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红色文化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1-01-08■赵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政治

■赵 昕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商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民族凝聚力、民众团结性的重要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有序开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高度和稳定程度。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有着坚实的后备力量,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仍然受到外界环境的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处于互联网时代中,互联网时代的一大优势就是信息生产和传播更加便利,而劣势是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内容会更加驳杂,质量褒贬不一。其中一些具有恶性思想引导目标的信息,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造成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上的负面影响。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找到一种更符合我国思想意识的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核心,通过在学生心中建立文化核心精神意识,来驱动学生独立自主对抗不良信息的刻意影响。红色文化是我国发展历史进程中,由最核心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而成,是独属于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形态。红色文化不但是代表中国历史的重要文化,更是中国人民独一无二的历史财富和精神财富。将红色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能够将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有效整合,也能够促进学生铭记历史,建立扎实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是更具人文性、本源性的思政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必要的条件,包括思想资源、物质资源和经济资源等类别。而思想资源作为专业知识、教育技巧知识的重要来源,其作用价值十分珍贵。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资源通常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正是在这些优秀资源的协助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上一条稳定的教育道路,稳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优秀资源之所以“优秀”,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资源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带领我国走向了成熟、强大的现在。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想要持续保障教育的质量,在沿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也需要寻求更能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促进教育对象理解思想政治的新的思政资源。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一众“理论体系”不同的是,红色文化的人文属性极强。它是不怕牺牲的历史伟人事迹,是丰富的人民解放事件的集合,也是艰难创业的历史经验。与此同时,红色文化也是最初一代人的思想结晶、行为逻辑,是构成当代思想政治文化体系的根本源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应用红色文化,实际上就是弱化说教,回溯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直接从行为上解释思想政治观点的来源和逻辑。

(二)思政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播传承的关键媒介

红色文化虽然蕴含了强大的政治能量,但其更多的是起到一种情绪共鸣的引导作用。情绪共鸣的优势在于影响力度大、影响效果好,劣势则是针对性不强、引导效率低。简言之,红色文化的思想教化作用具有发散性,效果好但效率低。那么红色文化的应用实际上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让形式稳固思想,让思想充盈形式。当二者的结合达到一种客观的辩证统一时,就可以持续有效,也不失人文魅力的起到教化于人的作用。多年来,红色文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传承。人们会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书籍、影视作品和政治政策中,时刻提醒人们铭记红色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成熟的、有规模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明显能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平台,为更多人了解红色文化提供作用者(思政教育者),令红色文化能够作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因而存在。这种强大的融合力和作用力,是其他媒介都无法达到的作用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红色文化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媒介,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专业的教育形式不断挖掘、探讨、研究、应用红色文化时,才能让红色文化成为“动机”,维续其精神力和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应用红色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方向缺少立体引领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正在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是完成学业的必要过程。他们会认真分析思想政治观点,合理完成思政活动分配给自己的每一个学习任务,但不会在完成思政学习后,主动地对自己、对政治、对社会以及国家产生认知和辩证的想法。而实际上,思想政治与高校内其他课程不同,它需要学生们透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国家政治、社会发展和自我认知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需要学生认清自己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稳定的组成分子。而之所以学生会产生这类态度,根本原因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都缺乏立体感,即教育教学主要就是对理论观点进行讲解,社会实践就是引导学生参与一些讲座类活动,教育活动过于扁平,导致学生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延伸性的想法,更不明确思想政治的核心作用,以及其与民众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而如果学生持续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持着不正确的态度,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就根本无法实现预期内的思想引导教育成效。对此,红色文化具有优秀的人文属性,能够对扁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进行立体化、人文化的呈现,且可以基于思想政治既有的教育形式而应用,不需要对思政教育进行彻底的结构改造,便可快速解决思政教育缺乏立体引领的迫切问题。

(二)思政教育话语权威性正持续下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信息交互的“全球化”形态。当代大学生又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十分依赖于互联网。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必然会接触到网络环境中一些具有特殊意指的“信息”。这些信息夹杂在社交平台、自媒体账号中,以所谓客观、新奇的形象不断吸引年轻人的注意,用各种隐匿的话术持续对年轻人的价值观进行冲击。而我国有关于互联网素养的相关教育,正处于研究和建设阶段。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并未接触过互联网素养相关的教育,导致他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未能掌握良好的互联网信息甄别能力,更容易信任这些为了吸引眼球、完全不具有新闻素养和媒体素养的账号。大学生们长期接触和信任这类账号,便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单纯的说教,认为政府的工作效率不高、政府公信力持续下降等。虽然学生们只要认真了解一些专业新闻媒体的文章、视频,或者深入到社会实际中进行调查,就能够改变这类想法,但网络中无良媒体的影响作用过于深刻,导致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性效果正在持续下降。而除了外界的持续作用,大学生对于革命历史文化的不了解,也是导致大学生缺少精神“钢骨”的根本原因。红色文化是革命历史文化的重要积累,流动在中国人的血脉当中。以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策略,可提升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让学生意识到民众和国家的紧密关系,促进大学生站在国家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站在所谓民众的角度审视国家,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性。

