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研究

2021-01-06柳长红

时代人物 2020年30期
关键词:党性教职工流动

柳长红

(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固原市 756000)

高校流动党员现状

高校流动党员群体包括学生流动党员和教职工流动党员两大类。高校的流动党员相对于其他单位的流动党员,呈现出学历高,专业性强,可塑性强,形式多样,流动频率高,情况复杂等特点。近些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群体和毕业生群体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择业的自由化,就业观念的转变,教职工党员流动频繁,毕业生党员流动更是常态化。伴随市场经济人口流动性不断提高,流动党员的数量也逐渐增加、流动越来越频繁,跨区域越来越大。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口袋党员,隐身党员,失联党员层出不穷。而流动党员具有分散性、不稳定性等特征,造成其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缺乏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不能及时接收或者疏于接收党的各项新政策、新制度,党性意识缺乏,身份感薄弱,不利于党组织管理和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有效的管理高校流动党员群体,是新时期高校各级党组织所面对的新难题。

就大学生流动党员而言,高等院校作为党和国家后备人才的集中培养基地,人员流动快速,每年都会按照规定发展大量的学生党员。此外,毕业季大量的毕业生党员流出学校,步入社会。这些毕业生党员在走出校门时会遇到各种情形,有自主创业的,有升学留学的,有参军的,还要在家享受人生周游世界的,当然大多数大学生积极参加就业,找工作。找到体面工作单位的学生党员可以及时接转组织关系,落实到位并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未完全落实工作或者自主创业,没有设置党支部的工作单位,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造成党员组织关系未能及时接转到位的毕业生党员,就成为流动党员。这部分毕业生党员在刚离校时可能党性意识还可以,但是在社会的打击历练下,时间越久,党性意识越是淡泊,对组织关系的转接落实越是推脱迟缓。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的素质,信仰和立场直接关系到我党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毫不夸张的说,甚至可以影响到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加强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任务。

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队伍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和关注而言,教职工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更容易“边缘化”。与以往组织关系在校“在编”的党员队伍建设和管理相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就业形势观念的不断改变,高校人事制度越来越灵活和多样化,除了定额的事业单位“编制”岗位,合同聘用制、人事代理、流动编制、临时兼职等更多种形式的教职工聘用制度逐渐应用于高校,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庞大,出国学习进修、临时选派调动岗位、离退休、挂职锻炼,居住地更变等原因,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离开原来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并且无法在原党组织参与日常会议、支部活动、组织生活,流入或者流出也越来越频繁。作为知识性人才的高校教职工,发挥好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加强和改善对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高校提高党建水平至关重要。

新媒体在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新媒体有利于缩短流动党员和所属党组织的时空距离,实现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实时对接沟通。

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的特点使管理,服务和沟通交流的更加便捷,快速,广泛。从媒体的发展过程看,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不断变化的。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网络是新媒体,科技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新媒体平台作为流动党员管理的一种新载体,能够提高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互动交流,缩短二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而高校流动党员群体相比较其他群体呈现出学历高,见识广,动手能力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优于其他群体等特点,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特质,之所以变成流动党员一般是基于工作、学习等原因而暂时游离所属党组织管理。这一特殊群体在使用新媒体软件和技术方面比其他群体更频繁,易于接受,在管理的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并行组合措施,完善流动党员的信息储存,对流动党员的动态进行实时记录,跟踪转接和党性教育,能够极大的缩短流动党员和所属党组织的空间距离,实现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实时对接,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鞭长莫及现象,加强党组织凝聚力。

新媒体有利于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党日,实现线上线下随时随地召开支部大会和支部委员会,对流动党员实行全新模式的灵活教育。

对于流动党员而言,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不仅包括其组织关系流转的不稳定性还包括工作地、居住地和参加支部活动、开展党性教育的不稳定性,而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仅能随时随地的通讯联系,了解党员信息,整合数据,还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和党性教育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流动党员的学习积极性,时期学习不受制于形式、时间的限制,能够更全面、更方便、更自由的实时实地学习,随时随地了解和领会党的新政策、新要求,及时准确的接收支部的要求,从而实现流动党员学习成果全面提升、党性意识的增强。可以说,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对流动党员管理,通过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和信息,实现新媒体系统化应用,搭建加强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流动管理强化高校党建工作是解决高校流动党员管理与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时期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有利于推动各部门的协同管理,实现更人性化的管理。

