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山区国土绿化浅谈

2021-01-12金久宏郑云峰余水军

陕西林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萧山区国土台风

金久宏,郑云峰,余水军,徐 著

(1.杭州市萧山区林业水利局,杭州 311203;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设计院,杭州 310019)

杭州市萧山区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南岸,地理坐标东经120°04′22″~120°43′46″,北纬29°50′54″~30°23′47″,气候呈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特点,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6.3 ℃,年无霜期246.9 d,年均降水量1 437.9 mm,年均日照数1 870.5 h[1];总面积1 420 km2,其中平原围垦地区面积约占65.8%;现总人口数118.93万人,林业用地27 587.7 hm2。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日益重视以及萧山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绿化已成为萧山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国土绿化效果受人口和气象因素深刻影响,尤其像萧山区这种自然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区域。因此,有必要总结过往国土绿化经验教训,并依此为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1 萧山区国土绿化概况及特点与现存主要问题

1.1 概况

萧山区现林业用地27 587.7 hm2,其中:有林地25 566.6 hm2,森林覆盖率27.5%,分别比首次森林资源调查(1958年1月开始,历时5 a,简称“一五”清查)的林业用地23 333.3 hm2增加4 254.4 hm2,有林地由9 720 hm2增加15 846.6 hm2,森林覆盖率由8.6%增加18.9百分点[3]。

萧山区国土绿化(林业)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4]: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私有山林个体经营阶段,通过绿化造林和护林,森林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二阶段:1957-1982年集体山林统一经营阶段,山林所有权经历从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巨大变化;其中在1958-1962年出现滥伐森林,森林资源下降;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营造以杉木等为主的用材林基地,森林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第三阶段:1983-2004年实行集体林地家庭经营阶段,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和完善集体林地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开展消灭荒山、绿化萧山工作,推行森林分类经营,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森林生态功能增强。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开展以平原(围垦)地区为主的国土绿化建设阶段,通过城镇绿化、村庄绿化、通道绿化、河道绿化和沿海防护林等建设,有效地推动了萧山区国土绿化进程。

1.2 特点

1.2.1 国土绿化(森林)资源分布区域性明显 萧山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东部和北部为平原围垦区,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国土绿化(森林)资源呈南强东(北)弱分布特点。南部8个镇和萧山区林场土地虽占区总土地面积46.5%,而林地面积却占全区83.7%,森林面积占全区83.8%,活立木蓄积占全区81.2%,是萧山国土绿化(森林)资源的主体;而北部和东部人口众多,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主要是林(树)带和休闲(公园)绿地等,国土绿化(森林)资源相对偏少。

1.2.2 国土绿化(森林)资源稳步增长,蓄积增长尚有空间 据2007年以来萧山区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资源年度监测,2019年萧山区森林覆盖率为27.5%,活立木蓄积137.15万立方米,分别比2007年增加1.29%和52.6%,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现在萧山区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73.80 m3·hm-2,虽比2007年增加31.05 m3·hm-2、年均净增率6.77%,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85 m3·hm-2),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1.2.3 平原(围垦)地区国土绿化已具雏形 近10多年以来,加大了平原(围垦)地区国土绿化力度,其重点是“点”(主要指镇、村)和“线”(主要指河道、公路等)相结合的国土绿化,迄今全区已累计获省森林城镇11个,占全区应创建数64.7%;获萧山区级以上森林村庄185个,占全区总行政村52. 6%;实现农田林网控制率95.1%,主要干线绿化率95.9%,其中境内243.11 km高等级公路(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两侧、互通立交区、中央隔离带以及其它区域(护坡和沿线山体等)宜绿化地段绿化率达100%,为全区国土绿化创造了良好的框架和重要纽带[5]。

1.2.4 阔叶林资源增长迅速,林相改造初见成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萧山区为加快消灭荒山、国土绿化进程,南片山区营造了大面积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近10年来,为加快林种结构调整和林相改造,在山区栽植了以木荷(Schimasuperba)、檫树(Sassafrastzumu)等为主的阔叶树种,阔叶林资源较快增长,林分质量逐步得到提高。森林资源调查显示,松类、杉类、阔叶类面积之比和蓄积量之比由2007年的2.2∶0.6∶7.2和 2.8∶1.1∶6.1,已调整为目前的1.3∶0.5∶8.2和1.6∶0.6∶7.8,林种结构调整、林相改造已初见成效。

1.3 现存主要问题

1.3.1 山区林龄结构不尽合理 在南部山区,现有乔木林幼、中、近成熟及成熟林面积构成为4.3∶3.7∶2.0,中幼林多,占乔木林的80%,近成过成熟林偏少,林龄结构不够合理。

1.3.2 平原地区造林绿化用地缺乏 萧山区平原区国土绿化面积偏少,主要原因是造林绿化用地缺乏,除缺少成片土地用以造林绿化外,路、渠、河、堤塘等两侧也无专用绿化土地。

