“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载书甚多。”(梁任公《先秦政治思想史》第一百四页。)这虽已是战国初期的事情,可以想见书籍的流布,早已比较的盛行。这是哲学发生物质方面的一个主要原素。

第二、我们知道知识较高的人,思想也比较的发达。这一般知识较高的人,忽然沦落在下层阶级,遭了这一种环境的剧变,他们心理上所受的刺戟,是特别的大。因此思想上也会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宗教思想的动摇。他们从前所认为“福善祸淫”“保护人民”,特别是保护他们贵族阶级的上帝老倌儿,现在为甚么会使起他们流离失所?于是对于上帝和一切宗教,都发生了疑问。我们看《诗经》上说: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十三经注疏·诗经》卷十八之二,第十四页。)

这是对于神明,如何的怨望,而讲得最明白,还是旻天疾威,弗虑弗图。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若此无罪,沦胥以铺。(同,卷十二之二,第十页。)

以外如《小弁》的“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同,卷十二之三,第四页又第六页。)都是这种思想动摇,明白的供辞。这种思想,自然也逐渐的影响到一般社会。比如《唐风》的《鸨羽》: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同,卷六之二,第七页。)

便明是一位农人,当兵的口气。因此对于人民思想得了一个大解放,这便是我前面所说哲学发生的心的条件。

既有了知识的进步,思想的解放,而社会上又仍然是政治一天比一天黑暗,战祸一天比一天激烈,因此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困难,于是便发生了很多派的思潮。(看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二篇第二章)这种种思潮,便是后来哲学的种子。中国哲学的鼻祖,从前都承认是老子,据日本武内义雄的考证(武内义雄《老子原始》第四章《老子五千文的性质》,京都宏文堂本。)《老子》一书是集合法家、从横家、兵家和《黄帝》书而成,大概出在秦汉之际。(参看梁任公先生《先秦政治思想史》一百十一页)不过《老子》书虽然晚出,老子本人却不会是六国末年的人。武内博士将老子放在孔、墨之后,思、孟之前。梁任公先生把他放在孔子之后、庄子之前,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他在庄子以前,固然用不着说。就是把他当为中国哲学的鼻祖,似乎也仍然可以成立?比如《周易》的卦爻辞,时代大致比较孔子为早,这最大家所能承认的。但是他已经在讲“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大道理。(《十三经注疏·周易》卷二第二十—二三页。)就是诗人也懂得“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原则。再进一步,便是老子所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庄子集释》卷下第二十一页,通行本。)

的无为而无不为之哲学了。《论语》的纂辑,虽然比较的后,看他受老子的影响,就已经不少。比如《泰伯》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及《卫灵公》篇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十三经注疏·论语》卷八,第六页。又卷十五,第二页。)都明是老子的思想。或者老子比较孔子稍前,也未可知。这里似乎说的太泛了,我们再回头叙一叙中国古代哲学的派别。最初的分派,当然要算《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再下来便是《淮南子》的《要略》,《太史公自叙》以及《汉书·艺文志》的九流十家。这种分类,在现在都已不大适用,最近普通的分法,是将古代哲学分为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就是梁任公先生所说的四大潮流。这种分法在政治思想上来说,固然可以成立。若就哲学全体来讲,法家仅是集合儒、道、墨三家的学说,而略为加以修正;并且所修正的,也仅限于政治原理一小部分。是否可以独树一帜,确是一个疑问。好在本书另有专论荀子与古代政治的一节,这里只好请法家的诸位先生暂为退席,让我们略为讨论荀子与儒、道、墨三家在哲学史上的关系。

《中国科技通史》

江晓原

接力出版社

2019.12

238.80元

本书在全球化视野之下,结合国内外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语言、全面透彻的分析,勾勒了上起古代、下至当代的5000年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科技的影响,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在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算学、农学、博物学等科学领域所做的独特探索,在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技术领域对于人类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以及进入近现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全书从满足孩子好奇心的角度出发,以叙述体文本为主线,串联起一个个百科知识式的案例,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引领读者感受辉煌灿烂的中国科技文明的魅力,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全书设置了“中外科学技术对照大事年表”,凡未能列入正文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知识及名词解释,可在这部分中得到了解。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4年晋升为研究员,次年成为博士导师。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国际东亚科技医学史学会会员,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传记研究所等数十种国际名人录。

《4000年中国天文史》

[法]让-马克•博奈-比多

中信出版集团

2020.5

69.00元

[法]让-马克•博奈-比多

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简称CEA)天体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曾参与中法合作的SVOM太空望远镜项目。热衷于科普工作,并负责CEA天文学的公众宣传,是第57届国际艺术展(ARTE 2017)中国天文学纪录片的作者和科学顾问。

本书通过回顾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及其科学贡献向中国天文学致敬,作者带我们穿越回一个又一个朝代,踏上了中国天文4000年的发展之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古代中国也是天文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先民关注天空的变化,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十分重视“观象授时”等天文实践活动,发展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