流动党员管理之所以棘手是因为流动党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情况多变,在毕业后或者离职后一般很难回到原党组织所在地过组织生活,又限于多种原因不能参加目前居住地党组织的活动,逃避党员责任,怠于学习,长期不过组织生活的现象普遍。其次,这些党员由于工作单位、居住地变化不稳定、怕麻烦等原因,很多流动党员更愿意把组织关系放在流出地而不愿转出。再次,组织关系接转流程复杂,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转出地和转入地协商办理,有些流动党员干脆把介绍信或者档案拿在自己手里,或者处于预备考察期的党员由于毕业或者工作调动,由于各种原因致使转正延迟,长时间未能转正,致使组织关系空挂,而多媒体平台的使用,使各地区党组织实现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使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流转信息进行跟踪记录,也能够协调其他部门的配合,加强对党员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考核和监管,也能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管理与服务措施,实现了人性化管理,对转接,生活、工作等有困难的流动党员,提供组织上的帮助,使流动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提升他们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新媒体时代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新路径探索

新媒体平台的应用给流动党员管理方式带来新变化。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数据采集,学习资源,分析工具和交流平台等功能,实现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已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构建流动党员管理一体化网络平台,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探索,加强制度建设,创新流动党员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构建党员管理一体化网络平台,为流动党员构筑网络之家,网络支部,健全高校流动党员的流出管理机制。创新高校流动党员教育模式,引导流动党员培养主体意识,身份意识,健全其自我管理体制,做好流动党员信息档案的保存,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和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运行机制,丰富党课的教育内容,改进流动党员培训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流动党员的政治理论教育。

完善党务信息管理系统,设置专人负责。智能时代,数字管理,网上办公已是常态。目前我党已建立起了全国党务信息管理系统,致力于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大多数地方也在应用,但是有些地方跨省区的组织关系网上转接还未打通,该信息系统在建设与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改进和完善空间,但也为流动党员的管理提供了便利和解决途径。各级党组织,各地区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广利用该系统,规范党建工作。此外建立流动党员转接电子档案,及时更新数据,进行组织关系转接跟踪记录,实施各环节联动。

建立一个固定交流平台,形成一个联络制度,实现流动状态定期沟通,党性教育适时进行。指定专门负责人建立和管理新媒体平台,如微信群、QQ 群,强国群等通讯平台,实现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互动,实时掌握流动党员动态。同时建立流动党员服务工作、联系、管理、学习等制度,对流动党员的学习方式和参加组织生活次数做出明确规定。确定联络员,联络员定期主动联络流动党员,了解其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并借助网络资源,把沟通交流平台变成网上“党课”、网上“党校”、“空中”课堂等,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和学习要求,验收学习成果,加强流动党员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引导党员在流出地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设置电子流动证书,网上实现流动党员身份异地确认。通过设置流动证书,详细记录流动党员流动情况和参加组织生活情况。流动证书作为流动党员的身份证,只要持有此证,可以就近参加其他支部公开的组织生活和党课学习,在持流动证书到达流入地后,所在地党支部应该认真对待,不得因为怕麻烦以流动身份拒绝或者推延组织关系转接,应积极吸纳流动党员参加所在地党支部活动,督促其按时缴纳党费,参与组织学生,履行党员义务和职责。

结语

新媒体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和载体,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和服务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新媒体载体管理和服务高校流动党员是一种时尚,当然新媒体管理流动党员的方式方法还有待继续探索,不管借助何种载体,要想管理好和服务好流动党员还需要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立专门的负责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及时服务和解决流动党员流动中的问题。

猜你喜欢

党性教职工流动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一)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适应脱贫攻坚新形势,加快构建服务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保障体系
流动的画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