(三)高校思政实践教育的素材十分紧缺

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是帮助学生将思政知识落实到实际,实现思政知识有效内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们充分落实自身思政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理论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阶段中,思政教育的成效会显现得十分明显。但当前国内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却往往并未取得预期内的实践教育成效。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前态度积极、兴趣浓厚,参与实践教学后获得较少、情绪反应比较平和。调查发现,其原因在于实践教育大多以观察的形式为主,活动形式多是辅导员们组织学生参观各地政治博物馆,观看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影视作品等。部分学生表示,这类实践教育说是让学生以实践促进知识吸收,但本质上就是以另一种方式去接受理论教育。学生并未参与到实践当中,并未切身处实地感受思想政治的实际作用,自然无法对思政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素材相对紧缺。许多辅导员表示,学校内的思政教育资源更新速率较慢,他们只能持续使用类似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但红色文化是一种结合了文化、政治、社会等多种元素的文化体系,红色文化资源拥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可以供思政教育者开发,从而有效充盈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素材库。因此,红色文化明显可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故而将红色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十分必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红色文化的应用策略

(一)加紧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进教材、进课堂

要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让学生们能够通过红色文化,将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作为自身的思政价值观,高校就必须要先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的有效渗透和全面渗透。对此,建议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部门从两个层次入手,先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再将红色文化资源沿着思政教育的形式进行转码和加工,从而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

第一,校方需要对宏观的、当地的、校本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先将宏观的红色革命精神及文化融入到课程中,内容是强调革命的动机、过程,并用历史故事的方式呈现,从而有效利用红色文化的人文性,提高思政课本的可读性和易读性。而后可开发基于地方红色文化的课本,例如《X省红色教育》《X省国防教育》《X省精神教育》等。用地方特色唤起当地学生对于历史革命文化的认同,用情绪上的感染导引大学生形成了解思政的主动动机。第二,需要改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资源应用逻辑。尽量以红色文化素材作为思政教育管理的主要素材,让学生先对思想政治的作用方向、作用表现加以了解,再通过已经实现的政治成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想政治的作用逻辑。过程中,辅导员们也可以适当结合“时代特色”,构建古今对比的辩证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充分了解我国政府、政策的真实面貌,形成良好的信息甄别能力。例如,辅导员们可沿着“红色资源开发”这一主题,将学生分为权威媒体和自媒体两个阵营,对彼此的专业素养进行批判。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切身处实地对不同媒体的面貌进行剖解和熟悉,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政治价值观的有效归正。

(二)增设红色文化课程类别,有效扩展红色思政作用范围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相对的他们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思政教育管理团队只是单纯为学生提供理论讲解的教学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不满足其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的印象将无法有效下沉,也就无法将红色文化下的思想政治观点演化为常态思想。对此,建议高校扩展红色思政的作用范围,在校内增设红色思政相关的课程或者科研项目,用开放研究渠道的方式,促进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红色思政、研究红色思政。例如,校方可开设红色文化相关的艺术类选修课,为更喜欢艺术的学生开通更符合其学习需求的课程。而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令选修课保留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增益作用,在丰富形式的基础上扩展思政教育的作用范围,构建良好的“课程思政”格局。校方也可以面向学生开设“红色文化”相关的研究计划,并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资金资源和学术资源。在学生科研期间,辅导员可邀请学生作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助教人员重新回到课堂中,用自己真实的研究经验为其他学生“还原”红色文化的真相,用真实的调研信息和数据引导更多的学生正确理解和认同思政,建立正确的思政心态。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专业的学生,以扮演辅导员的形式参与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红色思政作用范围的扩大,令更多的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思政,习惯生活、学习中思政元素的融合,进而养成沿着思政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直至将思政作为思想常态。

(三)积极组织红色社会服务,促进学生红色思政知识内化

建议高校思政教育管理部门,采取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思政实践的活动类别、活动频率,以及保障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过程中,成为思政实践的核心角色。对此,建议从角色体悟、教育协助、社会服务三个角度去组织红色元素的社会服务,促进学生完成对红色思政知识的有效内化。角色体悟指的是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扮演红色故事中的经典人物,让学生切身处实地感受革命年代的无力感和荣辱感,继而令学生对当前的政治格局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确性。教育协助指的是可以参与学校或者地方组织的红色文化教育宣传活动,跟随辅导员在全国各地的报告会中起到协助作用,从而以多地的学研实践对革命精神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继而形成更扎实的思政认同。社会服务指的是学生可以参与革命老区的公益活动,以专门的红色社会实践,将自己对于红色思政的理性理解上升到感性层面,将红色思政作为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论。

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观持续受到驳杂的外界信息的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借助符合中国思想文化意识的精神财富,帮助大学生们塑造精神“钢骨”,以持续主动地对抗不良信息对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干扰。而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属性,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趣味性,更能够引导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产生主动性的思考,在思考中明确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的前瞻性、时代性价值。当学生可以借助红色文化对思政观点产生更立体、深入的认知印象时,学生就可逐渐认同思想政治观点。在实践活动的促进作用下,学生也可将思想政治观点当作自身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来源,真正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国家思想政治坚定的维护者。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