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医学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思考

2021-01-05

天津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学应急

丁 宁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天津300070)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中国大地,全国人民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抗疫并很快控制了疫情,取得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性胜利。医学图书馆作为医教研相关工作者科研创新与信息汇聚交流的中心,是科技文献与信息传播的主阵地。在疫情迅速扩散的过程中,天津市医学图书馆利用丰富的资源与新技术,开拓了全新的服务模式。

1 疫情对医学图书馆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染性强且潜伏时间长,无明显感染症状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在图书馆这种相对密闭且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极易发生人传人的风险,图书馆传统线下服务模式全部叫停。天津市医学图书馆针对该情况对工作内容迅速做出调整,积极探索线上服务新模式。

2 天津市医学图书馆疫情期间的应对措施

2.1 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强化特殊时期的统一领导及协调能力,图书馆迅速成立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主管组成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疫情爆发后,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细化责任,明确分工,自上而下统筹协调本馆防疫工作,保证图书馆各项防疫措施的及时落实,积极做好疫情防控与资源服务保障[1-2]。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根据本馆实际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处置应对责任机构、指挥机制、相应流程等内容,让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保障特殊时期的服务工作。

2.2 暂时闭馆,取消线下活动

疫情防控期间,图书馆通过紧急闭馆、暂停电子阅览及图书外借服务的方式来减少由于人员聚集造成的传染风险,保障员工及读者的身体健康安全。读者在闭馆前借阅的图书逾期未归还,不计入逾期,在疫情结束、开馆后一周内归还即可。这一举措在疫情防控初期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人员聚集的问题。

2.3 整合资源,保证数字资源访问正常

由于数字资源具备无接触、不受时间空间访问限制的特点,疫情期间大量读者通过线上学习来获取学术资源[3]。针对图书馆订购的数字资源只能到馆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检索,存在访问地址限制的问题,本馆迅速联系中外文数据厂商开通临时数字资源访问权限,保障在疫情防控期间,所有读者都可以在家访问医学电子资源。与此同时加速建设远程终端授权访问系统,以解决在临时数字资源访问权限过期后为全市医教研工作者不间断提供远程访问权限的问题。建设期间数据库维护工程师与网络运维工程师加班加点对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处理,保证了授权访问系统的建成。

2.4 办理VPN远程授权访问系统

对于不能提供馆外访问权限的数据库,VPN成为馆外读者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重要方式。这次疫情加速了图书馆部署桌面端及手机端2种远程终端授权访问系统VPN的进程。该系统是基于Socks 5代理协议的Web VPN 系统新技术开发建设的[4]。读者可以通过扫码申请办理VPN账号,与个人手机绑定后,读者的台式机或手机就可以通过远程访问系统访问馆内网文献资源。疫情期间居家办公查阅资料使得VPN使用量激增,医学文献数据库访问量远超同期。图书馆通过限制VPN同时在线人数的方式来控制服务器承载能力,并开辟了便捷的移动图书馆服务[5],为医学数据库资源优化利用辐射全市做出了重大创新。

2.5 预约借还书

疫情期间,针对急需借还书的读者开通了微信预约借还书服务,工作人员及读者将图书放置到指定无接触领取地点,并就地进行消毒工作,全程无接触,将传染风险降到最低。

3 关于后疫情时期开展读者服务的思考

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新冠肺炎疫情病毒迅速得到控制,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各行各业共度难关陆续复工,城市活力逐步恢复。医学图书馆作为全市医教研相关工作者科研创新与信息汇聚交流的中心,后疫情时期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读者服务工作。

3.1 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建立卫生管理机制

3.1.1 建立卫生管理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后,公众对于公共卫生、传染病的防控意识都得到了较大的增强。天津市医学图书馆也需要通过此次疫情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卫生管理机制。通过勤开窗、勤通风、到馆登记戴口罩、限流测体温、保持距离勤消毒等方式对馆内人员及物品空间进行卫生管理防控。

3.1.2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

将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总结的卫生应急管理和公共卫生知识通过新媒体(微博、抖音、微信)对馆员和读者开启多渠道、多视角、多层次的防疫科普宣传教育[6]。从根本上增强馆员及读者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自身应对危害、紧急防护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和信息服务保障作用[7-8]。

3.2 演练与完善应急预案

新冠疫情的爆发初期,我国公共图书馆面对迅速蔓延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时暴露出反应慢、不专业、应急服务机制落后等问题[9]。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医学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实战演练,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开展相应处置或启动应对准备,提升反应能力并根据演练应急处置情况对应急预案不断进行修订完善。强化馆员危机防范意识,加强馆员以事件处置为核心的应急服务知识的培训,构建完善的医学图书馆应急管理体系,以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有章可循,能够根据一套切实可行的响应机制迅速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为特殊时期的科研提供充分的文献信息保障[10]。

3.3 新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度融合

疫情期间,天津市医学图书馆中止了传统的到馆服务,但通过VPN技术将数据库商及各类资源平台整合提供的丰富多元电子资源[11]推送到全市,打通了全市医疗卫生行业对本馆医学数字资源的访问壁垒,为全市医教研工作者在特殊时期的科研创新与信息交流提供了信息支撑和保障。开辟了天津市医学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新局面,实现了服务由线下到线上的有效转化。

读者在疫情期间逐步形成了线上阅读、手机阅读取代传统阅读的新习惯。为读者服务的模式也从传统的检索式向推送式转变,这必然要求我们提供服务的方式要向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学习,与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完善读者服务体验。为后疫情时期,新媒体读者服务业务的拓展带来阅读方式的新一轮革命。这一切必将对本馆现有的资源、硬件、网络、服务水平等要素提出更加高的要求。

3.4 提升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馆员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服务模式日新月异的现代图书馆发展步伐。一个服务模式更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图书馆正在向我们走来[12]。后疫情时期,为更好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图书馆馆员需要同时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对于获取信息的深度加工能力、先进技术与传统图书馆服务的深度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应及处置能力、公共卫生应急宣传培训等各方面都需要馆员做好面对挑战的准备。时刻以读者为中心,根据读者日新月异的需求,提升读者的用户体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4 结语

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管理将成为后疫情时期医学图书馆运行的重中之重,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本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一整套长效疫情防控保障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卫生和身体健康[13]。将现有丰富的医学文献信息资源与新技术、新设备深化融合,进一步完善信息资源的跨地域访问,重视用户体验,深化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新媒体在阅读推广中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宣传教育,持续深化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4],才能在今后更为从容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读者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医学应急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Dijkstra算法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