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跨地票房市场竞争力研究

2021-01-09黄诗娴

电影文学 2020年24期
关键词:港台香港电影华语

黄诗娴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自2003年“CEPA”及2010年“ECFA”协议之后,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的电影产业与电影文化已进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内地、香港、台湾分别贡献了资金、市场、创作人才以及不同的人文环境、电影艺术与类型的创作传统,三地共同构建了中国电影的新格局与新形态。在这其中,不能忽视的是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的跨地票房成绩表现,无论是跨地进口电影抑或是合拍电影,三地之间电影的票房与观众接受都关系到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深度融合,关系到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对于目前三地电影的跨地票房表现,主要都是从内地与香港、台湾的合拍电影的文本研究与市场研究视角出发,较少全面涉及三地之间的合拍电影和纯进口电影的票房分析和比对,并且部分涉及票房数据的研究距今已有数年时间,而三地电影的跨地表现又出现许多新特点。因此,本研究汇整近年来内地、香港、台湾三地之间的纯进口电影与合拍电影的跨地票房表现,分析其优势、机遇与危机,以票房数据分析更好地梳理华语电影跨地传播现状,促进内地、香港、台湾三地之间的电影产业交流与融合更加深入、紧密。

一、内地(4)本文在相对“香港”及谈及三地时称“内地”,相对“台湾”时称“大陆”。市场

(一)香港电影在内地的市场表现

1.内地、香港合拍片在内地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电影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电影工业发展、商业类型化转型、电影创作人员流动等方面而言,内地与香港的电影已经实现了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由表1、表2可见,近四年来内地电影票房冠军多被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获得,两地合拍电影在内地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两地合拍已步入创作共融、市场共荣、文化共容的健康发展阶段,形成了投资结构合理、合作模式多样、商业类型多元、市场黏合度较强、艺术表现丰富的有机建制,呈现出空前的包容度、开放度与竞争力。很好地实现了‘港学为体、陆学为用’的取长补短、互为渗透的商业娱乐,同时两地电影在艺术美学方面也找到了共通之处。”两地合拍电影已经呈现多种丰富的形态化:近两年林超贤导演的“新主流电影”《湄公河行动》(2016)、《红海行动》(2018)等香港导演和创作者主导的商业类型化“大片”,表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爱国主义、集体情感与国族认同;而延续自香港电影类型传统的警匪、犯罪等题材商业电影《追龙》(2017)、《无双》(2018),是票房与口碑均佳的合拍电影;再如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2013)、《亲爱的》(2014),对于中国当下社会现实议题的关照与思考,成为商业类型与社会议题结合的成功典型;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2014)、《明月几时有》(2017)则是历史人文题材电影的代表。2019年国庆档、2020年春节档,“献礼新中国成立70年”的弘扬国家民族精神与价值的“新主旋律电影”几乎都为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电影,如《紧急救援》《中国女排》《中国机长》《攀登者》等,这些电影以豪华的创作阵容,开创大成本、大制作的“中国大片”。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具有票房与口碑影响力、占据半壁江山的重要组成。香港电影曾在亚洲电影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电影开创并引导了当下中国“新主流电影”,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表1 近年来内地市场票房冠军统计[2]

表2 内地市场电影史上票房排行[2]

值得一提的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在内地的卖座,多依赖香港知名导演、演员以及以警匪片、犯罪片、动作片、喜剧片等为代表的香港具有传统优势的类型电影,相反,内地观众对于具有香港特色的人文写实类的剧情片反而兴趣不大,例如,《五个小孩的校长》(内地名为《可爱的你》,2015)在香港获得4673万港币的高票房成绩,但在内地仅获得2222万人民币票房,形成巨大差距,这一点在纯香港电影在内地的票房表现上更为明显。