天文学在中国古代具有官办的性质,天文与帝王以及朝廷有着紧密的联系。得益于历代帝王的中央集权,在组织、人事、物力,乃至法律等方面,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长期且可靠的支持,使其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历代皇家天文台都聚集了数百名学者,他们日复一日地观测天空,一切异常的天象都会被发现、追踪和记录下来。这些天象观测记录,不但年代连续,而且内容相当丰富,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这些记录成了珍贵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宝库,也为解决和验证一些现代天文学问题提供了诸多重要的历史依据。

天体物理学家让-马克•博奈-比多的这本著作,通过回顾中国天文学的历史及其科学贡献,向中国天文学致敬。中国是何时何地发展出天文学的?这些人是谁,他们使用了哪些严谨的科学方法?为什么他们对异常天象如此关注?他们在观测中使用了哪些天文仪器?他们又是如何持之以恒地记录数量惊人的天象记录的?这本书精彩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带我们穿越回一个又一个朝代,踏上了中国天文四千年发展之旅。

如今,现代天文学家们都知道,天空中发生的一切变化都会揭示不寻常的宇宙现象。例如,持续时间非常短暂的伽玛射线暴就能揭示大质量恒星在生命终结时的过程。伽玛射线暴的信号非常强烈,它可以在宇宙尺度的距离上被探测。除了射线本身,时空的结构也会因为黑洞或致密恒星的合并而发生扭曲,并以引力波的形式到达我们这里。人们已经可以在地球上通过激光干涉仪来探测引力波的存在。

所以,我们如今可以从转瞬即逝的太空中获知很多信息。探测这些宇宙现象正是中法合作的SVOM太空望远镜项目(Space Variable Objects Monitor,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的主要目标,计划于2021年发射的SVOM太空望远镜也将是中法两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第二次合作。

通过探测、定位和精确地记录这些瞬间的宇宙现象,可以更好地解释我们的宇宙,就像汉代的天文学家在两千多年前所做的那样。同样是对天空中异常天象的关注和探索,如今得益于SVOM项目,中法两国追求合作共赢,延续着中国千百年以来“精观细测”的传统。这本书以一位欧洲人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的天文成就进行了非常好的阐述,这也是对中国悠久天文学传统最好的颂扬!

1898年,一个决定性的考古发现揭开了商朝这个古老王朝的面纱。当时的一种较为原始的计数方式成了破译古老的天文观测记录的关键。这一年的冬天,在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人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古文字痕迹。一场大洪水过后,雨水在土壤中冲出了一道裂缝,村民在裂缝中发现了一堆“骨头”。由于数量庞大,这些骨头被人们怀疑是中国神话中龙的骨架。几个月来,村民们都没有透露这个发现,因为他们认为龙骨是一具有奇效的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龙骨被敲碎后磨碎,就变成了神奇的粉末,可以在当地出售。幸运的是,在这些龙骨被用完之前,途经该地的一位中国学者病倒了。为了给自己治病,他购来了所谓的“龙骨”,由于他对药方很感兴趣,所以他想看这些药粉从何而来。机缘巧合之下,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龙骨上都刻满了精美的文字,这就是中国的象形文字“甲骨文”。甲骨文通常被刻画于牛的肩胛骨或者龟壳上,它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文字,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是一座真正的宝藏。

目前出土的商朝甲骨碎片约有16万件,如今这些资料如同一座大型的图书馆,正在被全世界的学者利用。一种上千年以来都非常稳定的文字语言,可以很好地传播文化和思想。一些汉字的构造也表明了天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使中华文化自始至终都具有鲜明特征,反映出古人对宇宙概念更为深层的理解。在中国古人的思想中,宇宙就是“时空”,这种概念在公元前两个多世纪之前就已经形成,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要知道,欧洲完全理解这个概念是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

甲骨文中月亮的字符是一弯新月,后来也演变成方形的“月”字。当“日”和“月”两个明亮的天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明”字,也就是“亮光”的意思。“日”和“月”还是道教中相互对立的两极,即“阳”和“阴”。其他的天文术语也表明了当时造字的科学性,例如,自周朝起,“星”字的含义就是一颗星。它由表示太阳的“日”字和“生”字组成,这大概反映了古人对恒星本质的一种理解,即它们和太阳一样都是发光的天体,这也与现代人的认知完全相符。

《园丁心语——一位高校辅导员的育人笔记》

丁丹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9.8

68.00元

丁丹

湖南省汨罗市人,讲师,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曾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全国高校辅导员博客大赛优秀博客奖提名、全国百篇优秀博文奖、湖南省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湖南省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最具道德情操奖等近20项国家级、省级荣誉,参与和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项,是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共发表论文8篇。

本书以全国优秀辅导员丁丹16年陪伴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为切入点,通过记录陪伴80后到00后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行、所思、所悟,生动呈现大学校园平凡而又真实的青年学子成长点滴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酸甜苦辣,展现来自基层一线的80后辅导员执着热爱学生工作的情怀与坚守,彰显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十大育人”的实效性和榜样力。

