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学理论探讨肠道菌群在HIV/AIDS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

2021-01-04郭娅娅徐立然李亮平宋夕元马秀霞王豪杰韩迎东赵正阳李春燕司扬扬张逍显

中医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脾脏大肠淋巴细胞

郭娅娅,徐立然,桑 锋,邱 荃,李亮平,宋夕元,马秀霞,王豪杰,韩迎东,赵正阳,李春燕,司扬扬,张逍显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人类免疫病毒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HIV是一种攻击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HIV将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T-lymphocyte)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机体丧失免疫功能[1]。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 是近年来AIDS抗病毒治疗的经典疗法,可持久有效地抑制 HIV/AIDS患者体内的HIV病毒复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免疫重建,提高生存率[2-3]。但大量研究表明:HAART治疗后约20%的AIDS患者出现免疫重建不良,即在病毒抑制良好的情况下不能取得良好的免疫重建,这类患者被称为免疫无应答者[4]。免疫重建不良患者易发生机会性感染非艾滋病相关疾病,与AIDS 相关或非相关肿瘤[5],死亡率较高[6]。近年来,AIDS 患者免疫重建不良已引起研究人员高度重视,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因此,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程度直接决定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1 中医学“气虚为本,脾为枢机”的相关论述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7]。因此,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脾的运化[8]。《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记载:“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脾主升清,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以便供应机体的各方面需要。脾气旺盛,正气充足,外邪不敢入侵,是疾病不伤机体之根本[9]。对于AIDS无症状期的机体免疫机制改善可依据“气虚为本,脾为枢机”这一中医基础理论,健脾益气,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以提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达到AIDS患者达到免疫重建的治疗目的。在中医药防治AIDS的临床研究中,李发枝教授进行了临床观察,运用中医五脏阴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HIV首先侵袭的是脾脏,使脾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脾脏受到损伤,全身正气亏虚,进一步引起湿邪内蕴,最终机体五脏的气、血、阴、阳皆损[10]。在当前关于AIDS的研究前沿中,已有相关理论论证了中医脾脏在延缓AIDS病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刘婷婷对607例AIDS患者进行研究,将AIDS期患者的主要证型大致分为3种,分别为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脾肺气虚证[11]。王阶等[12]观察中药免疫2号方对AIDS 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影响,揭示了免疫2号方具有提高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增强免疫重建功能的效果。黄冠等[13]在大量临床研究中得出脾虚是AIDS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认为AIDS的治疗应以提高脾脏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为主。

2 肺、大肠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

《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中医经络学认为:循行于肺经和大肠经的经脉别出之支脉形成经别,通过出入离合使肺肠两经联系紧密,构成具有两经表里相合的配属关系。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临床上多采用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等方法治疗多种病证[14]。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一旦肺气失于肃降,津液不能达于肠道,大肠推动无力,则可发生便秘;大肠燥热秘结,腑气不通,亦可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发生咳喘、胸满。总之,一方发生病变可致另一方功能障碍,肺肠之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形成恶性循环。郑秀丽等[15]通过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呼吸道和肠道微生态同步动态变化,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出现肠道菌群比例失调,益生菌数量减少而致病菌数量增多,呼吸道部分菌群亦同步出现相关变化。由此可见,AIDS在疾病进程中出现的腹泻、肺部感染等症状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性,更加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这一论断[16]。

3 从Th17的作用机制阐述肠道菌群的免疫形成

肠道内肠道菌群定植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与宿主之间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而肠道菌群微环境的平衡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17]。HIV感染破坏了肠道微环境的平衡,引起肠道菌群改变,且AIDS的疾病进程与肠道菌群的改变密切相关[8]。其中双歧杆菌(专性厌氧菌)占肠道菌群的99%,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等兼性厌氧菌占肠道菌群的1%,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致病,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微生态失调即可造成感染[18]。病毒进入机体后,主要集中在肠道淋巴组织,大量繁殖并攻击CD4+T细胞,同时释放各种免疫促炎因子,肠道黏膜屏障减弱,肠道共生细菌及其产物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进入血液,引起宿主产生一系列效应分子,约40%的总T细胞位于肠黏膜上皮内,因此,肠道成为HIV感染早期病毒复制的靶点[19],也是CD4+T细胞遭受破坏的主要部位。故消化道是HIV感染过程中常发生并发症的系统之一。总的来说,AIDS患者的肠道菌群数量取决于HIV病毒破坏的程度,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与观察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AIDS患者是以HIV病毒攻击机体免疫细胞而造成机体各器官的免疫缺陷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其中被攻击的淋巴细胞以CD4+T细胞为主,而大多数淋巴细胞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中,从而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出现腹泻等一系列消化道反应。Th17作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是拓展T细胞亚群在人类免疫系统对疾病影响中最可靠的途径之一。从上可知,AIDS中医发病机制为“气虚为本,脾为枢机”,益气健脾是AIDS的治疗大法,根据T细胞亚群及Th17相关因子的临床观测,进行数据分析对比,以研究健脾益气方延缓AIDS发展进程[20]。

4 小 结

综上所述,中医学的“气虚为本,脾为枢机”指导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肠道菌群在AIDS免疫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对免疫重建更是有针对性作用。上述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治疗患者肠道菌群紊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毒载量,同时可以提高CD4+T细胞数量。运用健脾益气、养血补血等方法治疗AIDS,临床收效良好,如补气药黄芪中多含有多糖成分,对肠道菌群有明显的纠正作用。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治疗AID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脾脏大肠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