2.纯香港电影凭借IP在内地成绩稳定

相对于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的成功经验与高票房成绩,纯港片在内地票房市场则仍在探索阶段。与合拍片相比,纯港片在内地的票房具有明显差距。部分纯港片在内地市场的卖座,多数依赖其原有IP号召力,这种IP效应或延续自历史上的经典港式商业电影,如《春娇救志明》是《志明与春娇》(2012)续集,《黄金兄弟》主打“古惑仔重聚”的怀旧牌;或脱胎于香港TVB同名经典电视剧,如《冲上云霄》《使徒行者》,在内地拥有深厚的电视剧观众基础。由表3统计可见,上述两类题材纯港片凭借其原有IP,在内地均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

与此同时,由于众多知名导演北上合拍,近年来香港本土电影更为艰难,主要呈现为低成本、小制作、由年轻导演执导、具有香港在地写实与人文关怀的电影,例如近三年的《幸运是我》(2016)、《一念无明》(2017)、《点五步》(2017)、《黄金花》(2018)等,但这些电影在内地票房均未能突破千万。

表3 近年来部分纯港片凭借IP在内地票房成绩稳定[2]

(二)台湾电影的大陆市场票房成绩

1.两岸合拍电影票房成绩平平

2010年大陆与台湾实施“ECFA”协议后的两岸合拍电影,主要采取的电影产制合作方式是台湾的制作方、导演、编剧、演员,大陆的资金、发行。尽管两岸合拍电影至今已长达十年时间,两岸合拍片也逐渐成为台湾地区电影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十年来几乎没有在两岸形成口碑与票房均佳的合拍电影。如表4所示,迄今为止在大陆上映票房过亿的两岸合拍电影几乎都是爱情题材电影与青春成长电影,票房也基本仅是过亿,具有一定的类型化特点和局限性,两岸合拍电影远不如上述内地、香港合拍电影在市场与口碑上的表现。“一方面是台湾电影的传统所致,它不像香港电影那样有着丰富的类型经验,更多凸显出非商业性的人文写实和在地性;另一方面,台湾影人擅长于拍摄具有显着在地性的影片,这种特点使其影片在台湾的传播顺风顺水,但在内地和香港等地则因地域文化差异而限制其传播。”与此同时,两岸合拍电影在大陆市场还呈现票房不稳定的情况,例如2016年、2017年、2018年均没有能在大陆票房破亿的两岸合拍片。

表4 ECFA以来在大陆票房破亿的台湾电影(含合拍片)[2]

香港、内地的深度融合已经打造了一批面向内地市场又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新主流”电影,而十年两岸合拍电影并未有任何大成本、大制作的“大片”,合拍电影局限在都市爱情、青春成长等格局较小的电影风格和主题类型,此类电影当下也已开始呈现一定的疲态。在类型上不够多元、缺乏商业性使得两岸合拍片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大陆经验与叙事能力不足、在题材创作等方面大陆方前期介入较少,使得台湾本土性较强而难与大陆市场接轨。

2.部分在台湾卖座的电影在大陆遇冷

纯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则比纯香港电影更加艰难。以2016年在台湾取得破亿新台币票房的贺岁电影《大尾鲈鳗2》为例,电影片名“大尾鲈鳗”来自闽南语,电影改名为《我不做大哥好多年》在大陆上映,但仅获得770万元票房。究其原因,主要是片中过多的闽南语方言、俚语及其普通话翻译,由于其地方语言文化特点导致喜剧笑点难以转化,大陆观众对其中笑点不明所以;另一方面,喜剧明星猪哥亮在台湾地区很具有人气和票房吸引力,但在大陆却没有人气基础。而在台湾获得8亿新台币票房的《赛德克巴莱》(上、下集合计),在大陆仅获得1653万票房,这与其过于浓厚的本土历史文化在大陆市场难以被消化有着密切关系。众多大陆引进的台湾电影及两岸合拍片几乎很难受到大陆观众的青睐,例如,近年来上映前很被看好的《大喜临门》(2015)、《对风说爱你》(2015)、《健忘村》(2017)、《52赫兹,我爱你》(2017)在大陆分别只拿到766万、278万、1600万和137万元票房,这四部电影中沉重的历史表述、晦涩的政治隐喻以及过度强化的本土文化特点,都使大陆观众失去观影兴趣。更有甚者,2018年在大陆上映的台湾引进片与两岸合拍片的票房均未超过百万人民币,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几乎都难分到一杯羹。