(一)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初中毕业时,在母亲的期待与注视下,我选择了中专。那时候,我想能有个铁饭碗,能成为站在讲台上那个手持教鞭的人,挺好。

命运让我与从小就梦想的湖南一师失之交臂,转身迈进了当时办学历史不足十年的岳阳二师,却激发了我另一个梦想——保送读大学。那时,我还不太明白读大学有多大的吸引力,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改变,只是,湖南一师,从小的梦想,一直在向我招手。

拐角处遇见梦想。就这样,三年后,我走进了湖南师大,与湖南一师两字之差,却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大学毕业,我走进了刚刚合并的长沙理工大学,成为一名辅导员。从未想过这样的人生迹遇,我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如果说改变是一种力量,我相信。

(二)

工作的第一个学院是建筑学院,那时只有两名辅导员,全院学生800多人,5个年级。记得上班第一天去副书记那里报到,他一直记得我当时穿的凉鞋坏了,皮肤晒得很黑,活脱脱一个乡下妹子。

学生干部告诉我,建筑系的学生带有艺术特点,很有个性,很难管,学院各种学工评比都排在学校最后面。老师,你得有心理准备。那时,我还不太理解学院大小、工作考评等各种利害性。我只知道,那么多学生叫我老师,我有点胆怯,有的学生比我还大,但感觉很幸福,我要做一名让他们喜欢的老师。

我的第一任副书记对我们的工作要求很高很细,印象中他第一次发火是他交代的制作班级成长记录本我们没有及时去落实,那一天,我懂得了何为服从、何为主动。三个人的团队,除了王老,我们都是学生工作的新兵,没有经验,摸索是最好的经验。就这样,在一张白纸上,我们开启了针对建筑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索,随时用工作记录册记录下学生工作点滴的习惯不仅让我们在两年后学校的学生工作评估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更收获了我的第一个教学成果奖证书。

如果说团队是一种力量,我相信。

(三)

2008年4月,我在QQ空间写下了第一篇日志,当时只是源于一种新鲜感,用文字、图片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点滴。

随着日志的篇数增多,突然发现学生喜欢读我的文字,因为真实。随着留言越来越多,我突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可以一对多地引领学生、教育学生。于是,写博文成为了我的习惯,没有其他目的,仅仅因为学生需要。那时,我并没有想过这其实就是网络思政。

四年后,当我的博文积累到300多篇时,我看到了全国高校第二届辅导员博客大赛的通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参加了。意外地,我获奖了。就这样,读书时都没有拿过全国的大奖,却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十个年头,我登上了国家级的领奖台。

从那以后,随时记录、用心记录成为了我的习惯,写写写,只因喜欢,有些坚持不需要理由。

如果说文字是一种力量,我相信。

(四)

2013年,我走上了学院副书记岗位,面对着学校主干专业的大学院,压力向我袭来。仅仅做好自己是不行的,带好队伍是首要任务,融入专业做学生工作是关键。系统化思维在哪?特色又在哪?

我是学文的,我不懂电,但我面对的学生和老师全是工科的。文遇上工,会擦出火花吗?就这样,我开始在用文科思维打造二级工科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之路上摸爬滚打。

探索的漫漫长路上总是遍布着荆棘,当经历无数艰辛开始收获育人芳香时,特别是收获到来自“工”对“文”的肯定时,或许,一切磨难都是生活赐予你的最好的礼物。它让你变得坚定、勇敢、执着。

如果说坚守是一种力量,我相信。

(五)

转眼就是16年,但仿佛自己昨天才刚刚入职。

16年来,始终爱笑,亲和力强是学生给予我的“标签”。

16年来,养成了手机24小时不关机的习惯,因为可能随时被学生“需要”。

16年来,一直享受着与青年人在一起的那种简单快乐,因此始终不曾离开。

16年来,文字成为我职业旅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伴侣,因此从未放下。

如果说微笑是一种力量,我相信,因为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如果说纯粹是一种力量,我相信,因为我总是在拐角处遇见幸运。

(六)

一直梦想出版属于自己的书,盼了又盼,拖了又拖,等了又等,但似乎总有比这更重要的工作要做,于是,拖延到现在。

当回头梳理这一路写下的文字,我已很难回忆起当初无数个深夜落笔时是怎样的心灵颤动。好像大脑里没有任何记忆,却只有这些文字印证着曾经的所有。

想说感谢,想感谢的人很多。感谢教育部马陆亭教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省属高校的辅导员,但他欣然应允为我的书作序。感谢全国高校大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宁小华副主任,仅仅35分钟的访谈却给予我最平凡、最朴实工作的最高肯定,那次让我在全国就业创业研讨会上发言的邀请函让我看到了被“肯定”的力量。感谢长沙理工大学的所有领导、同仁,给予我成长发展与打拼事业的舞台,我是合校那一年参加工作的辅导员,16年来,我与长沙理工大学共同成长,见证了学校的快速发展,见证了长理精神如何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感谢我的家人,你们对我从来都是无私地支持。感谢我的学生,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感谢那些懂我的文字的朋友,感谢你们默默为我点赞。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着我:“做你自己想做的,做真实的自己。”

