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重向度及实践融合

2021-01-06张毅

学理论·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

摘 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在意识形态上锻造政治觉悟,提高思想站位;在信仰培育上锤炼坚强意志,加强理论学习;在教育实践上培植家国情怀,自觉砥砺前行。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三重向度的理论构建,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教育发展平台,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教师要励精图治讲好思政故事,多渠道集聚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过程育人效果;学生要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自觉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世界,在教育实践中感受生活育人力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重向度;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12-0091-0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突出强调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思想的高度、理论的深度、亲和力的温度上下功夫,做到“三维并举”,并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融合创新,进一步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这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站位:在意识形态上锻造政治觉悟

政治自觉和思想站位是我们党永葆本色的根本方法,是自我发展和自我革新的根本保障。发挥思想政治建设的优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讲政治”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关乎国家民族的事业发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必须把锻造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列宁指出:“所谓教育‘不问政治’,教育‘不讲政治’,都是资产阶级的伪善说法。”[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具有明确的政治性,因为它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体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基本理念、立场和观点,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观点。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站在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新时期党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使命为时空场域,进行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学设计,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学生思想的核心观念,培养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具有高尚的政治觉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使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相一致,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并主动担当起时代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完成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前,努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平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举措。然而,随着当前世界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诸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潜入我国文化生活领域;在新媒体及其网络文化作用下,文化价值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现代化以及教育对象的独特性等,这些都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时代挑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能否抢占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制高点,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在西方腐朽文化渗透、意识形态和平演变成为殖民主义新方式的全球化时代,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威胁论”为由头,以“强权政治”为主导,以“冷战思维”为方法,进行贸易战等多种挑衅,企图抑制和破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良好的发展环境,阻止“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在这种国际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抢占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增强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不断在意识形态上锻造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学习:在信仰培育上锤炼坚强意志

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和教育精髓,是培育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理论保障。高校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把握,才能在当今世界有效地掌控话语权和驾驭解释力,在工作实际中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和深入浅出。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深入学习,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并且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与时俱进,解决新问题;同时在传播与讲授中做到深入浅出,使受众及学生在对理论体系清晰认知的基础上,自觉构建思想情感和道德意志。

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逻辑自洽的、系统的、具有理论深度的科学观念体系。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过程中,既要将其以知识的形态表現出来,又要以一定的科学体系进行呈现,这就必然要求其具有相应的科学性和理论深度。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深刻把握其理论精髓。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扎实的学术理论修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深邃的话语解释力。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学习上,首先,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读相关理论,并进一步指导生活实践,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使其形成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能力。其次,要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正确掌握其思想要领,并能做到知行合一,融合通透。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系统性强,逻辑严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把握其要领,才不会误读误解,或使之简单化、教条化;只有把握其理论精髓,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其强大的革命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形成强烈的思想感染力。最后,要在实践中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充分展现出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创造一次次的成功,才能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同时又树立起信仰的威力,也更能驾驭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解释力。如此,在对青年学生的信仰培育上,才能锤炼他们坚强的意志。

三、砥砺前行:在教育实践上培植家国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方法和实践原则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润物无声”的关爱之中培植他们的家国情怀,在教育实践中将理论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在行动中投入教育温度,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诸如借助形象化文学语言的灵活性、直观化场景的感染性、体验式教育的震慑性以及优美旋律与节奏的熏陶性等,使青年学生在温暖关怀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心铸魂”,形成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真挚的报国热情。培植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践行以人为本,注重主体互动,拓展教育渠道,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生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亲和力。这就需要全方位地构筑有温度、有亲和力、暖心的教育生态。首先,在教育理念上要体现人本化。具有亲和力的教育实践,要彻底改变大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的认为学习“政治课”只是为了“挣学分”的功利主义倾向,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培育作为教育实践中的最高目标,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受益的必修课。其次,教育过程要体现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过程上要强化师生互动的共在生态,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开展。诸如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讲自己的实践故事,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进行嵌入式的理论疏导和价值引导等,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强烈的体悟感和归属感;接着,在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化。在方法上多维并举,进行系统性培育,既要进行体验式教育,也要强化第二课堂的感悟,还要进行社会活动的践行等。最后,在教育体系上要体现精准化。教育实践中家国情怀的培植,需要进行完备、科学的设计,将知情意行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与家国情怀培植相结合,精心设计和组织,做好教育前后的衔接性和系统性,设计好、整合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课程体系,形成活泼多样的教学体系,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有效提高教育情感和亲和力。