表5 部分在台湾卖座的电影在大陆的票房成绩[2][5]

(续表)

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成功经验

2019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大陆取得9.53亿的票房佳绩,创下台湾电影在大陆的最高票房纪录。作为首部大陆票房破亿的台湾纯进口电影,一举超过众多合拍片,将台湾电影在大陆的票房纪录大幅度提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大陆市场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以爱情题材电影来说,近年来华语电影多以轻喜剧、青春成长电影等类型为主,极少见悲剧爱情电影。以2018年大陆票房破10亿的爱情电影为例,爱情喜剧如《前任3:再见前任》,青春成长怀旧电影如《后来的我们》等,均呈现一定的类型同质化。《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悲剧类型在近年来大银幕上映的爱情电影中尚属少见,因此电影虽翻拍自十年前的韩国电影,但华语观众对于悲剧爱情电影这一类型仍有一定的新鲜感与观影兴趣。其次,《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不具有任何地点置入、时代信息、政治隐喻以及地方文化符号,这是台湾电影能够在大陆票房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摒弃前述电影中的本土化与政治隐喻,使得《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能够在大陆乃至整个华语电影圈获得良好票房成绩,凭借在大陆的高票房,还成为仅次于《卧虎藏龙》外的全球票房排名第二的台湾电影(含合拍片)。情感是最具共性不受地域区分的,爱情故事又是台湾导演较为擅长讲述的,又较符合台湾本土电影低成本制作的特点,同时也是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最具有优势的一种类型。

表6 台湾地区电影(含合拍片)全球票房排名[5]

(续表)

二、香港市场

(一)内地电影的香港票房市场成绩

1.近年来在内地票房及口碑逐年攀升的“新主流电影”,在香港却屡屡遇冷,甚至没有一部票房能破千万港币

香港观众对于“新主流电影”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认同与国家荣誉感并不买账。无论是两地合拍片或者纯内地电影,此类电影在香港票房均与在内地大相径庭。“新主流电影”虽然在内地屡破票房纪录,但走出内地,无论在港台地区或其他国家,都反响平平,难以形成具有文化影响力的中国电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战狼2》《建军大业》在香港票房成绩不佳,但仍然分别在2017年度在香港上映的非本地华语电影中排名第一、第三(第二名是台湾电影《红衣小女孩2》,票房369万),也就是说,纯内地、台湾电影在香港票房市场整体而言均十分不理想。

表7 “新主流电影”在两地票房成绩[6]

2.合拍商业类型片在两地票房成绩相似

如表8所示,除了上述“新主流”电影在香港票房成绩一般外,两地合拍的商业类型电影,是在内地、港、台三地表现最好、最稳定的电影。2016年的合拍电影《寒战2》至今仍保持香港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华语电影纪录。香港地区华语电影票房纪录前20名电影,包括11部1990—2008年香港电影从辉煌走向低潮时期的香港本土产制电影,例如,《功夫》《少林足球》《无间道》《赌神2》等,6部近年来内地参与合拍电影,2部台湾电影以及2019年票房冠军《栋笃特工》。由此可见,虽然两地合拍电影是当今香港电影的主要组成和票房来源,但是与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相比,当下的香港电影的华语票房市场仍不景气,观众对于当下两地合拍电影的观影热情仍不够。并且,香港地区华语电影史排行第一的《寒战2》,仅排在总票房排名第24名,前20名都被好莱坞电影包揽,华语电影整体在香港市场都较为被动,难与好莱坞电影抗衡。

表8 香港市场上排名前20的华语电影中内地、 香港合拍片统计[2][6]

表9 近3年部分商业合拍电影 在两地票房成绩相对稳定[2][6]