书名我想了很多,改了很多次,最后定为《园丁心语》。或许这是冥冥中的安排,我和先生都是教师,我的孩子在教师节出生,取名“元丁”。从怀孕开始,我除了写给学生,还坚持每月写一篇月记记录他的成长,直到他3岁,随后用间断性的文字片断记录他的成长。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其实也是我在感悟生命教育、生命陪伴的点滴过程,曾经有学生跟我说“老师,你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人生如何始终充满力量”。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因为使命,所以陪伴;

因为力量,所以无声;

因为情怀,所以担当。

山高水长,路在脚下。

《大西洋的故事》

[英 ]西蒙•温彻斯特 著 梁煜 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10

98.00元

直到1000年前,人类尚无到大西洋探险的经历,甚至从未有过横跨大洋的念头。但在第一批勇敢的水手驾船由东抵达遥远的大洋西海岸后——无论他们是维京人、爱尔兰人、巴斯克人,还是约翰·卡伯特、哥伦布,或是其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西洋同世界一起逐渐觉醒。这一大片水域将美洲隔在了西侧,将欧洲与非洲隔在了东侧。大西洋就是这一巨大空间的传奇,这片海洋规划并决定了大洋两边相隔数千里的数百万生物的命运与形态。

大西洋也一直是探险者、科学家与勇士们热血沸腾的雄心与梦想中心,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性格、态度与梦想。从君王到诗人,从冒险家到水兵,从渔夫到海盗,从商贾到旅客——无不与这片浩瀚无际的蓝色海洋有着关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大西洋在人们的眼中亦敌亦友,人们对其既敬畏又恐惧。

缘于对这片大洋的浪漫畅想,西蒙·温彻斯特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通过多年来的详实考据、实地探求、深入研究,最终写就了这部宏大的大西洋传记,从鸿蒙初始直到现代社会,将大西洋的故事娓娓道来,史诗般的叙述令人惊叹。繁杂的地理环境、多彩的海洋内里,以及由此而发的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往事,使大西洋鲜活跃然纸上——关于它的历史与现在,亦关于它的永恒与未来……

我们的海洋

因为一件始料未及却令人难忘的小事,我开始了对海洋的浪漫畅想,并最终演化出了这本书。那是1963年5月5日,一个清朗凉爽的周日黎明。18岁的我孤身一人,正乘坐一艘远洋巨轮“不列颠女王”号在海上航行。突然,邮轮在纽芬兰大浅滩东边北部海域的偏僻一角,没有任何征兆地停了下来。我们静静地漂浮在一片小小的海台之上,几英里外是美洲边缘的几个海岬,一个被海洋学家和渔民们称为“弗莱明角”(Flemish Cap)的区域。

正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我们离开利物浦已有5天了。航行从周二下午开始,那天波狂浪急,阵阵狂风突然追逐着默西河(Mersey)的河水,激起层层银沫。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艘巨轮的日子,它将载我完成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跨大西洋之旅。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侧面:隐约可见的庞然大物,白得刺眼——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三艘姐妹船统称“白色女王”——它就这样泊在水道的末端,水道通向利物浦的海滨。它被稳稳地拴在皮尔码头上,就在老王子码头旁边,十几条手臂粗的麻绳把它制得服服帖帖,完全不为风浪所动。但它周围那番启程前的忙乱,还有那唯一一根黄色烟囱中急切喷出的浓烟,都清楚地表明它就快要脱缰而去:由2.5万吨焊接得牢牢实实的克莱德赛德钢铁所铸成的“女王”号,正准备扬帆远航,西行3000英里,横跨大西洋。而我,恰有一张登船的船票。

我花了6个月,才挣够买这张船票的钱。我当时一定领着奴隶般的低工资,因为去加拿大的整个花费不过100美元多点,前提是我愿意在甲板下一个远远低于吃水线、几乎听得见舱底波涛翻滚之声的无窗小舱的四人间床位上将就着住。尽管这只是一趟经济舱的旅程,只比下等客舱好一点点,但在特拉法加广场旁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办公室里——那里与其说是个办事处,不如说更像座大教堂,处处是柚木和大理石,还有无处不在的寂静,橱窗里展示着曾经的著名远洋客轮的模型——即使是这般最微不足道的业务也处理得庄严肃穆。

或许是时光和学生时代的记忆使一切稍稍变了模样,但我喜欢这样想象:那个职员穿着双排扣长礼服,戴着夹鼻眼镜,佩着公司徽章,上面雕着松树、北极熊和海狸。他接过我的积蓄,拿钢笔在墨水瓶里蘸了蘸,又用一卷粉色的纸吸了吸干,然后用平体字给我写了船票。“利物浦到蒙特利尔,115号航线”,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在随后的许多时光里,我曾拿着这张宝贵的护身符翻来覆去地看,仔细研究着上面的刻字、凹印和水印。它装在一个红白相间的硬纸板小包里,纸包又厚又硬。另有一个口袋,袋子上系着打过蜡的绳子,可以装行李牌。包里还有“航行时不需要”的贴纸,还有入境申请表和风俗指南,以及对之后海上作息的模糊建议——我印象最深的一条是“上午11点,在救生艇甲板上食用牛肉清汤”。

