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肺疫的病因、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

2021-01-08钟武钦广西钟山县珊瑚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542611

兽医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病原猪群病猪

钟武钦/广西钟山县珊瑚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542611

董克亮/广西钟山县同古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542606

猪肺疫通常被称之为“锁喉风”,是由于病原感染后造成的咽喉肿大,呼吸不畅,是一种急性热性、细菌性传染病。本病不仅能够影响到猪群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甚至会导致猪群出现大批量的死亡,给养猪业以严重的打击。在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本病的防范。

1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是由于猪群受到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但是其环境因素和饲养管理对本病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在本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更是多雨,这种气候条件下容易而引起猪群的免疫力下降,引发本病原菌的侵袭而引发本病。在饲养管理方面,如果饲料中的营养不全或者是饮水不清洁卫生容易导致病猪的感染,此外猪群长期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也会对本病的发生具有推动性的作用,如果在饲养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对环境的清扫和消毒,造成环境中病原滋生。消毒不彻底、消毒留有死角也容易造成本病的发生。本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其本身就已经存在于猪的体内,当猪群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体体质下降,这样造成的巴氏杆菌就容易将这种病原与宿主的长期形成的动态平衡打破,从而导致猪群发生猪肺疫。

2 病原简介

本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属于一种阴性的杆菌,菌体短小,两端浓染。本菌通常不产生芽孢,但可以形成荚膜,没有鞭毛,不能运动。本菌对常规消毒剂敏感,尤其是应用1%的漂白粉可以将本菌杀灭。

3 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猪或者是长期带菌猪。本病通常是经过飞沫进行传播,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将病原排出体外,当健康猪接触到时就容易受到感染。病猪也可以通过排泄物将体内的病原排出体外。这些排出体外的病源容易引起饲料、饮水以及其他一些用具和周围环境的污染,被病原污染的物质接触到时就容易对健康猪形成感染。此外在天气炎热的季节,如蚊虫的叮咬也能够进行传播本病。本病的易感动物有很多种,但猪的易感性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猪对本病均有易感性,仔猪和育成猪易感性最高。

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是在夏、秋等高温、高湿的季节容易发生本病,但其他两季也可以发生本病。本病多发生于气候突变,环境中湿度过大或者温度变化过大时。

4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根据其发病的快慢可以将其分为3 种类型,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行。

4.1 最急性型本型的病猪常常不表现出任何的临床症状就会突然出现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猪可见有体温升高,常常突然升高至41℃以上,而后在咽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对肿胀进行触摸,表现僵硬,而后肿胀部位还会不断向周围蔓延扩散,甚至可以扩散到耳后和胸腔。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甚至无法呼吸,不愿站立或倒地后站不起来,精神极度委顿,食欲废绝,黏膜多发绀。有时病猪表现为犬坐姿势,从口中流出泡沫样的液体。随着病程发展在颈部、耳根及身体的其他部位的皮肤均出现蓝紫色,出现窒息症状后死亡,本型的病猪程通常为2d 以内死亡,而且本型的死亡率可以高达100%,病猪发生该型症状后无法不能够自行康复。

4.2 急性型急性型是猪发生肺疫时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毒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在发病初期病猪的体温上升,甚至可以达到41℃,此时病猪还出现咳嗽、呼吸不畅。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猪咳嗽加重,可见其出现痉挛性的咳嗽。在口角和鼻腔内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的分泌物。观察病猪的可视黏膜可见有发绀症状。周身皮肤均出现有红色的斑点,通常在发病后1 周左右出现死亡。死亡多是由于呼吸不畅发生窒息而死,病猪初期会出现便秘情况,在其排出的粪便表面会附着有大量的粘液,甚至可以见到新鲜的血液,随着病程的逐渐发展,病猪由便秘转变为腹泻,或者交替出现便秘和腹泻的情况。出现该型症状耐过的病猪会逐渐转变为慢性型病例。

4.3 慢性型慢性型多是由于急性型转变而来,本行多见于本病的流行后期病猪以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有时还会出现间歇性的腹泻。时间较长的病猪逐渐消瘦。有病猪出现关节肿胀。病猪体温不恒定,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精神不振。病猪的病程可持续2周以上,如果没有进行治疗,病猪最终会因衰竭而死亡。耐过的病猪会变成僵猪,影响生长发育,可生产性能,病死率通常能够达到65%左右。

5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皮下组织、黏膜以及咽喉部位均出现有大量的出血点。将其胸腔打开可见大量纤维素性物质在胸膜上附着,并且胸腔内有黄色或淡黄色的积液。肺脏肿大充血。肝脏有红色的病变区域。将病猪的呼吸道切开,可见在其气管内和支气管内均有大量的黏液,黏液呈现出泡沫状。

6 诊断方法

本病由于发病情况与其他一些疾病较为相似,因此对本病的诊断仅靠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观察,难以作出确诊。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方法。在实验室通常采用病原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均可以确诊本病。

7 防治措施

7.1 预防措施本病的预防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本病的疫苗通常是在春、秋两季进行集中免疫接种。在疫苗接种后的2 周即可产生抗体。疫苗接种后的保护力可持续6 个月。疫苗接种的途径通常是肌肉注射或口服。口服疫苗在使用后7d 产生免疫力,免疫保护期达10 个月。在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需要加强饲养管理。由于本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因此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病率,这就要求在饲养过程中要给猪群提供清洁卫生的环境,并且猪舍内应当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以及良好的通风条件,能够及时将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猪场还应制定消毒计划,定期对猪舍进内外环境进行消毒。消毒液应交替使用,避免出现耐药性。在养殖过程中要给猪群提供营养丰富且搭配合理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可提升猪群的免疫力。猪场避免在饲养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应急因素,一旦出现应激,猪群的免疫力将会下降,导致猪群发病。尽量避免从场外引种,确实需要引种,则需要购买已经免疫接种过本病疫苗的种猪,并在引入种猪进入养殖场后进行隔离饲养1 个月,没有出现发病才可混群饲养。

7.2 治疗措施治疗通常应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尤其是在发病的初期,应用这些药物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此外还可以应用磺胺嘧啶进行治疗,使用浓度为20%,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还可以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射泰勒菌素等药物,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病原猪群病猪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病猪喂药有办法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猪群免疫抑制因素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