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现状与进展

2021-01-05唐雷田王敬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氟桂利嗪肠溶片方剂

唐雷田,王敬卿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医院 脑病科,江苏 南京 210000)

0 引言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在临床中较为多见,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属于脑血管疾病,其供血部位较多,如:脑干、小脑、丘脑、枕叶等,在缺血性卒中方面,该类型疾病占据比例较高,约为20%[1]。据医学调查统计,眩晕症,为后循环缺血的常见外在表现,共同发作时,还会在患者生命安全方面造成严重负面影响[2]。关于临床治疗,以药物为主,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医、西医(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疗效,本文展开了如下研究。

1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简介

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存在3个组成部分,有:机体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在体内血液供给不足后,易出现严重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眩晕症、肢体无力、头痛、呕吐、视觉障碍,甚至肢体瘫痪等。其中,以眩晕症较为多见,它指的是某一空间内,由定位性障碍导致运动、位置错觉[3]。

据相关医学调查显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诱发,存在诸多影响机制,主要分为:①中医方面:虚证、实证或二者夹杂型,即:肝阳上亢、风阳上扰、阴虚阳亢、痰瘀阻窍、气血虚弱、肾精亏虚等;②西医方面:椎动脉起始段、颅内段的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主动脉栓塞;桥脑、中脑、丘脑的穿支小动脉病变。诱发因素为:家族遗传史、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脑梗死)刺激、年龄、种族、性别、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良等[4]。

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临床治疗

2.1 临床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被祖国医学辨证分析后发现,存在6种证型:肝阳上亢型、风阳上扰型、阴虚阳亢型、痰瘀阻窍型、气血虚弱型、肾精亏虚型,经相关文献查阅、工作人员研究商讨后,为其制定了如下方案治疗[5]。

2.1.1 肝阳上亢型:临床表现为:眩晕症严重,头部胀痛、腰膝酸软,中医方剂治疗的具体类型为:天麻钩藤饮,由石决明18 g、钩藤12 g、川牛膝12 g、天麻9 g、山栀9 g、益母草9 g、桑寄生9 g、黄芩9 g、朱茯神9 g、夜交藤9 g组成,在药物混合后,煎煮,取200 mL药汁口服,服用周期:21日。

2.1.2 风阳上扰型:在眩晕症基础上,后循环缺血性患者可伴随耳鸣、手足重滞、口眼喎斜表现,其治疗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药物为:白术9 g、半夏4.5 g、天麻3 g、茯苓3g、橘红3 d、甘草1.5 g,水煎后分2次口服,服用周期:21日。

2.1.3 阴虚阳亢型:眩晕症较轻,伴随五心烦热、盗汗、夜梦繁多、失眠症状出现,中医治疗方剂的具体类型为:镇肝熄风汤,内部中药的组成剂量为:生赭石30 g、怀牛膝30 g、生杭芍15 g、玄参15 g、天冬15 g、生龙骨15 g、生牡蛎15 g、川楝子6 g、茵陈6 g、麦芽6 g、甘草4.5 g,水煎服即可,后循环缺血性患者的治疗周期以21日为准。

2.1.4 痰瘀阻窍型:外在症状以眩晕症为主,且合并头昏、头重、四肢乏力、困倦等表现,在中药方剂治疗期间,以涤痰汤(半夏13 g、南星13 g、枳实12 g、茯苓12 g、橘红8 g、人参5 g、石菖蒲5 g、甘草2.5 g)、通窍活血汤(桃仁9 g、红花9 g、鲜姜9 g、川芎3 g、赤芍3 g、7个红枣)为主,混合煎煮后,取150 mL药汁服用即可,周期:21日。

2.1.5 气血虚弱型:后循环缺血性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手脚冰冷、心悸、失眠多梦、腰酸腿痛,予以后循环缺血性患者八珍汤方剂治疗,即:白术30 g、人参30 g、当归30 g、白茯苓30 g、白芍药30 g、熟地黄30 g、川芎30 g、甘草30 g,煎煮后,以2次/日的频率取药汁200 mL口服,周期为:21日。

2.1.6 肾精亏虚型:以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健忘为典型症状,在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患者期间,涉及中药方剂为:地黄饮子,由山茱萸15 g、巴戟天15 g、肉苁蓉15 g、官桂15 g、附子15 g、白茯苓15 g、五味子15 g、远志15 g、菖蒲15 g、石斛15 g、麦门冬15 g、熟地黄12 g组成,而后混合加水煎煮,并取药汁口服,治疗周期:21日。

2.2 临床西医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1次/日)治疗;具体药物分析为:阿司匹林肠溶片(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8,药品规格:100 mg×30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药品规格:5 mg(以C26H26F2N2计算),国药准字:H14020844,生产厂家: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服用周期为:21日。

2.3 药学分析。据有关医学研究证明,后循环缺血性病变的最终结果为血管源性眩晕,在西医治疗方面,以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较为多见,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口服给药后,关于解热、镇痛的作用较好,且在血小板环氧酶中,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作为临床钙通道阻断剂的常见类型,对血管持续性痉挛现象的缓解作用较强,在后循环缺血患者肾脏功能、心肌功能方面的保护作用较好[6-7]。

在祖国医学方面,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以药物方剂为主,其分析如下:肝阳上亢型患者治疗期间,天麻钩藤饮方剂存在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平肝熄风功效,内部所含天麻,对机体大脑神经系统改善较好,钩藤清热平肝,石决明,平肝清热,主治眩晕严重、耳鸣、腰膝酸软等[8]。风阳上扰型患者,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时,患者耳源性眩晕、神经性眩晕的疗效较佳,方剂药物分析为:白术,健脾化痰,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天麻降血压、抗惊厥;阴虚阳亢型患者的镇肝熄风汤,则具备滋阴潜阳作用,方剂中所含怀牛膝,可补肝肾、强筋骨,玄参,滋阴降火,生龙骨、生牡蛎安神、收敛固涩[9]。痰瘀阻窍型患者,临床上常见方剂为:涤痰汤联合通窍活血汤,前者有利气补虚、豁痰清热作用,后者可活血散淤,在共同使用时,对后循环缺血患者呼吸道内痰液阻塞的改善较好[10]。另外,关于中医辨证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还存在气血虚弱、肾精亏虚证型,临床治疗期间,二者分别以八珍汤、地黄饮子作为其典型方剂,不仅能够较好的调节后循环缺血性患者体内气血运行,而且还能够达到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的效果。在实际应用时,临床相关工作人员还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全面分析,辨别其疾病具体证型,而后以对应方剂联合常规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使用,从而在患者各项临床不良症状方面进行有效改善,促进其预后效果的提升[11-12]。

3 展望

在当前社会阶段,我国临床医学的持续性发展期间,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患者的治疗,其未来趋势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此期间,要求临床相关工作人员需对疾病根本诱因进行全面分析,并做对应检查和诊断,从而达到辨证施治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氟桂利嗪肠溶片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氟桂利嗪联合丹参多酚酸盐治疗急性偏头痛的疗效研究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阿司匹林怎么吃
何谓中医“七方”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
“肠溶片”该怎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