我想我对这张船票产生了一种很不正常的依恋。它承载着如此多的象征意义——自由、新世界、冒险、大西洋——那个春日的下午,当我在跳板尽头把它交出去,看到检票员只是以一种例行公事的随便态度接过去时,一定显得灰心丧气,因为检票员微笑着把船票交还给我了。“第一次?”他语气和善地问道,“那就留着它吧。这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海洋——而你将乘坐‘白色女王’号穿越它。再美好不过了!你应该把自己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纪念保存下来。”

[英]西蒙·温彻斯特

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中文名文思淼。生于1944年,1966年自牛津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后,游历过世界很多地方,曾担任《卫报》海外记者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海外特派员。近年来一直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BBC、《观察家》、《史密森学会月刊》等一线媒体撰稿。

他的作品包括《教授与疯子》《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OED的故事》《世界边缘的裂缝》《改变世界的地图》《世界中央的河流》等,其中多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到起航的时候,一轮水汪汪的太阳已经冒了出来,正缓缓地落向地平线。“该上岸的请快点上岸!”熟悉的开船通知就在这个时候传来。喇叭里播出“松簧”(ease springs)的喊声(水手们的行话,意为“解开缆绳”);岸边传来阵阵叫喊声,翼桥和前甲板上回荡着噼啪作响的广播声——缆绳上裹着铁皮的套索一个接一个地溅入船体和码头间的油沟里,油沟渐渐变宽,起锚机因拉力低声吼叫,把湿漉漉的缆绳缓缓收进来。两艘破破烂烂的拖船出现了,哼哧哼哧地喷着粗气,把我们往外顶进了海潮中,然后又推着我们转了方向,使我们的船头朝向西北方向。

皇家利物大厦上著名的乔治钟敲响了5点的钟声。我看到父亲在下面码头边的空地上看手表。终于,他和母亲如释重负地往上一指——他们在挤在船尾栏杆边的人群中找到我了——就在他们挥手的时候,传来了三声开船的汽笛声,声音在挤满船只的海滨回荡不绝。随着引擎发动,螺旋桨开始搅动海水,我们的甲板也开始晃动起来并隆隆作响。我看了看自己的表:5点过9分——航程正式开始的时刻。拖船松开了。“不列颠女王”号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它脱离了缆绳、系缆柱和拖船,脱离了海岸,也脱离了英格兰,开始轰隆前进,一往无前地驶向深邃的海洋和美好的明天。有些乘客大概是移民去加拿大的,一时悲痛不已,正泪流满面地挥手告别。我满心兴奋、不安、紧张。我看到父母开始往回走,两人都低着头,走向我们那辆小小的棕色福特优选小汽车。

夜幕迅速降临,很快利物浦和别根海特(Birkenhead)的灯光就化为了一团橙色的光晕,如同一团不断倒退、渐渐黯淡的火焰。在克罗斯比(Crosby)附近,有座著名的浮动灯塔,被称为“酒吧光艇”。到那里时,一艘领航艇来到我们旁边,一个穿着棕色套衫、带着脏兮兮白色帽子的中年男人,敏捷地走到领航艇的船尾甲板上——他向上冲我们挥手致意,假如他口中说了“保重!一路顺风!”之类的话语,那话语也都被海风卷走了。我想,不出一小时,他和他的妻子就会在电视机前打起盹儿来,猫咪也会在一旁伴着炉火酣睡。

他一离开我们的尾流,我们就加速了引擎,很快涡轮就把我们推动到了一个不错的速度——每小时20海里,可能还更快——使得原本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脸上跟针扎的一样。不一会儿,我们已经稳稳当当地在海面上驰骋,完全不惧风暴带来的浪涛。借着落日的最后一抹余晖望去,风浪现在已快平息了。我站在前甲板上观看其他船只:一群熙熙攘攘的弗利特伍德(Fleetwood)渔船正往回赶,还有一两艘归国的货轮,和一个从外形看似某种战舰的家伙——可能是一艘和我们一起北上的驱逐舰,不过它走得更快而且悄无声息。

《世界海洋航路》(Ocean Passages for the World)是水手们长期以来制定线路的宝典,但它规划的路线常常显得很奇怪。看看地图就明白:蒙特利尔在利物浦以南8纬度左右,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船从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出发,前往这座加拿大城市的最佳航线是经过威尔士海岸后转向南,然后一路经过圣乔治海峡(St.George’s Channel),接着始终保持爱尔兰科克郡(Cork)和灯塔岛(Fastnet Rock)a上的灯光在右舷方向,进入大西洋,直奔圣劳伦斯(St.Lawrence)河口。但那本蓝色封皮的航海圣经却不是这么说:像我们那样,船只在春季从利物浦向加拿大港口进发时,会发现更明智的航行办法不是向爱尔兰南边,而是向爱尔兰北边前进,只有在过了血腥海角(Bloody Foreland)附近的多尼哥海岸(Donegal)以后,才会大步向南,直奔加拿大。“尽管常常会出现恶劣的天气,”《世界海洋航路》为航海船只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但风向一般更加有利,而且北冰洋的洋流能在航程后半部分助你一臂之力。”

