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存在问题及建议

2021-01-11牛先平

山西林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林长制林草黄河流域

牛先平

(山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1 黄河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现状

山西省黄河流域涉及的重要支流有汾河、昕水河、涑水河、朱家川河、蔚水河、湫水河、三川河、沁河,从占地面积和地理环境上至关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对湿地保护的总要求,山西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的统筹部署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荒山增绿色。全省按照“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保护总体布局,科学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林草重点工程,重点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两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以推进黄河流域防护林和环京冀生态屏障建设为重点,在汾河上游布局实施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工程”,拓展了全省绿色“版图”。2016 年-2020 年,黄河流域86 县和9 个省直国有林区营造林126.667 余万hm2。《2017 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2000 年-2017 年山西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最快。

二是实现城乡增颜值。全省坚持将荒山绿化和城乡美化结合起来,全面推行阔、针叶混交与乔、灌、草一体化造林模式,加大乡土阔叶、彩叶、珍稀树种栽植比例,开展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由“增绿量”向“增颜值”转变。以创建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为载体,经过多年努力,全省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 个、国家森林乡村255 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4 个、省级林业生态县42 个。

三是实现保护增质量。强化资源保护,筑牢生态根基,全面规范管理林草系统湿地保护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山西省省级重要湿地认定办法》,从法治层面和管理上加强资源保护。同时,《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立法计划由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和相关单位也在积极推进中。全省133.333 万hm2天然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373.333 万hm2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实现了立法保护。率先在全国颁布经济林发展条例,出台关于禁止野外用火的决定和加强吕梁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推进沿黄河4 市立法禁牧。

2 黄河生态保护修复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生态修复上来看,沿黄河地区的任务比较艰巨。目前全省有宜林荒山108.13 万hm2,大多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是难啃的“硬骨头”,主要集中分布在沿黄河流域的吕梁山区。沿黄河流域部分区域的不平衡和地理环境差异等原因,忻州地区优为突出,现有宜林荒山19.533 万hm2,在各市宜林荒山中占比是最大的。面对生态条件最差、地理环境较弱、任务不平衡等众多挑战,相比其它地区,忻州市生态修复任务相当艰巨。为实现2025 年森林覆盖率26%的目标,尽快解决面临的问题,需要加大财政补偿投入,鼓励带动贫困农户参与造林管护。

二是从资源保护上看,沿黄河地区的形势不容乐观。根据2012 年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湿地总面积为21.46 万hm2。2020 年,省级营造林综合核查结果显示,各市2018 年-2019 年人工造林项目,沿黄河的运城市合格率最差;各市2012 年-2016 年人工造林保存率,忻州市位居倒数第三。2020年,全省通过森林督查发现,吕梁市违法占用林地面积在全省是最大的。目前忻州、吕梁、运城3 市均没有设立森林防火机构,对林草资源保护形不成合力。

三是从造林成效上看,林牧矛盾压力依然大。近年来,全省造林面积大、保存率偏低、覆盖率增长缓慢,除了由于气候干旱、立地条件差等,且还有过度放牧、垦荒和水电、修建水库、河床挖沙、基建占用、生活垃圾倾倒及工业污水排放等等原因,都是导致造林成果巩固不力的主要因素。据调查,全省羊主要以散养为主,圈养率较低;全省牧业实际利用的土地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未成林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河滩地,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对降水量偏低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更是不堪重负。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落实湿地林牧保护责任制,但目前仍未建立有效的地区、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交叉管理权责不清,对于一些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案件,管理难度较大,使得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发展。

3 黄河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及建议

一是坚持重点增绿与城乡补绿相结合,努力让黄河流域绿起来。围绕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印发《关于推进黄河流域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把黄河流域86 县和9 个省直国有林区作为重点,在任务、资金、项目上倾斜支持,着力保护修复黄河沿岸林草生态系统。加快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步伐,围绕汾河上游启动实施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工程”,进一步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二是坚持造林绿化与造景相结合,努力让黄河沿岸美起来。全面推行阔、针叶混交与乔灌草一体化的绿化模式,在黄河流域的通道两侧、城乡周边、河流两岸大规模营造生态林;多树种配置景观林,以创建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为载体,将城乡绿化与美化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城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家园。制定林草工作导则,注重发挥草地资源的美化作用,造林不毁草、割草不除草,指导市县提高林草生态建设水平,为黄河沿岸生态景观美起来提供科学的指导服务。

三是坚持流域绿化与财政惠民相结合,努力让广大群众富起来。聚焦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高度重合的实际,以创新扶贫造林合作社机制为主,启动造林务工、退耕奖补、管护就业、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增收的生态扶贫项目。通过合作社带动贫困社员参与造林管护等项目的办法,让生态建设过程变为增收致富过程。省财政融资89.71 亿元启动林业生态扶贫PPP 项目,对贫困县造林每公顷增加补助4 500 元,退耕还林每公顷增加补助10 500 元,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每公顷投入3 000 元,着力在生态建设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四是坚持扩量提质与保护成果相结合,努力让生态根基实起来。坚持依法保护,重点保护,制度保护,推进林草资源保护工作严起来、实起来。颁布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加强吕梁山区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促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条例、禁止野外用火的决定、经济林发展条例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实施,形成了林草资源保护有法可依的法规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面推行林长制,出台林长制意见,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压实了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的责任。

五是坚持创新机制与健全制度相结合,努力实现林草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改革创新林草制度机制,着力健全林长制配套制度,建立完善运行顺畅、监管有力、考核精准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强化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奖惩严明的五级林长制体系。在森林分布区显著位置竖立林长公示牌,标明林长职责、森林概况、保护发展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利用各种媒介大力开展林长制宣传工作,形成知晓、支持和推进林长制工作的社会氛围。继续推行造林绿化“8种机制”,持续深化“1 局联3 县”合作机制,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生态建设,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推动新时代林草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林长制林草黄河流域
关于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的思考
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和五项配套制度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我省举办林长制改革专题培训班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多措并举 扎实推进全区林长制工作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