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地理原理,强化应用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2021-01-11许浩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涝水循环水槽

许浩峰

[摘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师应认真解读相关课标和考试要求,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相关原理。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实验和实践体验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相关问题。

[关键词]地理原理;地理实践力;情境;水循环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93-02

高中地理课程侧重于地理学原理,与实际相结合。近年,浙江地理选考非常注重考查考生对自然地理学原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而学生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原理,缺乏对原理的实际应用,很难拿到高分。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活学活用”,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注重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发展地理实践力,也是对高中生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水循环”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让学生掌握地理学原理,强化应用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一、解读课标和选考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解读课标

“水循环”相关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按照该要求,学生应能通过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各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能读、会说、会画,还要会用。

(二)解读2020年浙江省地理选考考试内容与要求

浙江省学考、选考分卷后的首次高考选考科目考试使用的《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中对“水循环”这部分内容作以下要求:1.从各种案例中,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以及河流水与补给水源类型如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的相互关系;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运用,如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对水循环的影响。2.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案例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以及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以上解读可见,水循环的学习就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水循环原理去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水循环原理,更要有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样才能在选考中拿高分。

二、优化教学设计,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如何掌握原理

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应能通过水循环示意图,掌握水循环各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对于“水循环过程和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方法来帮助学生掌握:

1.结合必修1课本(湘教版)图2-39进行探究

请学生回答: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各环节之间有哪些联系?大规模水循环中有几个循环?请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找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展示、阐述该图中的几个循环(海路间大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从而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原理。

2.让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在学生理解水循环原理的基础上,请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原理与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根据掌握的原理,结合浙江省夏季风图,绘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标清每个环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掌握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二)如何实际应用

按照课标,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能读、会说、会画,还要会用,以掌握地理技能,分析地理原理。怎样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为突破这一重难点,笔者运用了以下方法:

1.引入现实情境

本节课的情境设计围绕杭州市近期新闻,比如“马路被淹、小区浸水,为什么每次下暴雨,滨江总有一种看海的节奏?在杭州,有了蓄水量超过西湖的闲林水库,城西水患有望大幅缓解,但江对岸的滨江区,却备受内涝困扰”。让学生通过杭州市政府公布的内涝损失数据和新闻图片等资料,归纳城市内涝的危害,分析如何解决内涝问题;通过对本次内涝成因的分析,引发学生对内涝产生原因的探究欲望;结合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以及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从地理学科角度理解杭州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从影响水循环的环节来分析,看有哪些措施可以缓解城市内涝,从而引出海绵城市等理论。

2.做实验,迁移运用相关原理

实验方法:学生5人一组,在水槽2中放入带草的土壤,水槽1不放(模拟不透水地表),然后把2个水槽倾斜至相同角度。将4升水分别同时倾倒到2个水槽顶部,让水从水槽顶部流下,并同时按下秒表计时,记录两个水槽底部流下的水量和最终水流停止的时间。

通过实验可得出以下结论:水槽1中的水流速度快,滞留时间短,所以下渗水量少;水槽2中的水流速度慢,滞留时间长,所以下渗水量大。该实验与影响下渗的因素能够对应,从而有助于学生根据实验理解“城市硬化地面”和“植被的拦蓄、截留作用”及“影响下渗的因素”等概念。学生通过实验模拟,了解了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后,分析在我们城市中如何应用相关原理。例如,新加坡道路旁的雨水收集装置,不仅能收集雨水,改变本国缺水的状况,而且有利于快速排水,防止出现城市内涝。又如现在很多城市新建道路多采用透水地面,增加雨水下渗,也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3.实地考察

每次大暴雨后,请学生在居住的地方考察是否有内涝发生,并收集资料,分析当地发生内涝的原因有哪些,回校后匯总资料并利用GIS软件绘制杭州易涝点地图,可以结合杭州市区地形图、水系分布图和城区分布图等,通过图形叠加生成杭州易涝点的模拟分布图,并比较不同时期绘制的几张图易涝点是否较一致,从而更加明确形成内涝的原因。实地考察小区、校区有无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实例(例如是否有铺设透水砖、透水沥青道路、透水混凝土路面等),进一步加深理论应用实践。

4.实例分析

该课结束后,让学生分组调查杭州某区域内涝情况、内涝成因及防治措施。以下是课堂上一个小组展示的调查报告片断:

1.搜集滨江典型洪涝情况和数据

网上有一则消息:杭州滨江白马湖水位4.2米,菲特台风时,水位最高涨到了5.62米。那时,东信大道、江南大道、滨盛路、滨康路等城市主干道都出现大面积积水,很多小区地下空间进水,我们统计的积水点一共44处。

2.分析滨江洪涝产生原因

①城市洼地深度。洼地深度和排水能力有直接关系,滨江部分区域地势低洼,不易排涝。②管网排涝能力。目前部分排洪渠堵塞严重,钱塘江口排灌站在洪涝高峰期时排洪能力较弱。③植被覆盖度。根据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发布的2017年杭州市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公告,杭州森林覆盖率达65.22%,而滨江区只有19.89%。在暴雨内涝形成过程中,植被对降雨具有吸收和截留作用,高密度的植被覆盖能改善水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洪涝,减少暴雨带来的内涝灾害损失。④河网密度。城市遭受洪水侵袭的概率很大程度上和河网密度有关系,滨江总体水网密集程度不高,影响泄洪能力。⑤道路密度。道路表面一般为不透水地表,影响下渗速度,滨江道路密度大,易发生暴雨内涝灾害。⑥填塘造房。滨江区近几年城市郊区化发展快,很多天然蓄水池被填,池塘河流遭受破坏后减少甚至消失,致使内涝加重。

3.提出滨江内涝的防治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径流和下渗环节,所以在防治上也主要针对这两个环节进行:①进一步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全面增强城市排涝能力,加强内涝点支管改造,全面疏通城市排水管网,增加钱塘江口排灌站数量,增强排洪能力。②合理规划城市储水设施建设,适当增大植被面积。雨水调蓄设施可以由湿地、草坪广场、花园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增加绿地是改善城市积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沟塘、河道、湖泊、湿地等是城市蓄洪、排水的重要渠道,不能随意填埋侵占。③城市道路和小区道路铺设透水砖、透水沥青路面、透水混凝土路面,增加下渗,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④建设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准确内涝监测数据,为城市管理者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升城市应急能力。

三、结束语

高考非常注重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地理选考试题都是选取实际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解释实际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从材料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地理实践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地理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善于在生活中挖掘地理知识并将地理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   参   考   文   献   ]

[1]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说明[Z].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

[2]  李永祥.淺谈城市内涝防治措施[J].大科技,2012(20):28-2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猜你喜欢

内涝水循环水槽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为什么水槽管要做成弯曲状
水槽过滤片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水循环冷热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