1.3.3 农区林带林网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萧山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主要为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垂柳(Salixbabylonica)、白榆(Ulmuspumila)、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苦楝(Meliaazedaeach)、杨树(Populus)等,且多为纯林,病虫害危害较重,林相较差,林地质量和生态防护功能不够高,抗雪、抗风等能力较弱。

2 萧山区国土绿化主要限制因素

2.1 气象灾害

2.1.1 特点

(1)种类多、频率高

据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资料,萧山区气候灾害有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大雾、暴雪、大雪、霜冻、冻害、高温、干旱、冰雹等18种,但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和干旱这5种气候灾害影响较大[2],其中:发生灾害性台风的年份有22 a,约3 a一遇;出现暴雨洪涝水灾的年份有34 a,约2 a一遇;发生旱灾33年,约2 a一遇。

(2) 一年可数灾并发

一年中梅涝、伏旱、台风(风暴潮)等数灾并发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近30年以来的1990、1992、1994、1995、1997、1998、1999、2005、2007、2013、2020年均如此; 1992年7月初梅雨集中,连日暴雨,最大日降水量74.1mm,出现罕见高水位,受淹农田4 000 hm2,其后夏旱严重,伏旱持续达1月,8月下旬又受19号台风影响,造成大范围水涝,受淹农田5 067 hm2。1997年因梅汛和台风二次造成洪涝,泛洪面积3 667 hm2。1998年3月19-21日遇寒潮,4月5日和8月23日二次遭龙卷风袭击。2005年8月5-6日和9月11日连续二次遭受“麦莎”和“卡努”台风袭击。2007年9月18-19日和10月7-9日分别遭受第13号台风“韦帕”和第16号台风“罗莎”袭击。2020年先是长达50 d、降水量达681 mm的梅汛期(5月29日入梅,7月17日出梅),后又持续17 d(8月9-25日)晴热高温(35 ℃以上)。

(3)发生无规律

1954年以来,萧山区气候灾害发生无规律,如:1987年至1992年期间持续遭受台风侵袭;1990年8月31日降水量达183.7 mm,为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天;1992-1997年又连遇梅汛泛洪,1998年春季遭遇寒潮; 2001、2008、2011、2020年梅季降水量分别为402.3、395.0、328.9、681.0 mm,均超出正常年份梅雨降水量(248 mm);2013年7月1日出梅以后,持续高温(35 ℃以上)56 d,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居历史之最,其中40 ℃以上酷暑天气达到15 d(7月24-30日、8月6-13日),其中7月30日出现极端最高气温42.2 ℃。

(4)灾情重、损失大

萧山区由于暴雨、洪涝、台风和风暴潮等气候灾害所造成的水涝,经济损失少则千万元,多则上亿元。1974年强台风,在围垦地区破坏堤塘约6 km,淹没农田15 333 hm2,死亡4人;1996年“6·30”洪水和1997年“7·9”洪水,直接经济损失均达数亿元;1997年第11号台风,在围垦地区发生堤塘缺口,733 hm2农田等荡然无存,还危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第15号强台风,最大日降水量81.8 mm, 受灾面积7 048.3 hm2,农(林)业经济损失9 874万元。2009年第8号“莫拉克”台风,最大风力达23.7 m·s-1,其中8月10日降水量68.5 mm,大强度降雨引起内涝与山洪,受灾范围多达15个镇,直接经济损失7 000万元;2011年梅汛期连续降水共造成14个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3亿元,其中农(林)业损失1.17亿元;2012年6月17-18日受梅雨带北抬影响,出现大暴雨天气,共降水 208.4 mm,22 145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1亿元(其中农林业损失1.8亿元),农田受灾面积22 598.6 hm2,损坏护岸128处,道路中断37条,同年8月7-8日第11号台风“海葵”影响,日均降水量120.9 mm,受灾农田8 653.33 hm2,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

(5)洪涝多发且有一定规律

萧山区地处钱塘江南岸,富春江、浦阳江下游,上承山洪,下受钱塘江潮浪袭击,且境内沿江堤塘长约79 km,诸多地理环境因素加剧了洪涝等气候灾害的发生。当短时(3~5 d)连续降水100 mm以上,日最大降水达50 mm以上,外江水位会超过警戒水位,内河会超过危险水位(6.50 m),就会引起局部洪涝;当连续降水量150 mm以上,日最大降水量达75~100 mm以上,外江超过危险水位(9.50 m),内河超过灾害性水位(6.70 m),将会引起6 700 hm2以上土地受淹;当连续降水达250 mm以上,则外江内河均超灾害性水位,防洪形势十分严峻[9]。

2.1.2 未来气象灾害发生趋势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气候灾害频繁发生,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灾害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还出现了象厄尔尼诺极端现象[6],只有20世纪八十年代相对风调雨顺,其它时段,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气候实况特征,都印证了这种变化趋势[8],可以预计今后气候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还会增加,气候灾害的危害程度将有加快加重趋势,而不是减轻[7]。

