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橡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特性分析

2021-01-07丁雪晨

化工设计通讯 2021年4期
关键词:硫化石墨用量

丁雪晨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SBR/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优越的导电、导热性能,而且化学性质稳定,耐久性强,而石墨烯作为用于塑造材料优势性的主要物质,通过研究不同石墨烯用量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特性变化,可以为复合材料制作工艺的改善提供依据,促进丁苯橡胶/石墨烯复合材料生产水平的发展。

1 研究目的

石墨烯属于一种无机填料,这种填料相较于其他无机填料,具备更加优越的物理性能与化学性能,因此,逐渐成为现阶段的无机材料研究热点。但在实际的石墨烯材料制作中,由于石墨烯原子为单层结构,比表面积较高,很容易在相互作用中出现卷曲情况,形成了原子之间的团聚问题,导致其加工性能差,不能被正常应用。为此,人们研发出了丁苯橡胶/石墨烯复合材料,并通过加入丁苯橡胶来消除石墨烯原子团聚的问题,以充分发挥石墨烯优越的物理、化学性能,但因为塑造该复合材料主要应用的物质为石墨烯,所以石墨烯的用量会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基于此,本工作拟通过分析不同石墨烯用量下,复合材料的特性情况,得出复合材料优势性能的塑造规律,希望能够为橡胶丁苯/石墨烯复合材料制作工艺的改进提供依据。

2 研究过程

2.1 实验设计

分析丁苯橡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特性,设计了一个不同石墨烯用量条件下,复合材料特性的测试实验。在实验设计中,首先,设计了实验配方。在此过程中,按照常规的复合材料配方,设置了基础材料配方,然后又分别设计三种石墨烯用量。其中,基础配方为炭黑、硬脂酸、促进剂、石墨烯/SBR母粒等。三种石墨烯母粒的用量分别为,3份0.171 8、2份0.127 6、1份0.126 3,其中的0.171 8、0.127 6、0.126 3为石墨烯的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石墨烯的实际用量为0.5、0.25、0.125份。其次,研究者确立了胶料混炼工艺作为复合材料的制作工艺。具体来说,此次制作工艺为两段混炼工艺,其操作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即借助密炼机的第一段混炼,以及使用开炼机的第二次混炼。在第一次混炼中,将转子转速参数设置为80r/min,将初始混炼温度设置为80℃,并先将SBR放入密炼机内,0.5min后,再放入母粒、硬脂酸、氧化锌,待2.5min后,继续放入炭黑,此后当密炼机运行3min时,进行清扫排胶操作。然后开始第二次混炼,并将取出的混炼胶从密炼机内取出,放入开炼机中加以炼制,再冷却、加入促进剂TBBS、硫黄,待6次薄通后,即可下片完成材料制作。最后,用专门的性能检测仪器对复合材料的特性加以测定分析,完成此次实验。

2.2 实验准备

待实验设计完毕后,据已经得出的实验方案准备相应的材料、设备,为后续各个分析环节的实施奠定基础。在实验材料准备中,要按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配方,结合复合材料制作对材料的要求,进行材料准备,以保证材料质量、性能正常。在此过程中,所准备的SBR选用了中国石化公司的产品,以保证材料质量,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石墨烯材料、炭黑也是正规、资质齐全公司的产品,然后按照上述三种的石墨烯含量,用石墨烯与SBR材料,在实验室中用湿法分别制备了三种对应的SBR/石墨烯母粒,完成了材料准备。在仪器设备准备中,结合上述实验设计,此次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主要为,密炼机、开炼机,以及特性测试仪器设备。其中,密炼机选用了由日本神户制钢公司生产的BB2型设备,其翻转电机功率0.75kW、翻转角度140°、压缩空气量≥0.3、冷却水工作压力0.2~0.4MPa,开炼机选用了XK-160型号设备。在特性测试仪器设备的选用上,选用了R100S型号的硫化仪,结合MV200型的门尼黏度计为硫化特性的测试仪器,其中,硫化仪为实验室专用精密测试仪器,其工作台尺寸为320mm*230mm、冲切行程为25mm、重量50kg,同时选用了T10型拉力实验机作为物理特性的测试仪器,并使用了Y-25型压缩疲劳实验机作为动态特性测试仪器。针对分散性,研究者则依靠硫化、动态特性测试结果,直接得出了石墨烯的分散特性情况,因此,此部分特性分析无须额外准备仪器设备。

2.3 硫化特性分析

待实验完毕后,根据所得出的数据结果,对三种石墨烯用量条件下,复合材料的硫化、物理、动态、分散这四个特性进行分析,以得出石墨烯用量变化为复合材料所带来的影响。其中,在硫化特性分析中,该特性能够直接反映出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一般来说,门尼黏度计得出的数据能够反映出复合材料加工操作的难易度,而硫化仪数据则可以呈现出复合材料加工的安全性。在此次实验中,当石墨烯用量为0.5、0.25、0.125份的情况下,门尼黏度数据分别为,87、87、83,而门尼黏度值越小说明复合材料加工性能越好,但0.5、0.25份用量条件下,复合材料的门尼黏度值一致,由此可见,当石墨烯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复合材料的加工操作难度将不再增加。从硫化仪数据上来看,当石墨烯用量分别为0.5、0.25、0.125份时,硫化诱导期值分别为33.39min、31.19min、27.29min,其中,硫化诱导期即为焦烧时间,而硫化诱导期越长,那么材料的加工安全性能就越高,可以看出,石墨烯用量的减少,将会影响复合材料的加工安全性,但硫化诱导期长度又与加工效率直接相关,当诱导期过长时,加工效率就会降低,由此可知,在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方面,当石墨烯达到一定用量后,其用量越大,门尼黏度值越大,同时,硫化诱导期越短。