3.纯内地电影在香港难以卖座

以2014—2017年这四年内地电影在香港票房成绩来看,没有任何一部纯内地电影在香港票房突破千万,最高票房为《战狼2》的707万元,而除了2017年的《战狼2》外,2014—2016年的非本土华语电影票房冠军都是台湾电影而非内地电影(2014年《等一个人咖啡》、2015年《我的少女时代》、2016年《六弄咖啡馆》),内地电影在香港也遇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问题。在内地十分卖座的三类电影,在香港都成绩不佳:首先,上述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新主流”电影,对于内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成长的观众而言,因具有情感共鸣与认同而备受追捧,但其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达及宏大爱国叙事方式却对香港观众不够有吸引力。其次,在内地掀起社会广泛讨论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例如在内地票房与口碑俱佳的《我不是药神》(2018)在香港也难以卖座,虽然拿下了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但是在香港仅收获117万港币票房,也是由于香港观众对于内地社会发展议题不够关心与关注导致。第三,内地商业类型电影在香港更加“扑街”。香港、内地合拍电影之所以在香港卖座,因为有对香港观众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商业电影导演如周星驰、徐克、陈可辛、刘伟强、王晶等,以及演员刘德华、郭富城、周润发、古天乐、刘青云等,更具有香港观众所熟悉、喜欢的警匪、武打、喜剧等香港电影类型传统,而这些元素是纯内地电影所不具备的。反观内地当下的知名导演与演员:导演方面,内地并没有在香港有足够票房影响力的商业电影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以及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导演在香港遭遇比一般电影导演更严峻的危机与挑战。由表10可见,内地知名导演在香港的票房成绩甚至不如一般电影,多无法突破百万,四部电影仅有《长城》由于其中美合拍的性质而票房稍高,但仍都在低位徘徊。演员方面,沈腾、王宝强、徐峥、黄渤等具有草根性、外形不出众、时常扮演某种谐星角色的喜剧明星,是目前内地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群体,但与上述具有“型男”式的英俊外形、丰富的电影作品和扎实演技、经常扮演某种职业精英如警察的香港演员相比,气质大相径庭,因为审美的差异而无法受香港观众喜爱。

表10 近三年内地知名大导演电影在香港票房成绩[7]

总体而言,纯内地电影在香港、台湾地区的票房表现,甚至要大幅差于韩国、印度电影。同时内地缺乏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语地区都能卖座的电影,从这一点来看,纯内地电影要逊色于当下的合拍电影以及纯港台电影。合拍电影、香港电影由于其类型特点及主创人员,在内地、台湾及其他华语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台湾电影则凭借青春成长及爱情题材成功地在华语地区开创出独具风格特色的电影类型。相较而言,纯内地电影缺乏比较优势,也缺乏能使全世界华语观众在情感共鸣与文化身份上具有认同的电影,仍无法在大华语地区形成足够的文化影响力。

(二)台湾电影在香港市场:保持五年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在香港市场史上票房排前20名的华语电影中,有两部为台湾电影。相较而言,台湾电影在香港市场的表现,优于在大陆市场的表现,在大陆市场上票房前20名的华语电影,台湾电影一部都未能入席。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以6186万票房成绩保持了长达五年的香港电影史上华语片票房冠军纪录,直至2016年才被票房成绩6682万的《寒战2》所打破,至今仍位列亚军宝座。一部青春怀旧成长题材的台湾电影,在香港占据票房排名高地实属不易。此外,《我的少女时代》在香港取得4461万票房,位列第20名。台湾电影在香港的卖座情况,与在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语地区高度相似(除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大陆由于上映时间滞后、盗版猖獗等原因而票房成绩不够突出)。上述两部电影及2018年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香港均票房成绩亮眼,《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香港闯入了2018年度华语电影票房前三名。《那些年,我们一起去追的女孩》掀起了清新的青春电影热潮,台湾电影也是自此片起在华语地区形成独特的商业美学风格。