我们的这艘船很大,而且非常现代化,钢制船体,动力十足,实力既强,便无须挂怀风向、暴风雨、北冰洋的洋流这等琐事。按照行程安排,我们要去克莱德的格陵诺克(Greenock)接其他乘客和货物——于是当天夜里,我们出了墨西河后没有往南,而是向北进入了爱尔兰海。大约午夜时分,我们看到了小马恩岛(Calf of Man)上闪烁的灯光,然后看到我们的右舷方向飘摇着加洛韦(Galloway)的灯火,耸立在安特里姆郡(County Antrim)港口边骇人的玄武岩悬崖。

当黎明来临——又是刮风下雨时——我们经过了艾尔萨岩(Ailsa Craig)。这是一座由纹理细密的花岗岩组成的小岛,冬季冰壶运动所用的世界上最好的石头就是这些花岗岩。我们经过阿伦岛(Isle of Arran)东边——戈特山(Goat Fell)山顶上还有残雪——11点时,到了预定的牛肉清汤时间(尽管那天没有汤),我们就在格陵诺克停了下来。一队小船把零散的乘客接了上来,其中有两个患麻疹的孩子,因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稍微耽误了些时间,直到我们的船长——一个名叫索伯恩的好心人——拍板带上了他们。午饭时我们已经在往回走了,向南沿克莱德入海。当我们回到海面上时,船改变航向,右转往西走。拉斯林岛(Rathlin Island)北边的海水汹涌异常,恶名远扬,我们却在上面安然航行。

现在,我们终于平稳地向广阔的海洋进发了。当我们奔向海洋时,大西洋的波浪开始逐步大幅增升。惊涛开始拍击船头,春日的西风一刻不停地吹向不列颠群岛,掀起阵阵雷鸣般的巨浪。

考虑到这艘船如此颠簸,晚餐这么清汤寡水也就不足为怪了。当晚大雨倾盆,只有我们少数几名乘客在外漫步,透过涌动的云雾可以看到伊尼什特拉哈尔小岛(Inishtrahull)。它距离港口有3英里,和我们之间隔着托尔群岛(Tor Rocks)的一众小群岛,这是爱尔兰最北端的领土。伊尼什特拉哈尔——意为“空滩之岛”——是跨越北大西洋的起点之一,或者说是航程的一端。透过玻璃我们可以朦胧地看到一群散落的破屋废墟,还有老旧的石墙上纷乱的线条,然后是岛上那座著名灯塔的纤纤塔身,它已经在透过团团黑暗闪烁着欢迎我们了。近两个世纪以来,它已经送往迎来了成千上万艘跨越大西洋的船只。

从这里开始,海面豁然开朗,平静无波,很快显示出所有大洋的一般特征——没有标记、没有归属,基本渺不可知,也基本不为人知。我们的航线将带我们走过一条接近2000英里的伟大的平缓曲线,前往前方新世界大陆上若隐若现的一个路标——纽芬兰边上著名的维尔京群礁(Virgin Rocks)。群礁浅浅地隐没在水下,我记得英国文学课上讲到过它:吉卜林在《勇敢的船长》(Captains Courageous)里写过在那里捕鱼的情况——成群结队的鳕鱼,游过皮革般的海藻,全都能在浅水中看得一清二楚。

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如果我们一直保持每小时20海里的航速轻松前进,那就应该在周一晚上到达维尔京群礁,之后应该很快就能看到纽芬兰南角开普雷斯(Cape Race)的灯塔,然后沿着圣劳伦斯河蜿蜒而行,周二时在加拿大安全登陆,还能赶得及上岸吃个晚饭。

实际也正是如此。对于船上的那些人而言,115号航线不过是另外一条跨洋航线。对于我,一个初涉海洋的新人而言,仅仅因为横穿了这片大洋,这次跨洋航程就已经令人难忘。我们经历了很多对我来说扣人心弦的时刻,充满了壮观奇景和狂风暴雨;我们在海上时几乎全程都是孤独的——尽管是在一条广为人知的运输航道上,但也只碰到了一艘另外的船在赶路——我所感受到的那种压迫人心的孤独感,可不只是有些恐怖而已;我们是在一片黑暗中经过维尔京群礁的,因此我无法看到鳕鱼。但没有任何极端反常的事情——直到那唯一的一次干扰,那一个短短的瞬间,它一直留在我脑海中,栩栩如生,或许本不值得我如此印象深刻。它就发生在我们停泊在弗莱明角附近大西洋浅浅的海面上时。

《爸爸妈妈请回答》

[英]苏茜•霍奇 [英]安娜•克莱伯恩 [爱]詹姆斯•多伊尔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9.9

