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策略

2021-01-08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实验小学谭晓婷

天津教育 2021年34期
关键词:预设意识情境

■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谭晓婷

一、“问题意识”的提出

“问题”一词起源于希腊语,意为障碍或阻力。在认知心理学上,所谓问题(Problem),指个人在有目的地待追求而尚未找到适当手段时所感到的心理困境。心理学教授梅耶(R.E.Mayer)提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境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不同的状态,而且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生了问题。

与之相应,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可以驱动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

二、基于对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影响,审视为何要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反映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也可间接反映出教师的问题意识,学生是否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也因此可被看作是反馈与调控的过程。美国哲学家杜威(J.Dewey)认为教学是有其内在连续性的。他认为,通过“目的”为活动预见一种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活动之前预设在头脑中对“实践”进行观察、权衡、设计,明确活动的方向,设想多种可能性,从而使行动更为合理。因为预设、计划是一种理论形态,即它是借助符号在头脑中完成的,拥有一种知识形态的自足性和确定性,是一种对“未来实践”的先行实验,符号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它能避免我们在实践中不必要的“失误”,使行动更为有效。

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的时候,会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言行进行预想,同时根据这种预想,设计不同的路径与方法。但从交往关系来看,教学中师生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不仅仅是表面的交往,更是内在的精神碰撞,强调的是平等与对话。

(二)教师的提问性质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中要以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中的问题答案有对错之分,更有合理与不合理以及层次、程度深浅之分。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知道前者,更要帮助学生懂得后者,这才是引导。问题应根植于生活情境,应是经验走向理性的桥梁。

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问题”,所以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包含了“问题”的经验才能走向理性,才是有意义的经验,问题不仅是“需被解析的疑问”,也是“经验生长助推器”。

三、基于对教学场域中各要素之间关系,审视如何提升教师的问题意识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课堂氛围

学生的提问行为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方式有密切联系,支持性的互动关系有利于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支持、授权行为与学生的提问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课堂教学场域中,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做平等中的首席,保护他们好奇、爱提问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敢问、会问。

教师要秉持正确的态度,不仅应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而且应对不符合教学需要的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针对教材和教师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应予以肯定,还要引导全体学生正确对待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成就感”。长此以往,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在“获得感”驱动下的他们也才能发现和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应是对学生有一定困难但又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去完成任务的、由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帮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萌生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问题情境要具备以下几点:1.问题情境要有方向性。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充分参与教学活动。2.问题情境要难易适度。问题情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过简则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过难则令学生感到力有不逮,进而丧失兴趣。3.问题情境要留足时间。课堂中急于得到或给出所谓的答案,必然会导致学生提出问题或思考问题的质量降低,问题一旦简单化,回答的灵活性也随之欠缺。

(三)着眼教师专业发展,着力增强提问技术

课堂中的有效交际90%来自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10%来自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回答,这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采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Bloom)的目标分类学进行教师提问的编码,提出了对教师提问进行水平划分,其中低水平提问包括:回忆型、理解型、应用型;高水平提问包括:分析型、综合型、评价型。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要切实提高提问技术,因为教师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教学行为之一,它关系着学生知识的习得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当然,提高技术的前提在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即问题要将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效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充分考虑每个问题是否有必要,问题提出或设置的时机,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怎样才能逐渐深入,怎样才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怎样面对个性差异和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应答后如何更好地理答并有效地引导学生等。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成果,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提问技术,供习得并实践。1.设计有关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构的关键性问题,并把它们写进教学设计中,以明确问题导向。2.每预设一项探究或发现学习任务至少安排一个高水平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预设并生成一些课堂随机性问题。3.清楚、恰当、详细而精准地表述问题,避免模棱两可、易生歧义的提问。4.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目的性的随意和低效提问。5.提出基本问题以反馈全体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和把握,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进行高水平学习。

猜你喜欢

预设意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护患情境会话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