三、台湾市场

(一)不合理的“抽签”制度导致大量优秀陆片无法在台上映

由于台湾实行“大陆地区影视节目得在台湾地区发行映演播送之数量类别时数”制度,该规定设定每年仅有十部大陆电影能在台湾上映,使得大陆电影在台湾上映全须“靠运气”,台湾观众也只能很局限性地通过十部抽中的电影了解大陆电影。以2018年为例,《红海行动》《战狼2》这两部在大陆电影史上票房冠、亚军电影,以及《芳华》《妖猫传》等知名导演执导,体现大陆时代记忆、传统文化符号与电影艺术水准的电影,均因没有抽中十部名额而导致没有机会在台湾公映。而每年抽中的十部电影,多是大陆已经公映一年甚至两年的“旧片”,由于其滞后性以及两岸之间的电影审美和文化养成差异,导致票房成绩不理想。例如,2015年在大陆获得超过16亿票房的电影《港囧》,2017年抽到十部上映名额之一,但在台湾的票房仅4300元新台币(927元人民币),按照台湾地区每张电影票价约300元新台币换算,全台仅有约15人买票观看《港囧》,与大陆票房成绩形成巨大反差。此外,近年来在台湾上映的陆片,均未能突破千万新台币票房,甚至大多不超过百万新台币,只有几十万甚至几万票房。当下大陆电影产业的工业化转型催生了一系列兼具表达家国情怀、关注现实社会议题、展现中国电影艺术水准的优秀商业类型电影,但由于台湾地区的每年十部电影的政策限制,使得这些电影绝大多数无法在台湾大银幕亮相,“抽签”制度不利于台湾观众真正了解大陆电影。

(二)本土电影占华语电影票房市场主流,两岸合拍片成绩一般

从1990年代至今,台湾市场仅有2008年《海角七号》以5.3亿新台币票房获得年度票房冠军,其余每一年的年度票房冠军均被好莱坞电影包揽。《海角七号》在台湾本土市场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而《海角七号》的卖座,与同期没有好莱坞电影竞争、在国外影展得奖与台湾社会本土意识抬头等原因密切相关。2008—2015年,每年均有1~2部台湾本土电影闯入台湾电影票房前十名榜单中,相较于香港市场而言,近年来台湾市场的本土电影接受度更强。尤其是猪哥亮主演的众多“大字号”贺岁电影,均取得不错的票房收益。相较而言,虽然有《我的少女时代》(2015)、《大喜临门》(2015)、《爱》(2012)等电影表现不俗,但总体而言合拍电影在台湾市场难以与台湾本土电影匹敌。

表11 台湾市场史上华语电影票房 排名前十名电影[5][9]

(三)内地、香港合拍电影表现稳定

除了台湾电影(含两岸合拍电影),近年来在台湾较为卖座的华语电影几乎都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电影。这类电影能在台湾卖座的原因,主要有其香港电影的合拍身份在台湾不受抽签限制而顺利上映,且有内地与香港双方面的资金和创作人才保证,电影题材一般延续自香港电影类型传统,在台湾亦有观众基础,因而票房成绩相对稳定。内地、香港的合拍片在台湾的票房成绩,甚至要优于大陆与台湾的合拍电影。从表12可见,在台湾票房破亿的华语电影(不含台湾产制电影及参与合拍片),全部都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但值得关注的是,自2016年以后,陆、港电影均未能在台湾取得破亿票房成绩,大多票房在5000万以下,例如《无双》《追龙》等在内地、香港均卖座的电影,在台湾都仅获得约3400万新台币票房。而周星驰监制、导演的《西游伏魔篇》《美人鱼》没有走香港电影途径直接在台湾上映,而是参与十部大陆电影抽签,因没有抽中公映名额而没有机会在台湾公映。因此,近三年的内地、香港合拍电影在台湾市场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

表12 在台湾票房破亿的华语电影排名 (不含台湾产制电影及参与合拍片)[5][9]