204.00元

本书是一套关于科学、动物和艺术知识启蒙的书。每个分册知识点针对性强,用问题形式开启对相关知识的讨论和探索,以小见大,文字轻松,配图丰富,具有较好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每册书精装96页,适合5岁以上小读者阅读或亲子共读。

《美丘》

[日 ]石田衣良 著 纪鑫 译

青岛出版社

2019.10

35.00元

[日]石田衣良

原名石平壮一,1960年3月2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当代著名作家。1997年出版中篇小说集《池袋西口公园》,凭此作品获得日本推理小说新人奖,2001年的小说《娼年》和2002年的小说《骨音》分别入围第126届及第128届直木奖候选作品;2003年的青春小说《4TEEN》,获得第129届直木奖。石田衣良作品题材广泛,代表作有《池袋西口公园》系列、《孤独小说家》等。

一直过着平凡大学生活的太一突然被两个女孩同时爱上——富家千金麻理和自我奔放的美丘,美丘那不顾一切的炽热感情最终占据了他的心。然而当太一和美丘在一起之后,才发现外表不羁的她,竟遭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看着美丘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太一受到巨大震撼,决定用自己的余生去捍卫两人的爱情……

飞落下来,撞向污浊的大地。这就是我们的命运,遍布空中的每一颗每一颗雨滴都是我们自己。跌落到什么地方、摔碎成什么模样,无法做出任何预想,仅有被风卷落的数秒生命。这就是人的一生。

极端性急的你,先于我早早地落向地面。不过,我已不在乎这时间差了。留给我的时光,也并非多么漫长。什么时候轮到我去你那边时,我们再一起生活!

两人化为一滴水,用幸福湿润整个世界。

东京梅雨季节的天凉飕飕的,五月底盛夏般飙升的气温又被拽回孟春之时。我愚蠢地在心底某处以为,梅雨的到来是自己闯的祸。

心已完全被你迷住,人却以害怕伤害到别人为由继续装模作样地与麻理交往着。如果有乌压压的黑云,即便在天上,太阳也会被遮挡住。一天之内,我有时会接连约会两次。

你还记得吗?那个雨天,表参道开放式咖啡馆开放廊檐区被厚厚的防雨塑胶布包覆着,透明的屏风上污迹斑斑。我们呆呆地望着有水滴连成线流淌而下的塑胶布,你突然说:

“接下来要跟麻理约会?”

我默默地点点头。

“已经习惯这种情况的我倒还好说,反正跟有女朋友的男生交往又不是第一次,可麻理肯定会伤心的。”

我无言以对,啜了口凉透了的拿铁咖啡。你在椅子上直了直腰,那动作跟无聊的猫儿在沙发上伸懒腰如出一辙。

“这种事情越趁早做手术越容易吧,该快刀斩乱麻的时候就该痛痛快快地斩断。”

眼前的你像要砍掉谁的脑袋似的斜斜地抡着一柄不存在的刀。

我愣愣地盯着你:

“不是自己的问题说起来都简单,如果邦彦他们来找我拿主意,我也会说赶紧做个了断!可麻理人太好又太投入,我甚至都想该把你这满不在乎的劲儿分给她一些。”

你缩了缩裹在镶有人造钻石T恤里的肩。

“所以说,越磨磨蹭蹭地拖着不告诉她,到头来给她的伤害越大,这不能说成是不忍心。算了,这是太一君自己选择的方式,我倒无所谓。”

我将目光从被雨水淋湿的表参道上转向你:

“美丘为什么能这么镇定自若?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女生不都会因为忍受不了而精神失常吗?”

你露齿一笑,戳戳我的肩膀说:

“因为我知道很确切的一点。”

故弄玄虚的台词。换成别的什么人这样说,我肯定会对其嗤之以鼻,然而这话从掐着计时器分秒必争地生活着的你的嘴里讲出来,就有一种奇妙的说服力,这真不可思议。

“大家都不知道,唯独美丘知道的是什么?”

你半合双眼,像尊古旧的佛像那样笑着,不分男女,超越性别的微笑。

“时间不存在永远,我们都像点燃的导火索一样活着。就算这么极普通的一天也是租借来的,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有人来把这借来的时间统统收缴回去。”

你在桌子上使劲儿一抡胳膊,做了个袭击的动作:

“死神也好天使也罢,那厮一来,我们全玩完!以为能永远活着的家伙,就是在做白日梦!只有我一个人,三更半夜都清醒得很。”

你向远处的侍应生招招手,要了卡布奇诺续杯。腰系黑围裙的年轻侍应生走开后,你转向我:

“看到了?那屁股很有味道。”

你说话总是毫无章法,本来很严肃的话题突然就失控转为性爱内容,而此时的你又恢复了认真的表情,像刮过一阵旋风。

“不过,我也晓得躺在床上做梦有多惬意。尽管我一人独醒,但并不想硬生生地把大家都拽起来。怎么说呢?一直保持这种三角关系也行,我当老二完全没问题。我说太一君……”

你一脸严肃地盯着我。

“太一君身上本来有些长处,但太一君总想装成普通人的样子,躲在众人当中,于是就极力隐藏。其实按自己的意愿,按自己喜欢的活法活着就好。明白吗?”

