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胆石症疾病的相关研究及应用

2021-01-08温春诚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期
关键词:胆石症治未病防治

【摘要】胆石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易反复发作。“治未病”思想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中医理论,其源于《黄帝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发展,先今已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本文旨在探讨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胆石症疾病中的应用,从而减少胆石症的发生及复发。

【关键词】治未病;胆石症;防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1-0202-02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变化多样,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正常工作[1]。中医理论认为,胆石症属于“胁痛”、“腹痛”、“胆胀”、“黄疸”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疼痛、恶心、厌食油腻、食欲不振、高热、寒战、黄疸等,其主要由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引起,治以疏肝解郁、利胆排石[2]。中医理论中的“治未病”思想对于胆石症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深远影响。“治未病”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后经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思想和内容的继承与发扬,现今已形成一套完整地理论体系,其主要内涵为对未病者要及时防治、对已病要防止其传变、对病愈者要防止其复发。本文将从防微杜渐、欲病救萌;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3]三个方面探讨“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胆石症疾病中的应用。

1 防微杜渐、欲病救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邪风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其中治皮毛即突出强调了疾病的早期治疗思想,疾病处于萌芽状态,病势清,病因单纯,病位浅,机体正气充足,自身恢复力强,此时是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应积极采取措施治疗疾病,促使其快速恢复,从而预防其进一步发展。防微杜渐、欲病救萌是指在疾病萌芽状态或未发病状态时积极防治,《黄帝内经》中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精神内守”、“病安何来”等养生之道,可积极消除致病因素,从而防治疾病的发生。故在治疗胆石症症时,我们应当及早发现,从而及早诊断与治疗。

1.1 早期诊断CT、彩超、B超、核磁共振等是临床检查胆石症的常用方法[4],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结石,采取不同的检查方式。胆囊结石首选是肝胆的彩超或者CT,胆总管结石首选彩超、 CT或者磁共振。结合现代仪器的检测及中医理论可对胆石症做出及早诊断。

1.2 早期治疗 胆石症的发生与遗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外邪入侵、饮食无节制等。七情内伤、恣食肥甘厚腻等可导致肝胆郁结、肝失疏泄,久熬成石。因此,可以调节情志,合理饮食为治疗原则。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恣食肥甘厚腻、起居无常等可引起脾失运化、肝失疏泄,湿热内蕴引发疾病,因此应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当锻炼,促进肝脾正常运行,预防胆石症的发生。②调节情志。《黄帝内经》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喜胜悲,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思胜恐”。情志失常可造成五脏六腑受损,造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发疾病。故应积极舒畅情志,保持心情愉悦,进而预防胆石症的发生。

2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明确提出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即在疾病发生时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及其传变。

2.1 胆石症的病因病机 胆者,肝之腑也,为中精之腑,属奇恒之腑,其可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机。根据其生理特性,胆病多表现为口苦、黄疸、惊悸、胆怯、消化异常等。肝经与胆经互为表里经、相互络属,因此朱培庭提出胆病当从肝论治的理论[5]。中医理论认为,胆石症是由气滞、痰湿,热毒、湿热、瘀血等引起,情志不畅,忧思恼怒,血行不畅导致胆气不舒,气机升降失调,引发胆石症;过食肥甘,湿浊阻滞而致胆腑湿滞痰浊,从而导致胆石症;少阳胆经为少血多气之经,湿热日久而灼阴,从而加重胆石症的病情;胆腑属阳腑,湿邪入侵,气滞不舒等可损伤阳气,进而加剧病情发展。此上既体现了胆石症湿热内蕴、肝气郁结、胆失疏泄的病因病机,也体现了胆石症少阳病证、阳明腑实证等的相互传变。

2.2 辫证论证 临床可将胆石症分为肝郁气滞、肝阴不足、胆腑郁热等证型分型辨证[6]。①肝郁气滞型。症见口苦纳呆、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益脾止痛、利胆排石、疏肝理气,首选四逆三金汤加减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逆三金汤加减方中郁金可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收缩胆囊平滑肌[7],对于肝郁气滞型胆石症疗效显著。②肝阴不足型。症见头晕目眩、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治以疏肝利胆、滋阴清热,首选一贯煎加减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一贯煎加减方中桅子的有效成分桅子苷可保护肝细胞,促进胆囊收缩,同时还可利胆排结石;茵陈可扩张胆管,促进胆汁排泄,对于肝阴不足型胆石症具有良好的效果[8-9]。③胆腑郁热型。症见口苦咽干,心烦而怒,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清热泻火、解郁通腑,首选大柴胡汤加减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可促进胆汁排出;半夏可促进胆汁分泌;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苷可保护肝细胞,增加胆汁分泌,其治疗胆腑郁热型胆石症疗效显著[10]。