(四)华语电影整体面临市场危机

在香港与台湾电影市场,华语电影面临相似的危机。可以说,港、台市场对于当下的华语电影并不满意。2018年度香港票房排名前十的为8部好莱坞电影与2部韩国电影,与台湾地区排名前十的9部好莱坞电影与1部韩国电影高度相似,华语电影已全面在港台票房前列中缺席,在两地近年来的票房排名都十分相似。无论是本土片还是合拍片,对于港台观众而言均不如好莱坞电影那样具有较高且长期稳定的票房市场份额。

表13 2018年度港、台票房前十名电影[5][10]

(续表)

四、三地电影跨地票房市场分析

综上所述,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跨地票房成绩均面临一定程度的危机。首先,纯三地电影的跨地表现均不佳。由于纯三地电影之间的公映几乎都存在时间差,少则几个月,多则一两年,许多观众已通过网络等方式观看了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公映的票房成绩。同时,台湾对大陆电影不合理的数额限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台湾观众观看大陆电影的选择。再者,由于三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体制差异,使得一定程度上具有本土性特点的电影在跨地上映时几乎全部遇到“水土不服”问题。纯内地电影在三地票房差距最大,表现为内地票房高而港台票房低,三地对于内地电影表现出较大的审美差异。而因众多香港导演北上合作,使得香港本土电影受到冲击,仅有部分年轻导演的小成本制作电影,因此纯香港电影在三地最不具备竞争力。纯台湾电影在三地的票房成绩较为一致,除去部分本土性较强的电影外,出现一系列在华语电影圈独树一帜、取得高票房的青春片。虽然在整个中国电影的融合发展链中,台湾电影发挥的作用还不够,但若以纯三地(非合拍)电影的跨地票房表现而言,台湾电影具有明显优势,台湾电影曾在香港占据5年华语票房冠军宝座,在内地目前最高票房纪录为9.53亿,这是香港电影在内地、台湾以及内地电影在香港、台湾当下都没有达到的成绩。在这个层面而言,台湾电影的票房成功,与台湾电影一直以来的人文关怀以及早年风靡华语地区的青春偶像剧培养出来的一批青春题材影视创作者密切相关。

要解决三地电影跨地表现均不佳的问题,在政策引导上的一个重点在于庞大的内地市场需要给予港台电影足够的发展空间:首先,目前纯港台电影在内地上映往往具有时间差问题,在内地与当地上映时差1年以上亦属常事,内地须改进港台电影引进机制,缩减引进、审核等流程时间,消除电影上映的时差问题,让新片在两岸三地能够同步上映,以确保不因上映时间滞后而流失观众。第二,内地市场应给予港台电影更多空间与支持,包括每年鼓励引进更多港台本土电影,让更多港台电影有机会在内地公映。给予纯港台电影的上映及相关发行活动支持与保障,促进三地影视文化交流。各级政府部门应牵头,在税收减免、高票房奖励、放映活动支持等方面出台一定的扶植办法,鼓励更多港台电影在内地发行。第三,目前内地主流电影节对港台影展的影片选择存在引进时间滞后、引进片目不具代表性、审核过于严格以及缺乏整体专题性策划等问题。以2019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为例,该年度港澳台影展中的香港电影《一念无明》《黄金花》《逆流大叔》等,分别已于2017、2018、2019年在内地公映,观众无法通过影展观看到尚未公映的新片或未曾公映的经典电影,观影兴趣不足。而《奇人密码:古罗布之谜》及《圣石传说》两部布袋戏电影则较难代表近两年台湾电影的水平。内地需要充分利用和借助各类电影节契机,搭建与港台电影及电影创作者的互动桥梁,放映更多港台当年度新片及经典电影。第四,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优势,在各地自贸区内引进更多港台地区电影。2019年12月17日,国家电影局公布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电影“证照分离”改革具体措施。通过自贸区政策优势鼓励更多港澳台电影在自贸区上映。第五,内地电影应该更加重视港台市场。由于市场规模小,目前有不少内地电影创作者对于港台市场的兴趣不大,但港台市场是中国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差异背景下,港台市场亦能在某些方面成为内地电影的试金石,内地电影应该更加重视港台市场,在港台上映应注重前期宣发,重视电影营销,重视港台观众对内地电影的了解和观影兴趣培养,加大营销成本的投入,更多地举行主创见面会等活动,力图更深入地走进港台电影市场。

