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研究源流与应用现状*

2021-01-05王惠李春林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评定量表失眠症用药

王惠 李春林

(1 山东省枣庄市中医院针灸科 枣庄 277000;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 济南 250014)

中医学把心理、情绪、认知等持续处于异常的状态称心理紊乱状态。中医烦躁焦虑状态为其中一种。中医烦躁焦虑状态指患者心境不良、情绪不安,自觉胸闷心烦、诸事不顺,刚躁易怒,甚则躁动不宁、焦虑不安[1]。这种心理紊乱状态可同时影响患者的情绪和躯体行为,诱发诸多疾病,如失眠症、焦虑症等。目前关于烦躁焦虑状态的研究多涉及其概念、诊断、量表评估和临床治疗。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 中医烦躁焦虑状态概念之肇始

历代医家对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概念进行界定和探讨,明确了研究范围,为之后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最早记载“烦躁”一词。烦躁是一种情感反应,为人类共有,如果反应强度增加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易引起心理及生理的异常。烦躁状态是介于正常烦躁情绪和情志疾病之间的一种心理紊乱状态,表现为心境不良,认为诸事不顺、难遂心意,脾气暴躁难忍,甚则焦躁不安,坐卧不宁[2]。《内经》《伤寒论》《灵枢·经脉》《素问·气交变大论》等著作对烦躁之因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外邪中伤、相火偏盛、少阴胜复、水运太过等,此外,或瘀血致烦躁,或湿热蕴蒸于肝胆,胆腑不利而烦。后世医家如刘河间、李东垣、戴思恭等对“烦躁”的病因、病机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丰富了其概念及内涵。

中医学中并无“烦躁焦虑”的详细定义,且由于中医烦躁焦虑状态与中医郁证的内涵存在交叉关系,故其相关描述常与“中医郁证”相混淆。有学者对“中医郁证”做了广义和狭义上的论述[3],同时对“郁、郁症”的含义进行了区分。中医郁证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别,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从证候学角度分析,抑郁症属“阴证”,临床表现为内向、抑郁、静默、不喜动等;焦虑症属“阳证”,临床表现为烦躁、焦虑、亢进、兴奋等。中医烦躁焦虑状态属于“郁症”的一种。

“烦”作为专业用语被长期使用。有学者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中医之“烦”进行语义及其相关命题的分析,并对其干预技术的哲学意义和临床价值进行了现代挖掘。“烦”常与某事、某人或某种躯体不适的意向性相联系,换言之,“烦”是一种意向体验[4],而意向性是现象学的基本课题[5]。历代医家所论之“躁”,均表述为疾速或动而不静之病状,疾速多用来描述脉的疾缓状态,动而不静则分为肢体与情志两方面。因此,“躁”在中医学中主要具备3 种内涵,即脉疾为躁、肢体动摇不定为躁、情志不安为躁[6]。对于“躁”的不同内涵,其具体病因、病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金代成无己云:“烦也躁也,有阴阳之别焉:烦,阳也;躁,阴也。”(《伤寒明理论》)“烦”指心中烦热郁闷,为患者自觉症状;“躁”指形体动作扰动不宁,为他觉症状,可见二者有别。但躁与烦又常同时出现,《伤寒论》中关于“烦躁”“烦而躁”“躁烦”等表述表明,该状态下人的心神和躯体皆处于烦乱、不安状态[7]。

2 中医烦躁焦虑状态评估量表应用

基于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概念及原理,借鉴现代心理测量学技术,刘丽丽研制出烦躁焦虑状态评定量表[8],为临床辨识中医烦躁焦虑状态提供了评定工具,可有效地评定出患者烦躁焦虑状态的程度。关于状态评定量表的研制,其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具体临床症状方面,如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的研制与特质焦虑的相关性研究[8]。该研究对失眠症的烦躁状态及特质焦虑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以期找到客观标准来评定失眠症患者的心理紊乱状态,为评定失眠症及其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学者研究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信效度[9],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失眠症烦躁状态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具有较高水准,在相关领域研究和评定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但目前关于状态评定量表的研究仍存在一定滞后性和局限性:(1)无法揭示病症的发病规律及致病原因,对病症的治疗缺乏引导作用,研究仅停留于便于发现、观测病症层面,对临床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缺乏本质上的促进作用;(2)研究时间较早,缺乏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未与时俱进,传统的文献阅读、专家访谈、数据分析工具等手段虽具有一定价值,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进行深度挖掘,为传统中医理论注入新思想;(3)缺乏宏观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往研究重点在某一病症,如失眠症、偏头痛等,缺乏宏观上的理论支撑。