2.3 其他疗法 近年来,针灸、耳穴贴压等治疗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胆石症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1-12]。①针灸。针刺时取日月、期门、胆俞、肝俞、丘墟为主穴,临症加减。肝郁气滞证、胆火炽盛加取太冲;胆腑郁热加取阴陵泉、丰隆。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胆石症疗效显著、成本低廉。②耳穴贴压。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各脏腑在耳廓上均具有反应区。以胰、肝、十二指肠、胆、神门、交感、皮质下为主穴,以内分泌、胃、三焦、大肠、小肠为配穴。取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持续按压促进结石排出。

3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其是指患者初愈,机体气血仍虚衰、肝肾不足、津液亏虚,此时易致使邪气留恋复返,继而导致疾病复发。此时应当注重对患者的调理和养护,同时要以药物辅助治疗。患者应适当锻炼,同时合理清淡饮食、规律作息,增强患者体质,从而与机体邪气抗争,促进病情恢复,避免复发。其恢复期的主要病因为正气虚弱,邪盛正衰;肝脾失和;肝阴不足[13]。

3.1 正气虚弱,邪盛正衰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人体正邪相互斗争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4]。胆石症发作时伤及脾胃,而久病则加剧脾胃损伤,致使患者出现纳差,恶心等症,此时邪气内存,易从脾胃等虚损处再次复发。此时可给予加味六君子汤治疗,其可健脾燥湿、理气和中,促进脾胃运化,恢复患者脾胃功能,避免病情复发。

3.2 肝脾失和 机体邪气已除,正气逐步恢复,脾胃受损、症见食欲不振、腹痛、舌淡苔薄白,此时应为补脾健胃,疏肝理气为治疗原则。参苓白术散可健脾柔肝,对于治疗胆石症患者恢复期肝脾失和疗效显著。对于肝脾不和、湿热内蕴患者也可给予龙胆泻肝汤治疗,其可降低胆石症患者胆红素水平,改善胆囊收缩功能,还可降低胆石症患者的结石复发率,临床疗效较好。

3.3 肝阴不足 邪浊留恋、热毒内蕴等可耗血伤阴,因此,胆石症患者恢复期肝阴常不足,同时胆道手术也可致使肝阴不足,故症见胁下胀满,头目眩晕,应以滋阴补肝,从而预防疾病复发。临床常用养肝宁胆汤治疗,其可养肝柔肝,疏肝利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何首乌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胆管作用,防治胆石症的复发。

4 展望

由于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变化及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进步发展,“治未病”思想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现实价值,同时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及医疗负担给“治未病”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和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把握此机会,发扬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魅力。中医养生保健学从饮食、作息、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养生保健原则,其可增强健康人群体质,同时还可调节亚健康人群的身体素质水平。“治未病”思想防微杜渐、欲病救萌;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理念也可为临床各种慢性疾病提供治疗思路。在胆结石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坚持“治未病”思想我们可正确认识胆石症,及早诊断和治疗,从而控制病情发展,防治其复发。

参考文献

[1]周群,王毅兴,刘平,等.胆石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11):202-207.

[2]王清坚.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进展[J].大众科技,2018,20(1):45-47.周亚男,李宇涛,朱龙,等.“治未病”指导下胆固醇结石防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10):68-70.

[3]孟俊君.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4):122,124.

[4]周亚龙,王倩倩.从”知肝传脾”探讨五脏传变及其临床运用[J].中医研究,2018,31(9):3-5.

[5]沈湛,张稳,刘文生.中医辨证论治胆石症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7):30-32.

[6]石娟娟,陈新瑜,邓扬嘉.应用茵陈四金汤治疗胆石症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10):58-59.

[7]刘方舟,李园白,李萌,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浙产桅子藏红花素类成分药理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9,50(8):1873-1879.

[8]刘玉萍,邱小玉,刘烨,等.茵陈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9,50(9):228-234.

[9]铉力,王晓红,胡兵.大柴胡汤联合四金汤治疗肝胆湿热型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9,32(7):174-175.

[10]杨菲菲,杨白燕.俞募配穴法治疗泥沙样胆结石[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7,4(6):149-150.

[11]魏祖龙,王长青,章敏.疏肝利胆方联合耳穴压丸治疗肝胆湿热气滞型胆结石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4):81-84.

[12]蒋梦婷,赵智强.赵智强辨治胆石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4):695-698.

[13]李佩文.正氣存内邪不可干[J].中医健康养生2019,5(10):71-72.

[14]任红微,魏静,高秀梅,等.何首乌及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8,41(7):1357-1362.

作者简介:温春诚(1969.05-),男,汉族,广东省雷州市人,大学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胆石症诊断与防治。

猜你喜欢

胆石症治未病防治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脂肪肝与胆石症可以“异病同治”
妊娠糖尿病合并胆石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如何选择胆石症的治疗方法等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