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家调查的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分析

2021-01-11肖国华朱一真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矩阵效率

肖国华,朱一真,韩 晔

(1.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四川成都 610041;2.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3.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1 概念说明

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学术研究中,有学者对“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进行了辨析[1-3],但是从中英翻译、统计口径、实务工作三个角度来看,两者并无实质上的差别。

从翻译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官方翻译为“Law of the PRC o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4],而“技术转移”即是直译的“technology transfer” 或 者“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且“transfer”一词既有“转移”的意思,也有“转化”的意思;“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在英语国家的翻译基本上都是“technology transfer”或其变体。2019 年4 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5]发布的《2018 上海科技成果转化白皮书》直接说“科技成果转化的国际通行提法为‘技术转移’”。

从统计来看,根据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科技成果分作三类: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6]。科技包括科学和技术两方面,以转移转化为目的的科技成果,其实质主要是应用技术。所以,技术转移的客体对象,既可以称为技术,也可以称为科技成果。

从实务来看,不仅在《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中,“成果转化”这个词频繁使用,而且名称中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和包含“技术转移”的机构,实际业务和操作也没有大的区别。

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等同使用。

2 相关研究简述

技术转移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作的复杂过程。经典的三螺旋模型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7]。但传统的三螺旋模型难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因此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纳入更多主体以解决实际问题。如吴卫红等[8]将资本部门纳入到三螺旋模型,Carayannis 等[9]加入了自然环境因素,Kravchun[10]则引入了消费者因素。而科技服务机构由于拥有丰富的信息、人才等资源,在技术转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连接作用。因此其作为一个新的创新主体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11-12]。本文将科技服务机构引入三螺旋模型,构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科技服务机构的四螺旋模型,用于描述技术转移过程。

在国家的支持下,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日益增长,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种背离现象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转移效率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但目前对于影响技术转移效率的因素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所用数据多为科技统计年鉴、专利数据等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如Montobbio 等[13]通过分析国际专利数据,得出运输和通信成本显著影响国际间技术转移的结论。Maggioni 等[14]基于欧盟资助数据,分析了政策因素对区域间技术转移的影响。关菲等[15]基于我国统计年鉴,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科技投入产出和市场、经济因素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二是多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某一主体或某一环节出发研究相关因素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如政府的科技经费投入[16],技术供给方的高级人才数量[17]和人员激励措施[18],技术需求方的吸收能力[19-20],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21]等因素都对技术转移效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以上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均为技术转移实践做出了贡献,在实际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从一个角度出发难免会忽略整体的作用,仅采用现有数据分析又难以对量化的指标(如科技成果质量)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将从技术转移整体出发,从四个主体(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科技服务机构)的角度构建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评价体系,采用以网络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群组决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3 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调研、笔者相关研究经验与实践积累、专家意见征询等,本文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科技服务机构等四个角度,对技术转移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遴选,并按其属性层次化,初步构建了两层指标体系,含4 个一级指标、44 个二级指标。然后,再次经过专家咨询,进一步归纳和提炼,最终确立了由4 个一级指标、27 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体系框架(表1)。

3.2 指标体系解释

政府指标主要反映政府为促进技术转移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发布技术转移相关法律法规、激励政策,提供的各类资金支持,以及对相关政策的实施程度。

企业(技术需求方)指标主要反映了企业自身实力、战略布局等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如硬实力(企业自身的技术承接、需求辨别、信息跟踪能力),软实力(企业信用),战略布局(企业对自身业务发展方向规划或对细分产业领域的技术布局以及新产品开发的中长期规划)。

科研机构与高校(技术供给方)指标主要反映了科技成果本身以及科技人员积极性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科技成果自身的先进性、成熟度和应用前景决定了技术自身的价值,而技术转移收益机制、科技成果所有权划分政策、人才与科研项目考评体系从不同角度影响着科技人员进行技术转移的积极性。

科技服务机构指标反映了服务机构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提供服务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有面向供需双方对接的技术服务水平因素(沟通技术供需双方,促进供需双方的匹配、对接、交流),面向信息资源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水平因素(如对科技信息的分析,对政策信息的解读,对产业信息的跟踪等),面向技术转移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因素(解决技术转移转化多样化、动态性的资本需求)、创业孵化服务水平因素(为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基本的办公场地、家具、设备、资金和创业咨询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水平因素(对技术从设计开发到生产制造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以及认证),而与政产研三方面的交流合作频率与深度更是充分体现科技服务机构在整个四螺旋模型中的润滑与连接作用。

而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对于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服务机构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对大部分技术转移来说,其本质就是知识产权的转移,做不好知识产权的管理和运营,就会导致技术在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侵权和失效的危险,从而阻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表1 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层次体系

4 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4.1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原理及实施步骤

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简称ANP)于1996年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22]提出,它是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适应复杂结构的决策方法。ANP 考虑层次内部和层次之间元素的依存与反馈关系,将系统内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成一个类似于网络结构的形式,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实际问题中事物间的复杂关系。ANP 将系统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控制层包括问题目标和受其支配的决策准则;网络层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其内部是由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结构[23-24]。

