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忻州市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实施现状分析

2021-01-11安忻玉

山西林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忻州市干果经济林

安忻玉

(忻州市林草事务中心,山西 忻州 034000)

忻州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横跨吕梁山脉和太行山脉,全市国土面积25 747km2,其中山地面积占51.10%、丘陵面积占34.30%、平川面积占14.60%。气候属于暖温带和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多东南风,高温多雨;四季交替明显,寒暑变化较大。年平均降水量在373mm~560mm 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适宜,经济林栽培历史悠久,沙棘特色经济林面积更是位居全省首位。

1 干果经济林生产现状

截至2020 年底,该市干果经济林面积15.808万hm2。其中,传统干果经济林总面积5.547 万hm2,结果面积2.058 万hm2,低效林面积1.867 万hm2;特色经济林面积10.262 万hm2,结果面积2.818 万hm2,低效林面积1.933 万hm2。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实施省级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4.923 万hm2,投资15 570 万元。其中,红枣4833.333hm2、核桃7 693.333hm2、仁用杏4 766.667hm2、海红果1 033.333hm2、花椒360hm2、沙棘林改造3.055 万hm2。

2 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实施情况

2014 年,山西省林业厅为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以改善干果经济林品质和提高产量为抓手,开始在忻州市部分县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示范项目。2016 年,山西省造林局出台《关于2016 年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明确贫困县项目任务应优先倾斜经营干果经济林的贫困户,以保证所在地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都能得到项目的支持。2017 年,依据晋西北地区经济林树种适宜发展相对缺乏、沙棘林资源相对丰富的特点,省林业厅决定把晋西北贫困县范围内的沙棘特色灌木经济林改造纳入项目实施范围,改造后的沙棘灌木经济林林面积将全部计入到全市干果经济林总面积中。截至2020 年,忻州市基本形成了东部6 县以仁用杏、核桃、花椒为主的传统干果经济林基地,河曲、保德以红枣、海红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基地和西部8 县以沙棘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涌现出山西省干果经济林示范园(区)12 个,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该市干果经济林品质和产量,达到了预期目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498 个合作社、10 个果农大户、1 个龙头企业参与,带动7 827户贫困户通过参加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获得增收。

3 项目成效分析

3.1 传统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

按照“规模实施、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择优扶持,助推脱贫、整体推进,精准施策、统筹兼顾”的原则,对干果经济林开展以整形修剪、高接换种、土肥水管理、有害生物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提质增效措施。通过对4.0a~20a 生红枣、核桃、仁用杏、花椒等低产低效林分进行综合管理后的连续跟踪调查,3 年后以河曲、保德县为例,红枣每公顷增加产量2 250kg,以每公斤价格4 元计算,增加收入9 000 元;以忻府区为例,核桃每公顷增加产量750kg,优种核桃以每公斤价格20 元计算,增加收入1.50 万元;以代县为例,仁用杏每公顷增加产量600kg,以每公斤价格8 元计算,增加收入4 800 元;以五台县为例,花椒每公顷增加产量300kg,以每公斤价80 元计算,增加收入2.40万元。如果连年作业、有序管理,经济效益还将进一步提高,为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项目实施中,根据合作社管理办法,60%的社员来自贫困人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项目区贫困人口的就业难问题。据统计,2017 年以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有137 个合作社、10 户果农大户、1 个龙头企业参与,带动2 317 户贫困户通过参加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获得增收。

3.2 沙棘特色经济林改造

沙棘因其耐寒耐旱的特性,在忻州市广泛栽植。沙棘果食含有多种活性物质,例如沙棘黄酮、脂肪酸、亚油素等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叶子可以用来制作保健药茶,油中富含有益于人体的206 种活性物质,其中有生物活性物质46 种,同时富含大量的维生素A、E 和黄酮等,对抗疲劳、抗癌以及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机体活力有明显功效。

从2017 年起,山西将沙棘列入特色经济林,开始进行大规模提质增效改造,对8 年生以上植株实施开道留带、择伐疏伐、平茬更新、补植补种等综合改造方式,提升林分的结果率。以岢岚、静乐县为例,经过综合管理的沙棘改造示范林,与同等条件下不管理的沙棘林相比,当年每公顷产量达到1 500kg 以上,每公斤以现在市场最低价1.0 元计算,可增收1 500 元。3 年后每公顷可采标准果枝400kg 以上,增加产量以200kg 计算,每公斤参考市场最低价1.0 元计算,产值增加6 000 元以上。在项目实施中吸收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采取“技术服务队+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全市361 个合作社参与,带动5 510 户贫困户通过参与项目获得收益。

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项目,提高了农户对经济林管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广大种植户的管理技术水平,形成了集约经营的生产理念,推动了全市干果经济林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同时,通过聘请专家培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等,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管理技术骨干和乡土专家。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1 传统干果经济林树种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据统计,红枣、核桃仅为相同生长条件下同等树龄其他地区标准产量的50%~60%,仁用杏、花椒的产量与国家标准有明显差距。

4.1.2 规划布局欠合理,优势不明显。在区域整体规划布局上缺乏连续性、树种配置上缺乏合理性,多数干果经济林尤其是沙棘特色经济林多数地处偏僻,在管理上、施工条件上都存在一定困难,难以形成规模。从品种设计上看,老品种、杂品种占比大,名优新特品种占比少,难以形成规模。

4.1.3 基地规模有限,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欠缺。目前,每公顷平均3 000 元的投资难以满足项目在实施中的人力和物力需求,再加上交通不便,地形条件恶劣,导致规模化基地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致使示范园区建设成效有所欠缺。

4.1.4 科技支撑含量欠缺,后续产业链不完整。在提质增效项目的实施中,高接换优新品种较少,推广力度不大,有害生物防治还是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无公害新技术推广不普及,加工储运未形成一条龙产业,多数地区后续产业链甚至未列入规划之中,对当地经济效益的贡献有一定的影响。

4.2 对策分析

主要以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为导向。具体讲: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政策,让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增强农户对项目实施的信心,将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相权衡,实现产量产值双丰收。二是通过技术指导、现地培训结合集中培训等,培养一批干果经济林管理技术人才。要注重全市技术服务团队组建,为项目区培养一批乡土专家,带动全市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三是加大对晚霜冻害的预防能力,探索研究预防机制,将自然损失降到最低。四是在项目建设的规划布局上,突出示范园区打造,倾向于集中连片,有重点地侧重投资,注重投资效益。五是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施集约化经营,扩大新特优品种比例,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六是加强合作社管理,积极探索合作联社运营机制,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顺利过度,持续稳定巩固劳务收入扶贫带贫成果。

猜你喜欢

忻州市干果经济林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忻州市强力推动药茶产业发展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三招解救受潮的干果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县:坐在家里能养鸡
三招解救受潮的干果
笑口榛子
干果与坚果在全球市场消费量提高
忻州市“挠羊赛”开展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