对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植,还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不断增强教育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改造人的认识,改变人的思想,这本身就是在践行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是知行合一的完美表现,所以对“情怀”的培植必须要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浓烈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教育动力和稳定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生既是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培植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与马克思主义情感培植的内在目标是一致的,“政治意识能否表达青年的利益诉求,满足青年的利益需要,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对政治意识的认同与信仰”[2],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理论从来不是通过空泛的说教来确立的,而是立足現实,始终是为人民谋福利,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本身充满着家国情怀。

四、融合策略:三重向度的教育实践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提倡在政治觉悟、理论学习、砥砺践行三重向度上共同发力,努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受力。显然,这三重向度在教育实践中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我们要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重向度有机整合、统一起来,并使其落地生根。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三重向度的理论构建,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教育发展平台,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学校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把握教育工作的三重向度,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导作用,推进高校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发展。首先,学校要搭建教师学习平台,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通过诸如邀请国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理论前沿报告,邀请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进行教学实践指导,走进思政课程特色教育示范学校进行教学观摩等,努力推进教师自身发展中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有机统一。其次,学校要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协同推进三重向度的融合创新。学校要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工作体制,创造全过程育人环境。最后,构建机制融通的保障体系,为三重向度融合创造良好环境。学校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保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三重向度融合的顺利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平台的搭建、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等制度性建设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特别是直观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学校只有高度重视并形成相关经费使用和保障制度,才能切实推进三重向度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实施,才能构建出整合、互动、联动型的融合育人环境。

(二)教师要励精图治讲好思政故事,多渠道集聚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过程育人效果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重向度顺利实施的关键,他们要以此作为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提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放眼世界,立足于国情时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结合国内国际政治形势,切实把握重大时事和国际时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好思政故事。其次,要立足本土,扎根于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力量,汲取红色教育基因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并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优化教育内容,在三重向度融会贯通中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教师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形成常态化的育人机制,设计具有政治性、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与青年学生个人独特的人格特征相吻合。接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行动坚守政治高线、法律红线和道德底线,为人师表,做好楷模,坚守职业道德规范,传递正能量。最后,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站在政治高度上指导和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教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度研究,才能更好地“用理论讲政治”,才可以用透彻的理论分析去回应学生的现实问题,给予他们思想匡正纠偏。正如有学者指出,“要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要运用符合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其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现实尤其是政治问题”[3]。

(三)学生要主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自觉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世界,在教育实践中感受生活育人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它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自觉性的基础上,彰显思想政治理论的时代魅力和现实感召力。学者李小鲁在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上指出,“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五进’工作,就需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就需要回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即‘五个本真’:回归生活本真,回归情感本真,回归理论本真,回归社会本真,回归历史本真。”[4]

首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5]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只有弘扬光荣的历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发展环境,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发展机会。其次,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进行“与信仰对话”,切实让学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榜样的感召力。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构筑饱满而又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活性。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实践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真理性,并使他们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学校要推进高校的学生工作与思政课融合发展,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学校团委、学工处等相关部门进行密切联合,统筹设计教育规划和实践举措,将大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思政课教师作为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家乡观察、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社会调查、访谈时代楷模等,并完成实践报告和心得体会,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坚定意志,形成抱志奋发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2.

[2]徐建飞.新时代青年政治意识提升的四重维度[J].理论导刊,2018(10):20-25.

[3]郑又贤.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3-26.

[4]张国启,王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会议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8(7):142-14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网,(2021-07-15)[2021-08-03].http://www.xinhuanet.

com/2021-07/15/c_1127658385.htm.

收稿日期:2021-09-24

基金项目:无锡学院2020年院级课题“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度’‘深度’与‘温度’的融合创新研究”(2020yng010);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机制研究”(2020JDKT060)

作者简介:张毅,讲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创新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着力点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