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海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01-06杜延珍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海西州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杜延珍

摘要:文化产业既是新时代挖掘地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领域,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门类。青海省海西州有着极其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和产业基础。本文在对海西州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炼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特色,深度剖析发展存在的短板,进而提出新时代推进海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求更好地将区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海西州;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青海省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域主体是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资源富集、文化多元,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深厚基础。近年来,海西州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路子,全面推动文化旅游繁荣发展,增强文化旅游软实力,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亮点、新业态、新动能,对全州经济社会的贡献快速上升。

(一)从州情实际看,海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海西州缘于独特地质构造和地理渊源,这里不仅是矿产资源的“聚宝盆”,同时也是特色文化的“聚宝盆”,从古至今文化资源留存和积淀极为丰富深厚,发展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海西州境内地貌独特,戈壁、大漠、雪山、盐湖、草原、森林等各种文化承载物相互映衬、遍布全州。海西州历史文化十分悠久,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古时著名的丝绸之路南路横穿全境,汉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游牧文化、吐谷浑文化,等等,多元的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碰撞交融,形成了浑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文化底蕴异常丰富,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民族在长期的共存发展中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内涵博大精深,享誉世界的昆仑文化、吐谷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相互映衬,成为海西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海西州世居的少数民族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开发建设者共同开发建设柴达木,书写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柴达木文化,是海西州文化资源独有的禀赋,是发展文化产业独具的优势。

(二)从多元结构看,海西州有着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

海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繁荣共存的地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游牧文化、吐蕃文化、吐谷浑文化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多元共生,各民族生生不息、相依共存,形成了海西州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结构,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海西州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挖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积极培育和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一是构建以“吐谷浑文化”“昆仑文化”“德都蒙古文化”“孟赫嘎拉”文化节、国际高原音乐节、“爱在柴达木·梦在钱塘江”文旅推介会为重点的区域性文化品牌和以民族歌舞、青海“花儿”等为重点的民族文化品牌,構筑起了立体、多维、开放的历史文化平台。

二是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活动,不断增强地方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各类作品的内涵和层次水平。自创品牌《天上人间柴达木》获得好评,《德令哈之夜》获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奖、最佳电影音乐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服饰”在2017年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大赛中荣获金奖。

(三)从发展基础看,海西州有着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

近年来,海西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部署,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文化事业、文化民生、和谐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面实现州县广播电视数字化、市县影院全覆盖。农牧区实现广播电视“村村响”“村村通”“户户通”。全州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100%。文化进村入户,乡镇文化站、农(牧)家书屋、农牧区电影放映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海西州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柴达木影剧院等一系列基础文化设施建成使用。与此同时,特色文化品牌彰显魅力,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中国盐湖城昆仑文化旅游节、可鲁克湖蟹文化旅游节、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文化品牌成功打造。“激情穿越柴达木”汽车摩托车集结赛、高原地区铁人三项赛等体育赛事品牌影响日益扩大。文化作品创作不断涌现,《三江同源看青海》《盛世古韵》《感恩大地》等一批富有海西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相继创作、上演。此外,海西州按照建设文化名省总体要求部署,相继制定出台了《海西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名州的实施意见》等,确立了“两核两区四园四带”特色文化发展新格局。

(四)从文旅融合看,文化旅游产业全域格局初步构建

近年来,海西州坚持以文化旅游创意为基础,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是以昆仑山、察尔汗盐湖、翡翠湖、情人湖、茶卡盐湖等景点为依托,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经典旅游线路,构建形成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和乌兰县、大柴旦行委5个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

二是推动风景廊道建设。通过完善“奇幻雅丹”“万山之祖”“天空之镜”3个风景廊道的建设,吸引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扩大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是旅游精品路线多样化。初步打造形成了青甘线、青藏线、柴达木环线等10条精品旅游路线,串联沿途著名景点,积极培育线路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旅游路线产品。[1]

四是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结合《青海省自驾车旅游示范省发展规划》,统筹“通道+景区+城镇+营地”全链条规划,大力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批特色体验型主题营地。

二、海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海西州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短板。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一领域存在的弱项与不足,准确把握阶段性发展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以利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