另一方面,港台市场长期对内地电影存在某种“刻板印象”,内地票房成绩优异而在港台地区不卖座的电影不少,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原因:(1)港台市场公映的内地电影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港台观众能看到的内地电影受限,不少优秀作品无法在港台公映,导致港台地区观众对于内地电影的了解不够。(2)内地“新主流”电影所展现的宏大叙事、爱国主义精神等,与港台观众喜好个体化经验的观影体验难以吻合,在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港台观众中难以引起情感共鸣。(3)当下内地最知名的演员群体,在港台地区票房号召力低下,当下整个华语电影缺乏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刘德华、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等具有大范围、大市场影响力的演员群体。(4)全球化时代,好莱坞、韩国等其他电影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的电影大量上映,港台观众观影选择广泛,因此不会首选观看水平良莠不齐的内地电影。(5)港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于内地电影中展现的集体记忆、时代议题没有共鸣,对于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兴趣不足,这与港台青年人对于内地的历史参与不足、情感认同不够密切相关。其中,台湾方面对大陆电影的片数限制是一项极不公平的措施。台湾当局在并未对好莱坞、其他国家电影进行任何进口限制的情况下,对大陆地区进行每年十部电影的限制,是十分明显的政治操弄。台湾当局应该尽快取消大陆地区电影上映的片数限制,鼓励发行大陆地区电影,让台湾地区市场、观众能更好地参与中国电影发展,让台湾地区观众能够第一时间观赏到大陆地区优秀电影作品,在文化产业层面上促进两岸的交流互信。

其次,近几年几乎没有在三地都能跟好莱坞抗衡的华语电影,华语电影在港台票房榜上集体缺席。从三地市场来看,内地、香港合拍电影最具有包容性,成绩最稳定、接受度最高。这与香港电影黄金时期对于内地、台湾的辐射相关,当下两地合拍电影中有不少是早期香港电影孕育出的创作者,至今仍在华语电影影坛具有很大的市场影响力,而香港类型与内地政治意识形态、电影市场的结合与接轨,促进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也是香港电影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但是,合拍电影在港台成绩不够突出,只算得上是差强人意,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华语电影积极展示港台元素、强调文化批判的合拍思路相比,当下华语电影以‘内地经验’迎合国内观众,疏于艺术的考虑与创新。这种‘内地市场、香港制造’的生产模式,市场定位过于明确,出现了较强的‘排他性’,深刻影响到电影的内容创作及其再生产”。与此同时,内地由于政策保护等方面的原因,年度排名与总票房排名前列均为华语电影,而港台市场对好莱坞电影没有限制,导致近年来每年的票房前十名几乎全部都是好莱坞电影。最近十年港台市场没有任何一年的年度票房冠军从好莱坞电影手中旁落。

因此,从当下三地电影市场来看,作为资源整合的合拍电影的竞争力仍不足,尚少生产出在三地都能叫好又叫座甚至向全世界文化输出的电影。“目前,两岸三地电影通过共同融资、联合制作、多元发行、深度推广的多种方式,已基本实现成本分摊、风险共担、资源互补、收益拓展、利益共享的创作合作。”“华语合拍电影是在世界华人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意义上的电影类型,特别是在消除现实政治隔阂以及经济壁垒后,市场、文化、资本、技术等深度整合,在文化共同体的背景下叙述民族记忆与文化传统,理应最大限度地展示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成为中国电影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力量。”内地的丰沛资金、庞大市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取景地以及转型中工业化的电影产业正在发展机遇期,香港电影自黄金时代以来延续的电影创作人才、商业类型基础以及台湾电影的人文关怀精神、清新美学风格、青春偶像明星等,优势互补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在内容生产与产业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创造出兼具中国特色美学风格、展现中国文化与社会关怀、具有商业价值又高质量的“中国大片”。更重要的是,“中国大片”的目标不应只局限在单一市场,应是在内地、香港、台湾三地卖座,尤其是通过资源整合的合拍电影的方式,最大可能地寻求吻合港台观众的审美范式,产制出在三地都能叫好又叫座、能在港台地区对抗好莱坞电影、能面向全球进行文化传播的中国电影。

