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典型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2021-01-08甘肃省民乐县顺化寄宿制小学胡文泽

天津教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语文

■甘肃省民乐县顺化寄宿制小学 胡文泽

一、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概述

(一)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习作是考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表达自我和与人交流的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按照学生的语言认知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将小学阶段的写作分为“写话”和“习作”两个阶段,其中处于低年级的一、二年级为“写话”阶段,处于中高年级的三、四、五、六年级为“习作”阶段。而小学中年级是处于“写话”进入到“习作”的阶段,是“写话”和“习作”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习作教学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尤为关键的。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目标做了要求:第一,对习作产生兴趣,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将自己观察的东西和自己在观察中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掌握实用性的习作表达,学会使用书信、便条等实用性文体,发挥习作在交流中的作用;第四,学会在习作中正确使用规范的字体、标点符号等,规范的进行习作表达;第五,注重语言的积累,并在习作中合理运用平时的积累;第六,学会对习作进行修改,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在语言文字运用上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二、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问题探析

(一)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多数小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习作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但依旧有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习作。他们不喜欢习作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普遍认为习作题目枯燥、无趣,与自己的生活相离太远;习作难度大,不知道如何根据作文题目进行展开论述。

(二)学生的习作内容虚假、空洞

习作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当前小学生作文抄袭、重复现象十分普遍,多数学生将习作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这种任务驱动的习作内容空洞、情感虚假,不能将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此外,由于不了解习作内容、不知道怎么写,使得许多学生在习作时喜欢将网络或者作文参考书作为习作辅助材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习作内容雷同的现象发生。

(三)学生的习作素材匮乏

习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的,良好的习作基础建立在丰富的习作素材之上。但是,就我国当前小学中年级学生习作素材积累情况来看,习作素材不足问题在我国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生在习作时,经常出现内容空洞,没有素材充实作文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用眼睛观察生活,对如何在生活中发现习作素材,如何在习作中运用素材都没有经过良好训练。小学习作素材大都来源于生活,只有多观察生活并及时抒发自己的情感,才能合理运用素材进行习作。

(四)教师习作教学重技能,轻情感

对学生习作技能的训练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的重点,但是习作的情感表达也是小学生习作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整个习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重视习作技能知识的传授,而没引导学生去关注习作时应该表达的情感,就会导致习作教学本末倒置。

(五)教师教学忽略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为了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限制,一般教材上习作都只是给出了习作的大概范围,在这一范围内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所想进行自由表达,但是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一般都是给学生规定一个题目,学生只能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写作,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让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变得简单,不用顾及这个方面,也不用提示那个方面,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六)教师对学生习作的修改情况缺乏关注

教师在习作中虽然做到了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对作文进行批改,提出修改意见的重点,但没有对学生后续的修改情况进行持续的关注和监督。写作并不只是写完了就可以的,学生会在习作中存在哪些方面的知识没有掌握,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因此只有对作文进行修改,才能改正错误,夯实基础。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对于修改作文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很多同学对于老师批改过的作文也只是看一下分数,并没有重视教师的评语和修改建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起到一个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重视对作文的修改,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发现并搜集生活中习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物体等,能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增强习作内容的真实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时,要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作为教学侧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逐步激起学生探究生活、观察生活的兴趣,掌握观察生活的正确方法,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期”,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事物的特征,能通过观察去感受美,去体会情感。因此教师可以转换思考的角度,以学生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感兴趣和好奇的事物来逐渐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去观察世界。

(二)创设习作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模拟某种真实生活中的场景,将所要教学的内容融进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亲自去体验和感受。通过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部分习作内容不符合儿童的语言和特点且与生活脱离严重,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习作目标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进入习作状态。此外,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其中可以利用的习作节点,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三)增设“片段训练”

利用课后“小练笔”练习:“小练笔”一般被安排在课文的课后思考题部分,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目的是让学生“自由表达”。因此,在“小练笔”的训练中,教师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不要把“小练笔”当作“习作”来对待。“小练笔”多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的片段写作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适量的“小练笔”除了能加强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让他们在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下,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大多数学生对习作存在的畏惧心理。

(四)重视习作后的交流与展示

教师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安排学生进行习作的交流,在展示学生作文的时候,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在习作完成后,安排学生之间“说作文”,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自己习作的内容,还可以将作文进行展示,指出学生的作文格式、文字书写、标点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选取优秀的作文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进行习作的交流和展示,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人分别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别人听,读作文的时候,要考虑听的同学的感受,注意语速,听的同学注意听同学的写作内容以及写作手法,然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师在学生进行习作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五)重视习作反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习作教学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对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进行考查,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学生在习作完成后往往忽略对作文的修改这一点,教师在习作批改后也不重视对学生修改的指导和监督,因此在习作评改之后应该增加对学生修改作文的反馈机制,通过反馈机制去反映学生是否按照教师的评语进行了修改,是否通过对习作的修改提高了自己的习作水平。语文教学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互助学习的形式,建立习作学习小组来反馈学生对习作修改的效果。对教师在作文评改中对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学生在习作小组中可以对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讨论:在语言上、句式上应该怎么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讨论结果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可以在小组之内再一次进行讨论,反馈习作评改后的效果。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同学间合作修改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结语

由此可见,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想纠正上述问题,改进习作教学策略,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就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设教学情境、增加“片段训练”,还需要重视习作后的交流与展示以及评价反馈机制。从习作教学前中后三阶段入手,真正实现小学中段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习作展示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