海西州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地域辽阔、相隔较远,景点之间交通网络尚不完善便捷,住宿餐饮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相对不足,加之管理和经营体制、高端专业人才不足等方面的限制,对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文旅产业总体链条短、产值占比低,其能量尚未完全释放

近年来,海西州文旅产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仅以2019年为例,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17.21万人(次),同比增长17.8%。实现旅游总收入110.03亿元,同比增长11.5%。而同期青海省接待游客总数和旅游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从区位优势、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判断,海西州已赶上青海省文旅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虽然如此,仍需在深挖潜力、打造特色和增强吸引力上下更大力气。

(三)业态形式上结构相对单一,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培育阶段

当前,海西州文化产业仍以民族歌会、服饰展演、传统赛事、歌舞娱乐、特色手工、工艺美术、民俗演艺等传统业态为主,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以及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尚在培育阶段,特别是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农业、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度还不够深入,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比较小。

三、影响海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

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没有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化的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先进文化体育与消费文化体育的关系。缺乏长远规划,未列入目标考核。部分文化单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二)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撑乏力

海西州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迫切需要产业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但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有限,民间资金引入也不多,金融调控政策和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缺位。个别职能部门对文化产业、文化业主的服务意识不强,文化产业项目透明度及监督执法、市场环境净化等管理还应进一步加强。

(三)体制改革滞后,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海西州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换还不彻底。国有文化单位管办不分、政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活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创造性和主动性未得到有效发挥。如何抓好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完善。

(四)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

海西州的文化企业规模普遍是个体,规模较小且分散,专业化、企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在全州乃至全省、全国有影响、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市、县及行委文化基础设施总体薄弱,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滞后、人员少、资金短缺。目前,文化市场经营单位主要集中在城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多,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小、竞争力不强。致使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远达不到海西州委、州政府提出的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

(五)市场发育不够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奇缺

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缺乏人才已成为海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由于体制機制问题,人才往往进不来、出不去。二是海西州文化中介组织还不健全,文化经纪人才、文化优秀企业家,尤其是既懂文化产业特性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不多,文化产业整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发现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通过人才推动之路把海西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四、新时代海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理顺管理机制。统筹全州文化产业的规划管理,将各部门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整合,明确政策相关主体的职能责任,解决政策间重复、矛盾、执行流程繁琐的问题,提高文化产业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形成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推进文化政策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从各自为战的运行模式向科学、精细的运行模式转变。

二要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政府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打破不同部门间的业务壁垒,建立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机制,调动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的统筹与整合,解决相关政策执行不力的现象。充分发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行业联动协调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三是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加快搭建创业孵化、金融支持、人才激励、宣传推介、交流合作等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引进和管理机制,形成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人才服务平台。

四要发挥民间文化团体功能。积极组织协调行业协会、文化中介机构等民间文化团体参与到文化产业中来,发挥民间组织功能,丰富文化产业业态、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一要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文化产业流动,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健康发展。

二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运用宏观调控、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激发文化产业新动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品销售、平台运营、委托代理、连锁经营等商业模式,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

三要完善文化生产要素市场。有序发展文化产权、版权、技术、信息、咨询、担保、人才等要素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四要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信用等体系,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五要打造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小微文化企业,加大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把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

(三)不断推进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推进新时期海西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好“融合”这篇大文章,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旅游、教育、体育等产业之间多向交融互动发展。科技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要素,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大数字内容、智能终端、信息媒体、应用服务创意产品开发、生产和服务,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产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海西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文化消费的源头活水

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必须坚持人民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扩大文化消费的源头活水,解决生产滞后于文化消费现状。分析目标群体的消费需求,防止文化产品“空转”“错位”,降低生产风险,扩大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2]要适应文化消费新趋势,针对新兴消费群体对个性化、体验式、差异化的要求,要创新開发体验式、互动式、品位性、品牌性等要素的综合文化服务产品。借助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新媒体技术和音视频、光电科技等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推动文化产品和消费从普及型、大众化向精致型、个性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信息、养生、教育、审美、旅游等文化产品,形成消费新动力。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农村“三变”改革中寻求商机,深入挖掘古村古镇、农耕文化、民俗体验等独特的乡村文化产品,扩大农村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产业向农村延伸,助力海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注释:

[1]海西州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DB/OL].海西州人民政府网。

[2]余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大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9,27。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海西州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