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工匠精神成就非凡业绩

2021-01-09

中国制笔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笔针管笔头

聿 文

我们制笔行业中不乏有工匠精神的人,林大喜就是其中之一(见图1)。1994年,林大喜在温州亚一制笔厂开启了自己的制笔生涯,从最早的镍白铜笔头国产化生产项目开始投身于制笔行业。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因为当时生产条件比较简陋,设备上的切削油得不到很好的处理,稍微靠近就会被油污溅到。即便如此,林大喜始终滚爬摸打在生产第一线,即使已经晋升为车间主任,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问题,依然亲历亲为趴在设备上工作。

图1 林大喜和他自主研发的24 工位笔头机

1997年怀揣梦想的林大喜创办了温州文星制笔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一流笔头产品。同年,林大喜开始了自主研发12 工位直线步进式笔头加工设备。此前国内针管笔头的制造是由单工位机床分步骤加工而成,这种加工方式生产的笔头质量稳定性不佳,出墨量波动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实现高端全针管笔头的国产化,采用多工位自动加工设备势在必行。当时,高端全针管笔头都在瑞士米克朗(Mikron)公司制造的多工位自动加工机上生产,并具备成熟工艺,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则几乎为零,因此必须从头开始,自主研发,包括设备、加工用的材料、刀具等等,都需要一个个去攻关突破。

历经8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林大喜终于在自主研发的12 工位直线步进式笔头加工设备上实现了高端全针管笔头的批量规模化生产,填补了当时国内市场的空缺,成为晨光文具等业内龙头企业的供应商。同时,他也开始引进瑞士米克朗(Mikron)公司制造的12 工位和24 工位自动加工机,希望能从笔头质量上与设备研发上作出新的突破。

从瑞士的顶尖笔头制造设备引进入场那天开始,林大喜就从各方面把这种设备与自主研发的12工位直线设备做起了比较。林大喜在成功研发并生产12 工位直线设备后并没有自满的认为自己的设备已经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经过比较,他认为在设备的精度控制与加工效率等方面,自己的设备都是不如国外的,所以他又给他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挑战目标。2010年10月开始,为了进一步提升国产笔头生产效率与笔头品种多样化,他开始着手研发24 工位高精度转盘式自动加工设备。他重新披上了深蓝色的工作服,下到车间开始新的研发。更高精度的追求往往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实现,更何况在当时国内其他配件精度都难以达到高精度转盘式设备的基本要求,同时国外对于制造这种高精度转盘式加工机床的工作母机出口也做出了严格的限制。在这双重压力下,24 工位高精度转盘式设备的研发曾一度停滞。在重新整理技术资料与国内供应商多次商谈后,克服了一系列的资金问题和技术难题,终于在2017年完成初步研发完成并批量制造这种高精度转盘式自动加工设备。在突破技术瓶颈后,此后几年中不断对设备进行改进迭代,至今已研发至第四代,共计制造24 工位高精度转盘式设备总量达到28 台,笔头产能达到1.1 亿只/月,真正的为国内高质量笔头制造降低了门槛,摆脱了依赖进口的痛处。并且,他们还在扩展设备的制造能力,不断向其他高精密配件制造行业探索,包括医疗行业,电子行业等等。

打造全中国一流笔头产品,是林大喜创办温州文星制笔有限公司的初衷。创办公司23年间,他带领团队苦心钻研笔头技术,积极申请专利,累计申请专利16 项。其中发明专利6 项,实用新型10 项。

林大喜认为中国笔头行业将会同中国制笔行业一样向着高品质,多样性的方向发展。笔头的高品质在于笔头批量的一致性,笔头的多样化在于和各种墨水的适配性。所以对于笔头的发展,他们会一直坚持做好这两点。在林大喜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下,温州文星制笔有限公司生产的笔头在行业内一直处于领先第一集群之中,积极推动笔头行业的发展,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以林大喜为代表的制笔人,怀揣做好笔头,把中国笔头带向世界的梦想,并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积极创新。他的成功和精神鼓舞更多制笔人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为实现制笔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制笔针管笔头
图形创意作品赏析
2019年上半年制笔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2019年1月~2月制笔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2018年1月~11月制笔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卷首语
用针管作画的小护士
新型回弹皮套式瓶塞穿刺器用于静脉输液
笔头和笔帽
KD376:一次性使用安全型输液留置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