ANP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大致包含5个基本步骤:

(1)建立控制层和网络层:明确评价目标和决策准则,构建控制层,分析系统各因素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网状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以控制层Pm为准则,以网络层元素集Bj中的元素Bj1为次准则,判断Bi中与之相关的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判断矩阵,并由特征根法得到归一化特征向量T。

(3)构造超矩阵:将元素集Bi在以控制层Ps为准则和以元素集Bj中所有元素为次准则下得到的排序向量用矩阵Wij表示。则控制层Ps 下所有的排序向量矩阵Wij构成超矩阵W。

(4)构造加权超矩阵:以控制层Ps为准则,以网络层任一元素集Bj为次准则,判断其余元素集中与之相关的元素集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得到判断矩阵以及归一化特征向量()T。

由此得到加权矩阵A:

4.2 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网络层次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3.1 所述的ANP 法的原理以及再次专家咨询,在充分考虑了因素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评价的网络层次结构(图1)。

图1 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的网络层次结构

4.3 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问卷调查获取德尔菲专家判断矩阵。将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结合运用,通过组建专家小组来完成对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为保证客观性、准确性,本研究分别从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服务机构中,遴选了从事技术转移相关工作或研究的专业人士共18 名,并根据第3.2 节确定的影响因素网络结构关系,设计了调查问卷。由各专家对各级影响因素按照1~9 标度法,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建立起判断矩阵。

第二步,群组决策运算构建综合判断矩阵。由于专家组成员的知识结构、认识程度不同,本研究采用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李宴喜等[25]提出的一种群组综合构造方法,集成各专家的判断矩阵,构建德尔菲专家小组最终的综合判断矩阵。部分综合判断矩阵如表2 至表4 所示(判断矩阵数量较多,限于篇幅,本文仅作部分反映)。

表2 以A 为准则比较一级指标A、B、C、D相对重要度的综合判断矩阵

表3 以B7 为准则比较二级指标B1、B2、B3、B4、B6相对重要度的综合判断矩阵

表4 以A2 为准则比较二级指标B4、B5、B6、B7相对重要度的综合判断矩阵

第三步,求取极限超矩阵,获得局部和全局权重。将上一步得到的各个指标所对应关系的综合判断矩阵分别输入Super Decisions 软件(Windows 系统2.10版),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可得到超矩阵、加权超矩阵、极限超矩阵以及各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得到的极限超矩阵如表5 所示。

表5 极限超矩阵

由极限超矩阵确定各影响因素在整个影响因素体系中的权重(即极限超矩阵的第一列数据)。由此,得到本研究“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体系”的重要性评价结果(表6)。

表6 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重要性

表6 (续)

5 结果讨论

从政、产、研、服四类机构共18 位专家的评价结果来看,在四螺旋各大创新主体的层面上,企业和政府对于技术转移的影响较大(企业34.5%、政府27.6%),处于第一层次;高校科研机构与科技服务机构对于技术转移的影响大体相当(高校科研18.0%、科技服务19.8%),处于第二层次。专家总体意见客观地反映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局面,这与技术转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市场行为、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1)不仅从政府作用的维度来看,而且从全部二级指标来看,全部专家打分的分析结果是A1(法律法规)最重要,占8.60%的权重。这既反映了法律法规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范围深广,同时也比较客观地揭示了近年与技术转移相关的两件大事的影响:一是2015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带来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新高潮;二是2018 年至今中美贸易摩擦和数轮磋商中对技术转移的关注,反映了当代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问题。

(2)政府作用的其他几个方面,从专家评价得出的权重可知,A2(政策及配套措施)、A3(法律政策执行力)、A4(组织保障与体系建设)相较于A5(引导资金)和A6(技术转移相关标准、规范与认证体系)的作用更为重要。前三者相对于后两者而言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更为广泛和基础。A5(引导资金)的影响力不如预期大,也不及B4(科技服务业中科技金融)的影响力大,或许是因为从技术供需双方中的任一方来看,政府的资金并非技术转移的先决条件。而A6(技术转移相关标准、规范与认证体系)甚至是全部27 个指标中影响力最弱的一环,可能说明了:要么是当前的技术转移相关标准规范与认证体系的实用性不强,要么是技术转移市场迄今还没有发展到需要这样的标准规范与认证体系的阶段。