2.4 物理特性分析

在物理特性分析中,复合材料经过T10型拉力实验机的实验,研究者得出了在石墨烯用量为0.5、0.25、0.125份的情况下,复合材料密度均为1.13Mg·m3,邵尔A型硬度分别为70度、71度、70度,300%定伸应力分别为11.8MPa、13.2MPa、15.7MPa,100% 定伸应力分别为2.71MPa、2.77MPa、3.25MPa,拉伸强度分别为,21.6MPa、21.8MPa、23.7MPa,撕裂强度分别为53kN/m、56kN/m、52kN/m,拉断伸长率为467%、421%、400%。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复合材料物理特性方面,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加,并没有让材料的硬度出现明显的变化,而在石墨烯用量为0.125份时,定伸应力与拉伸强度则明显上升,但0.5、0.25份石墨烯用量时,复合材料的定伸应力与拉伸强度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在撕裂强度方面,根据现行的胶料性能国家标准,三种石墨烯用量情况下,复合材料的撕裂强度,并没有超出合理范围,而且也没有为材料的撕裂强度性能带来过大变化,因此,若添加量在0.5份以内,那么复合材料的撕裂强度物理性能则不受明显影响。基于此,在物理性能方面,当石墨烯用量达到0.125份以上后,定伸应力与拉伸强度这两项性能水平会降低,但继续增加用量,性能水平则无明显下降,同时,石墨烯用量的变化对撕裂强度、硬度也不存在显著影响。

2.5 动态特性分析

在动态特性分析中,使用Y-25型压缩疲劳实验机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压缩疲劳实验,以实现对疲劳温升、永久形变、终动压缩率这几个动态特性项目进行分析。在操作中,将温度设定为了55℃压缩负荷设置为1MPa冲程值设置为4.45mm实验转速为400r/min、实验时间为0.5h。结果显示,在由多到少的三种石墨烯用量条件下,终动压缩率分别为,10.6%、8.6%、7.7%,疲劳温升分别为47℃、44℃、38.3℃,永久变形分别为4.8%、3.8%、2.5%,由此可见,在动态特性方面,石墨烯用量的增加会使复合材料的疲劳温升提高,同时,永久形变、终动压缩率也会提升[1]。

2.6 分散特性分析

在分散特性分析上,从硫化实验内容来看,门尼黏度值随着石墨烯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主要是因为石墨烯质量分数的增大加剧了其团聚效应,使其分散度下降,导致黏度增加,而这种分散特性的变化也直接反映在了由硫化仪实验得出的MH-ML值的变化上,根据实验结果,在0.5、0.25、0.125份的石墨烯添加量条件下,MH-ML为13.83dN·m、15.95dN·m、18.49dN·m,其中MH-ML表示交联程度,该交联度是指石墨烯原子与SBR的交联密度,也就是说,交联度越大复合材料中的石墨烯分散性能就越强。从数据可以看出,石墨烯用量减少,会使石墨烯分散性增强,因此,在复合材料的石墨烯分散特性上,石墨烯用量越少,其分散特性就越强。此外,上述特性也在动态特性实验上存在明显的体现。在此过程中,由于石墨烯的团聚现象会促进复合材料生热,因此,随着石墨烯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疲劳温升也越高,充分呈现出了石墨烯用量越少、分散性越好的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分散特性[2]。

3 结果分析

加入少量的石墨烯能够优化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以及物理性能,而适当增加石墨烯则可以延长焦烧时间,提高材料加工的安全性。此外,石墨烯的分散性越强,其复合材料的疲劳温升就越低,而疲劳温升低说明了材料的耐久性优越,同时,少量添加石墨烯可以保证其在复合材料中的良好分散性,因此,少量添加石墨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复合材料的耐久性[3]。

4 结束语

合理控制石墨烯的添加量,能够提升丁苯橡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使用性能。研究发现,减少石墨烯的添加量,能够优化材料的加工性能,而增大石墨烯的添加量则会优化材料的硫化性能,同时,所添加石墨烯的分散性能关系着材料的耐久性,所以应根据实际需求控制石墨烯添加量。

猜你喜欢

硫化石墨用量
硫化历程对胎面胶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实心轮胎变温硫化工艺的研究
石墨系升温球的实践与应用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石墨烯桑蚕丝变身传感器
硫化钢圈夹具对全钢轮胎硫化胶囊使用寿命的影响
“电力杀手”——石墨炸弹
简述输送胶带硫化粘接方法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发明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