但是,“中国大片”与此目标仍有一段距离:首先,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尚未形成,众多合拍电影、内地电影的质量、票房成绩悬殊,未能打造电影IP及形成稳定的电影形态。其次,在三地合拍、合制的新格局中,过于迎合内地市场使得港台文化元素模糊、批判性减弱,与此同时,台湾尚未在新合拍电影的格局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台湾电影中独特的人文写实性特点尚少在合拍片中体现。因而,三地的电影产业融合与资源整合,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港台优势的削弱不利于港台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好莱坞电影用精美的视觉叙事讲述伦理与普世价值;正在快速崛起的韩国电影、印度电影,将视觉技术、本土文化与社会议题密切结合。而中国“新主流”电影以极度的暴力美学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主义情结,在港台乃至其他华语地区难被观众接受。“中国大片”的改良,应该将暴力化、集体主义的单一叙事范式,转变为多元地展现民族时代精神、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关照,在主题上将单一军事题材转变为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多元题材,以视觉技术提升商业化叙事能力,同时注重故事本身的张力及其建构的情感共鸣,注重历史文化的开发,集合三地优质资源,以类型叙事讲好真正的中国故事,才能使“中国大片”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结 语

通过对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票房市场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纯三地电影的跨地票房由于上映时间差、政策限制、社会文化差异等原因表现不佳,其中,纯内地电影在三地表现出最大的票房和审美差异,表现为内地票房高而港台票房低;纯香港电影在三地最不具备竞争力;纯台湾电影在三地的票房较一致,出现不少在华语地区独树一帜的高票房青春片。其次,近几年几乎没有在三地都能跟好莱坞抗衡的华语电影,华语电影在港台票房榜上集体缺席,港台市场被好莱坞电影垄断。第三,从三地市场来看,在三地合拍的中国电影新格局中,台湾仍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两岸合拍电影表现平平,而内地、香港合拍电影最具有包容性,成绩最稳定、接受度最高,这与香港电影黄金时期对于内地、台湾的辐射相关,但由于过于迎合内地市场而削弱港台电影原有的批判性及在地元素,使得作为资源整合的合拍电影竞争力仍不足,当下较少有在三地都能叫好又叫座、向全世界文化输出的“中国大片”。

2019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电影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提出要不断推动新时代电影事业繁荣发展。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厦门这个两岸三地的区域中心之城,也正是将中国电影金鸡奖打造成为华语电影圈最有影响力、最有分量的专业奖项的重要举措。这也意味着以内地为中心的大格局、大视野的华语电影共同体正在更加紧密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指明了未来建立符合中国电影创作生产规律的产业模式,用电影传递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的重要性。2019年三部国庆档献礼电影突破50亿票房,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大中国电影共同体的形成中,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参与将继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香港电影工作者直接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及类型生产,台湾电影的人文关怀美学、演员培养以及风靡亚洲的青春类型,都是中国电影多元化的组成部分。未来两岸三地电影的内容生产,应该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跨度深度合作的模式继续推进,大格局、大视野的华语电影共同体,必定需要以三个市场为统一考量,以多元题材和类型创作,打造出新时代的具有特色、通行于两岸三地的时代佳作。

猜你喜欢

港台香港电影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香港成立「港台青年創意聯盟」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CEM之经济分析与管制模式——港台引进复数表决权股之介绍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