(3)从企业(技术需求方)的角度来看,专家总体意见认为B7(技术布局和产品开发的中长期规划)、B6(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能力)、B4(技术交易成本)三个因素的影响力位于第一方阵,B2(技术需求辨识能力)、B1(新技术信息跟踪监测能力)、B3(技术承接消化或实施能力)三个因素的影响力位于第二方阵,B5(企业信用)权重最低。B7(技术布局和产品开发的中长期规划)与B6(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能力)甚至在全部27 个影响因素中排在第二、三位。可以看出,B7 从战略上、B6 从管理上对企业总体和持续的技术转移工作发生作用,技术布局与规划直接影响技术转移的部署和具体操作,而知识产权问题基本上是现今国内外技术转移、尤其是国际技术转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中美贸易磋商中,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基本上都是前后紧密相连的焦点问题。B4(技术交易成本)涉及经济的成本、时间的成本、技术交易后实施不成功的风险,这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主体都不能忽视的。从几个因素的关系上讲,B1(新技术信息跟踪监测能力)是对外部前沿信息的把握,B2(技术需求辨识能力)是对自身现有不足的把握;B2 针对现有不足,B7(技术布局和产品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则针对未来所需;B3(技术承接消化或实施能力)反映技术和生产上的可靠性,B5(企业信用)反映经营和管理上的可靠性。B5 的重要性评价较低,或许是因为它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并不强。企业方面的大多数因素都与四螺旋中其他三螺旋的影响因素有关联,这也是企业对技术转移影响力总体最高的原因。

(4)从科研机构与高校(技术供给方)的角度来看,7 个影响因素大体分三部分,第一个部分是C4(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能力),它既涉及对技术的保护、对市场运作的准备,也涉及对权利的界定,它的分值较高,既因为其本身很重要,也因为它与其他因素的关联较多,能综合多方力量对技术转移产生影响;第二个部分是C1(技术先进性)、C2(技术成熟度)和C3(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这三个因素主要针对技术不同方面的价值判断,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比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成熟度更重要;第三个部分是C5(技术转移收益分配机制)、C6(科技成果所有权划分政策)、C7(人才与科研项目考评体系),它们是不同角度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情况,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来看,它们相对独立。

(5)从科技服务机构的角度来看,从科技服务业九大方面中列举了与技术转移相对更有关系的六个方面的服务,再加上其在四螺旋中发挥协调、润滑和催化的一个功能,对这七个影响因素的权重,专家总体意见相对较为均衡,D4(科技金融服务水平)、D1(技术转移服务水平)、D3(知识产权服务水平)、D2(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水平)的重要性权重值均在3%以上,而D7(与政产研的交流合作频率与深度)、D5(创业孵化服务水平)、D6(检验检测服务水平)这三个因素相对而言影响较小。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科技服务之间常有合作与交流。

总的来说,政、产、研、服四个方面,18 位专家总体上给出的权重评价是企业作用最重要,政府作用第二,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两个方面基本相当,各自的细分影响因素的权重也反映出四螺旋交互作用的一些特点。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交织作用,对技术转移效率产生影响。

6 结论

根据上述评价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科技服务机构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发挥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重视。基于此,本研究提炼出以下观点以及为提高技术转移效率的解决方案或思路:

(1)围绕产业链,通过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引导创新链和资金链。一方面,通过专业化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对新技术信息跟踪监测的能力和对自身技术需求的辨识能力,减少企业因信息不对称而额外耗费的技术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专利分析、产业分析等咨询服务辅助企业开展技术布局和产品开发的中长期规划,并结合其规划和产业链各环节的情况,辨析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引导优良且适合的技术以及资金进入,强链、补链、延链,促进科技成果、社会资本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2)围绕创新链,通过技术转移信息服务引导产业链和资金链。一方面,以第三方的相对客观的立场,基于数据信息分析和专家调研咨询对科研成果和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市场应用前景进行判断并提出参考意见,引导企业选择、购买与其需求相适应的技术;另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和分析技术的加强,促进智能化、批量化的技术供需对接,并基于对技术的深度分析,引导投资机构进入,或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或为技术从科研机构和高校向企业的许可、转让或入股以及进一步的孵化提供资金保障。

(3)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技术转移中普遍存在,在技术交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根据行为经济学的观点,技术供给方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科技成果价值,此时技术需求方对该科技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成熟度了解不足,不能准确判断其价值;而技术需求方对于自身的技术需求也常常描述模糊(或是不能清晰辨明,或是不愿清晰表达以防泄密),此时技术供给方也不能很好地判断己方技术是否能解决对方问题。技术转移信息服务需要围绕上述信息不对称的核心问题及其成因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

(4)除了纯粹以构筑技术壁垒为目的的知识产权保护之外,知识产权工作与技术转移工作较为显著地体现为上下游关系。知识产权运营管理能力在技术供需双方都是需要且重要的因素。技术转移信息服务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知识产权工作(如知识产权代理、诉讼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自身的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的情报分析研究,以提高技术转移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5)技术转移信息服务除了可以通过前述工作为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这三支螺旋以及第四螺旋中的知识产权机构、投资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之外,也可以与第四螺旋中的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服务交叉合作,并在市场机制下提供政、产、研、服多方面十多类数据信息的泛在服务,促进和催化政、产、研、服四螺旋的协同作用与技术转移工作的整体推进。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矩阵效率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矩阵
矩阵
矩阵
跟踪导练(一)2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新中国60年重要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