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21-01-04

科学咨询 2021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医学生师生关系

田 杨

(重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16)

“医学教育,德育为先”。[1]对于医学生来说,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同时也应当成为具备深厚爱国情怀、崇高道德品质、强烈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实效性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2005年通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本科阶段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后,教学内容有了很大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晦涩,对社会现实解读乏力,本身就不易为学生所接受。加之,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为文科专业出身,授课内容难免与医学专业精神、医疗卫生改革与实践、医德与卫生法制等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焦点联系不够,呈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医学专业教育脱节的“两张皮”现象,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难以引起医学生的共鸣。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效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比如,在理论学习之余增加了社会实践部分,也注意了授课方式的多样性,但收效并不十分显著,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上仍未脱离“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灌输,轻启发;重明理,轻导行;重理性说教,轻情感激发;重言传,轻身教”[2]的教学模式;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用大班、合班授课,一名教师要面对数百学生。受此条件限制,教师很难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针对性地授课,也使得许多教学方法无法较好地展开。如在社会实践部分,采取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等等。其三,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单一,甚至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授课方式的多样性。比如,在理论讲述的同时加入音乐视频手段。但是,对于材料的选取,很难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医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等因素进行;实施讨论教学时,不重引导,只是在形式上让学生发言讨论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形同虚设、缺乏成效的教学方法,即使披着丰富多彩和创新的外衣也无法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然无法优质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三)师生间交流、互动不足

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的良性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是一种人格去塑造另一种人格,尤其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应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爱,从而心怀“仁爱”之心去对待他的事业、他的患者。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限于课堂教学环节,课后很少甚至没有进一步的交流,即使在课堂上也更多的是教师主导,学生的参与性较低。另一方面,医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和职业倾向性,更加注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因此,学生普遍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自动忽略认为“无用”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教之时就面对诸多存在偏见的学生,学生的不在状态势必会给教师的教课状态带来负面影响,让教师感到缺乏成就感,职业倦怠感日益加重。”[4]久而久之,教与学陷入恶性循环。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有力支撑

在医学院校,学校的整体办学侧重医学专业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主管部门规定的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被弱化、边缘化的倾向。在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方面都有待更多的重视和投入。这些都导致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后劲发展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二、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使它成为“医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笔者拟在上述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拙见:

(一)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绝非一句“套话”,尤其对于专业背景鲜明的医学生而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教师必须不断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努力找到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贯彻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具有高度概括性,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来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医学特色的设计。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述改革开放理论时,可以与我国建国以来医疗改革发展情况,医疗卫生方面的政策措施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注意与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再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安排中,可以设置专题讲授中国近代战火纷飞年代的“红色军医”故事等等。如此结合医学的教学内容选择,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对纯政治理论的抵触和反感,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方法的实效性、针对性上下功夫。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变填鸭式的讲授方式,“采取启发诱导式、探讨调研式、情理交融式与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5]比如,可将个中理论,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合经典著作以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就能使他们从心里有认识,有此前提再谈知行转化的问题。再如,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采用专题演讲、讨论或辩论的方式等。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得真知”。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延伸,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际的体验和研究中获得真知,完善自我。因此,要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精心设计,统筹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间相互信任、相互接纳,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这种师生关系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教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6]都极大地影响了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热爱。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围绕医学专业展开,偏重专业技能知识,缺乏人文课程对学生心理的丰富和滋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更应该承担起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重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真诚与关爱。师生关系因为爱而融洽,教学效果因为有爱而提升。一个得到爱与关怀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将以救死扶伤为信条,更善于处理医患关系,爱岗敬业,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其次,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的人格形象反映在教师的言行举止、气质风范上,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重要因素,理想的人格表现为兴趣广泛、理解学生、和蔼可亲、风趣幽默、言行一致。具备这种人格形象的教师是备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学生会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下,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情感。

(三)注重师资培养,提升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当务之急是抓好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学院层面应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尤其对青年教师,他们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又是最缺乏积累,最需要开阔眼界的一个群体。学校、学院应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各种教学或科研研讨会,或者请著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组织青年教师赴井冈山、延安等教育基地实地考察学习,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性认识。同时,广大教师也必须把科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能把教学当成单纯的谋生手段,而应是引导学生学会对现实问题做独立思考的导师,努力成为“理论研究型”的专门人才。[7]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了明确的学科归属。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还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投入到学科建设之中去,以学科建设为平台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理论积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猜你喜欢

理论课医学生师生关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