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与探索

2021-01-11马蓓蓓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马蓓蓓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8)

现阶段,我国正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本科生导师制是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本科人才教育质量、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人才培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导师制在教学实践上的多元化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具生命力,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回归大学教育的本位,支撑通识教育理念的实现。导师制发端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是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钱穆亦曾“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建立新亚书院,将通识置于专长之先。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求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也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科导师制的要义就是通过学生与导师的深入接触、充分交流和共同研究,使学生在人格、知识和能力各方面均衡发展,走上学习、探究和生活的正确道路。

导师制培养可以弥补辅导员制的短板,实现学业和学术导航置前。目前,国内高校的专职辅导员制度已渐趋成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思想政治和生活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辅导作用。但是,由于辅导员往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背景居多,对所带学生的专业领域知识所知有限,且在1:200的辅导员和学生配比标准之下,辅导员很难有效回应学生在学业和学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个性发展需求。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让更具专业基质和知识储备的教师在课堂之外有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多指导的机会,有针对地为学生进行专业导航。

发展师生互动式教育,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制度安排下,教师往往处于权威和长辈的施教者地位,而大学生则是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并且师生在课堂之外的交流互动也非常少,这就使得师生关系比较生硬、单薄,缺乏持久的情感纽带。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通过广 泛、多样、正式或非正式的平等交流与共同活动,可以让导师与大学生在人格上真正实现平等,学生也有更多机会与导师讨论自己的学习目标、研究方法、职业规划、价值取向等问题,从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难点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具备合理的生师比,即拥有足够的导师资源。这样才有利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有助于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交流机制。自1999年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大规模的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与此同时,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失衡,教师不仅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从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等工作,这使得本来就因为师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教师数量的相对不足,师生比例过低,难以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切实的关心和帮助,严重制约了本科生个体发展的顺利推进。

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保障。由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各高校在管理方面缺少经验,对本科生导师制普遍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如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如何评估以及如何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等都还处于探索之中。尽管有些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本科生导师制度,但对导师制工作的监管和激励比较松懈,执行过程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与承担教学和科研相比,导师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导师的业绩得不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原则和范围,严格遴选本科生导师的任职条件,详细导师的工作职责等一系列有助于良好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和考核机制,以及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在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持续改进。

表1: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

3 构建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依据

评价体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双向的互动机制,考核与评价直接和间接反应人才培养的质量。何为教育中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应用可操作的一种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资料、信息,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过程。评价体系中,主要参与者是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两者共同制定了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由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共同承担实现发展目标的责任。运用评价数据,发展性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客体的素质发展,工作过程和绩效进行评价判断,使评价客体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逐步实现不同的发展目标,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起到导航、监督、管理的作用。其有序、顺利地运行能为高校导师制教育提供巨大的动力。

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为前提,以导师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本科生导师工作,全面反映学生的培养状况,尽可能做到简单明晰、信度高、可测量。我们设定本科生导师工作评价指标包括履行职责、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工作效果等基本内容。这一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如何进行学生素质评价的一次大胆的探索。该评价指标体系基本能反映出本科生导师制培养目标要求,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政治、品德、学习、心理、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等情况。该指标体系经过反复论证、指标的综合与简化、试评等程序,最后确定的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评价体系具有指标简洁明晰,权重恰当科学、可操作性强和明显的导向性等特点,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复杂性,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本校实际,进一步调整和细化指标。

本科生导师制需具备比较完善的运行实施方案、方法和具体实施计划,才可以行之有效的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产生更有优秀的教学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4 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的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为前提,以导师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主要思路为几个方面: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制度,应该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一种评价。自我评价一方面可以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有利于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对象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他人评价相对更客观、公正、准确,对被评者起到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评价的内容很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复杂且有不确定因素,仅以定量评价难以对其做出准确的量化测定,应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分析方法有机结合,在定性分析中充分运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易于操作,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定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两种方法交叉互补、综合运用。

(3)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偏重于学生在集体中的相对位置,是横向的比较,但它不易看出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变化。绝对评价是将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论,以分析其已有程度与目标的差距,对学生的发展状况给出较为客观的鉴定,以利于导师和学生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培养状况。在实施中,应将两种评价方式有效结合起来,逐步淡化相对评价,重视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

5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业上的长远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本科生导师制评价体系,是利用各种指标综合规范和标准导师和学生的共同目标,作为一种激励制度,优化师生关系,导师起到导航、监督、管理的作用,促使导师制培养达到全优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有力途径。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