听起来像离别箴言,我招架不住你的认真劲儿,开玩笑道:

“按自己喜欢的活法活着?像谁谁谁那样勾引人家的男友?”

你重重地捶打着我的肩膀。

“胡说什么!你这脚踏两只船的家伙!”

离别之时,看起来就像对情投意合的恋人吧。我们不约而同地放声大笑,那是种如履薄冰般胆战心惊的笑声。哪怕仅仅一步不小心,就会堕入冰冷的深川。

《完美关系》

右耳

青岛出版社

2020.2

65.00元

危机公关

昏暗静谧的房间里放着一张柔软舒适的长沙发,躺在上面的男子闭着眼睛,胸口随着呼吸缓缓起伏,侧脸轮廓深邃,五官英俊。

在他头部的单人沙发旁,坐着一位女子,一双黑色高跟鞋衬出她优美的腿部线条。女子声音温柔,正极轻地说话:“你的职业是公关?”

男子嗓音低沉:“可以称为PR。”

“Public Relations(公关)?”

“Problem Resettlement(解决问题)。”

聂灵子闻言笑了下,心想这个男人总是很自信:“我看过你的专访,你把自己称为问题解决者。”

“也许是因为帮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可以忘记自己的问题。”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旦别人的问题积累得多了,它们便都会变成你自己的问题。”

聂灵子的问话换来一阵沉默,她语气微顿,随后道:“告诉我,你昏倒前的那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时钟嘀嘀嗒嗒。短暂的沉默中,卫哲睫毛微微颤动,睁开眼睛。

作为一名危机公关专家,那天晚上电话铃声响起的刹那,他已经习惯性地开始思考是不是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出事的是耿跃。

多次获得“最有价值独立公关人”殊荣的业界高手卫哲,人脉强大,风采不凡,而公关新人江达琳,天性耿直,智商高,实战强,是很有潜力的行业清流。她临危受命,接任父亲的公关传媒公司,肩负重任。卫哲接受她邀请,成为公司第4名合伙人。原本并不相干的两个人,并肩走入同一片波诡云谲的公关职场。故事中除了一个个真实的公关案例,他们也面对着公司各怀异心的“合伙人”。在卫哲的训练下,她迅速成长为优秀的公关专家;而身患焦虑症的卫哲,也在达琳的影响下重新找回了真实的自己。

打电话的人语气焦急,说网上传出了耿跃和模特田璐同进酒店的暧昧视频。

视频中,耿跃戴着棒球帽从黑色的商务车里走下来,见左右无人,他朝背后勾了勾手,紧跟着下车的便是模特田璐。两人一前一后走着,耿跃忽地伸手在田璐的腰掐了一把,田璐撒娇一样躲了一下。

视频里还传出了偷拍者兴奋的声音:“我去!”

不长的视频中,耿跃和田璐走到酒店电梯口,耿跃摁下按钮的同时,田璐软着身子朝耿跃身上靠了靠,耿跃躲开的时候,伸手揉乱了她的长发。

视频结束,卫哲关上手机,扯过衣架上的风衣,迅速带上门走了出去。

“我记得我看过这个视频。”

“不只是你,全国人民都看过了。”卫哲哂笑,“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视频已经像病毒一样在网上传播开了。我们是三十分钟后赶到的。”

聂灵子身体微微前倾,做出倾听的姿势:“危机公关?”

“对,危机公关。”

《给孩子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英]安吉拉•麦卡利斯特 文 [英]爱丽丝•林德斯特伦 图

蒲海丰 李墨/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12

98.00元

[英]安吉拉·麦卡利斯特

英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曾获得“红房子图书奖”“斯托克波特图书奖”和“朴茨茅斯图书奖”,图画书《里昂和中间的地方》获“凯特·格林威奖”提名。

[英]爱丽丝·林德斯特伦

人类学和设计学学士、戏剧和艺术史硕士。主要从事拼贴画的创作,为企鹅兰登书屋、迪士尼等多家公司做艺术设计。

本书是专为孩子打造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收入12个莎士比亚最高成就的戏剧作品。既有轻松愉快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也有催人泪下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还有历史剧《恺撒大帝》。语言通俗生动,故事引人入胜,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保留了原著的精彩对话。同时,绘图作者采用拼贴画的风格,将剧中人物和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实现了艺术与文学的完全融合,提升小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我会想办法:水去哪儿了》

[英]彼得•本特利 著 [英]查尔斯•菲尤奇 绘

蒲海丰 蒲烁童/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0.1

38.00元

[英]彼得·本特利

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作品被《纽约时报》评为“当代经典”,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奖”“罗尔德·达尔幽默童书奖”。

[英]查尔斯·菲尤奇

曾获麦克米伦奖、鹅妈妈奖、格林威大奖提名。他用丰富的细节、温暖的画面,表现了这个充满友情、爱和温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