3 中医烦躁焦虑状态临床用药规律

通过统计历代名家的用药频率、用药种类和用药的性味归经,有学者对高频使用药物治疗该种病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治疗理论和临床药用规律,为烦躁焦虑状态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10]。研究中发现寒凉药的使用占有较大比例,主要与对该疾病临床表现进行针对性调理有关,但长时间病痛导致体虚,故同时需广泛使用温补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茯苓,其余依次是人参、麦冬、黄芩、当归、白芍、陈皮、半夏、生地黄、甘草等。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凉、平、寒为主,其中尤以温性药物为多,热性药物少用;苦、甘、辛类药物最常用,少用酸、咸、涩、淡。该研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其研究仅对过往临床经验和用药方式进行了总结归纳,缺乏对原理、本质的分析,且研究时间较早,缺乏新理论、新方向。

较新的研究是关于偏头痛烦躁焦虑状态经络阻痹筋结点分布及用药规律[11],主要研究对象为偏头痛烦躁焦虑状态患者,研究方法为经络诊察法,主要目的是找出经络阻痹的筋结点,并对其在躯体中分布的高频次数进行总结归纳,对该类患者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从而探索出用药与分布在躯体中的筋结点之间的对应联系。筋结点的分布规律主要建立在头部与面部、下肢部与胸部、头部与颈部、上肢部与胸部、颈部与面部、背部与腰部、下肢部与背部、胸部与颈部之间,以上两两组合出现的频数较高。用药规律:单味药物频数统计,天麻为出现频数最高的常用药物,此后前五位由多到少依次为:黄芩、钩藤、川芎、防风及朱砂,茯神、川牛膝、白芍、栀子、柴胡也居于频数较高的常用药物之列,此外还有茯苓、半夏、当归及香附等药。该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同样为归纳总结,可对临床用药起到较好指导作用,但依旧缺乏对原理的分析,更多停留在观察现象这一层面。

4 从中医烦躁焦虑的角度谈疾病的防治

中医烦躁焦虑状态见于多种西医疾病,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例:极强的传染性、严格的隔离状态以及疫情的持续性,可能会形成5 种心理紊乱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精神萎靡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烦躁焦虑状态[12]。通过辨别这5 种心理紊乱状态介导下的临床特征,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辨治,尤其是烦躁焦虑状态的治疗,在中药汤剂中加入安魂镇魄、静心宁志类药物,可为烦躁焦虑状态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也是许多疾病中的一种症状。心理紊乱是导致紧张性头痛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脉象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探讨其与疾病发生的病机关联,以指导疾病的辨证与诊治,对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2]。

有学者主张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焦虑障碍[13],焦虑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三组症状: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及运动性不安[14],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和躯体不适,治疗该疾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目前,西医治疗以使用抗焦虑药物为主,但存在耐药性强、不良反应多等弊端[15],史玲教授多年从事中医神志疾病临床诊疗工作,从阳气论治,认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病机为阳郁和阳虚,分别治以温阳益气及温阳调气,针药并用,同时佐以运动疗法[16]。

5 针刺对中医烦躁焦虑状态治疗的研究

当前的针刺治疗研究现状主要专注于具体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紧张性头痛[17]、中风后焦虑[18]、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9]、肾阴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20]、产后抑郁[21]等疾病。从研究角度上,针刺治疗中医烦躁焦虑状态往往作为一种非主要的方式,研究内容是针刺结合其他的治疗方式或者药物的治疗效果,如针刺结合中药、针刺结合耳穴压籽、针刺结合温针灸等。

6 小结

有关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研究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近代各种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研究与发展。不同学派和不同研究者从各自角度探讨了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概念、量表应用、临床用药规律、治疗手段和对于疾病的指导意义。关于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概念及原理,中医烦躁焦虑状态评估量表的研究,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临床用药规律,中医烦躁焦虑的角度来防治疾病及针刺对烦躁焦虑状态治疗的研究,各家各有其理论,如具体症状下烦躁焦虑状态评定量表的应用,对烦躁焦虑状态临床表现的针对性调理,烦躁焦虑状态用药与筋节点的对应关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烦躁焦虑状态的辨治中加入安魂镇魄、静心宁志类药物,紧张性头痛患者的精神心理特征下的不同脉象,从阳气论治中医神志等,虽然至今未出现一个公认且权威的理论体系,但众多体系及理论的核心相通,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各种理论整合并发展统一起来,为中医烦躁焦虑状态的研究趋势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评定量表失眠症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失眠症的发病机制与中西医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BI评定量表在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功能状态评估及护理分级确定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针刺对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分析
调督安神针刺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效果及对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失眠症状≠失眠症及早治疗是关键
《品德与生活(社会)》利用评定理表对学生进行测评初探
第五届百姓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