(1)降水不均,变化无常

萧山区正常年份梅雨季降水量248 mm,而1993-1997年,每年梅雨降水量360~542 mm,其中1996年梅雨季节连续三天降水量就达265.2 mm,1997年梅汛连续降水288.2 mm;1997年冬到1998年春,还出现持续三个月的冬涝,累计降水约600 mm,历史罕见;2020年5月29日入梅(常年6月14日),7月17日出梅(常年7月7日),梅汛期长达50 d,降水量达681 mm,创历史新高,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7月2日21∶00-22∶00 1 h降水就达到55.1 mm。

(2)“冬暖春冷”,变温剧烈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冬暖现象连续出现,许多物候提早,冬季出现暴雨天气,很少见到积雪或积雪不多。而在春季,气温变化剧烈,终霜时有推迟。1996年曾出现历史持续时间最长的倒春寒天气,1998年春季又出现寒潮大雪,伴有雷电冰雹,暴热暴冷,春季天气变化急骤。2017年至今连续出现“冬暖”现象。

(3)发生频率加快

近30多年来,萧山区发生各种气候灾害间隔时间趋短,次数增多,频率明显加快,如1987-1992年持续遭台风侵袭,1992-1997年连遇梅汛泛洪,1998年春季遭寒潮袭击,2005年和2007年分别在一年内多次遭台风袭击,2016年1月20-23日出现中到大雪,其中南部山区暴雪,1月25日最低温度为-10 ℃,2017年夏季35 ℃以上高温达43 d(7月5日-9月26日),较正常年份多16 d,历史少见。

2.2 土地资源短缺

萧山区人口密度大(约838人·km-2),人均国土面积小(0.12 hm2)、占有林地少(约0.023 hm2),据预测,总人口将由2019年的118.93万人增加到2029年的128.61万人,净增9.68万人,今后随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对土地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可用于国土绿化的土地资源将会更加稀缺,人均拥有林地将越来越少,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3 萧山区国土绿化建设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绿化意识

国土绿化是萧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萧山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努力使全社会认识到国土绿化利在当代、造福子孙。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两山”转换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不断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度创新速度和力度,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10]。

3.2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国土绿化

为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美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大力实施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沿海“六大森林”建设,根据《浙江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美化行动方案(2020-2024年)》,萧山区2020-2024年要新增绿化造林面积600 hm2以上,为此,要结合2022年亚运会和杭州“拥江发展”对萧山城市建设的要求,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平原绿化、森林抚育、“创森”系列等建设为载体,加大国土绿化工程建设力度,积极营造珍贵彩色森林[11],整体提升萧山区国土绿化水平,基本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功能强大的森林生态体系。

3.3 坚持生态优先,实行分类经营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坚持走生态建设为主的国土绿化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优先、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为发展方向,积极培育国土绿化资源,强化对江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等生态脆弱区的重点保护。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在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水源涵养林、重点名特优经济林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使国土绿化建设工作在国土整治、生态安全、改善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要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前提,分别对商品林和公益林采取不同的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对国家、省级重点公益林通过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加大对重点公益林培育改造力度,优化林分结构,逐步形成树种多样、层次复杂、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实现森林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

3.4 多种渠道投入,多种形式参与

保障国土绿化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应多方筹措,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萧山区政府财政投入,这是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二是积极与国家、省、市重点国土绿化建设工程项目对接,多途径争取国家、省、市资金的支持;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国土绿化建设,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体制创新,通过利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方式,充分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国土绿化建设,以项目功能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把资本投入获取利润和有关项目建设形成的生态功能紧密结合起来。

3.5 抓好三产融合,发展绿色产业

要紧紧围绕兴林富民目标任务,进一步发展林业产业;在充分发展好传统林特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改善品质,提升效益,促进传统林业产业保持长足发展空间。要大力开发林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努力发展以绿色旅游、文化、健康等为代表产业活动,包括现代民宿、乡村旅游、养生健康等,以积极培育林业产业化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好绿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6 强化领导责任,共促林业发展

抓好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对国土绿化建设任期目标考核,全面加强对国土绿化资源管理工作的领导,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根据当前国土绿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国土绿化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特别是镇(街道)级领导,要把国土绿化资源数量消长、质量升降和保护管理情况等作为责任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将国土绿化资源保护和发展责任落实到镇和部门负责人。大力宣传国土绿化资源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广泛宣传国土绿化战线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形式多样地宣传国土绿化的政策法规,在全社会形成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3.7 示范引领

加大对国土绿化建设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建设一批生态功能强、景观美、示范效果好的国土绿化示范点,以得到广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引领和带动全区国土绿化建设工程[12],从而有效地推动萧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萧山区国土台风
台风过韩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台风来了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鸟岛游
杭州市萧山区美术教师新作选
萧山区“五老”关爱团践行新一轮帮教活动
台风天外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