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汉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辨治“内外伤”

2021-01-04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魏春宇阮明玉杨丽娜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刊内伤外感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203) 魏春宇 阮明玉 杨丽娜

《南药神效》,由越南陈朝(1225—1440年)时期名医慧靖禅师(原名阮伯靖)编撰而成,是越南一部著名的综合性医书。在慧靖禅师“南药治南人”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编撰而成的《南药神效》,是越南陈朝时期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在越南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完善,增补理法方药而成《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1]。

医书概况

《南药神效》为越南国家图书馆现存已确认成书年代的医学古籍中,成书年代最早的医籍,约成书于14世纪[2]。因慧靖禅师的医学著作在越南影响很大,故而《南药神效》屡次被翻刻、传抄,越南国家图书馆至今仍保存多种印本。但是根据日本学者真柳诚考证,慧靖禅师于1385年被越南派遣赴明王朝,后殁于当地(中国),故可推测,慧靖所著医书乃为1385年前之作[3,4]。由于越南印刷术的普及始于14世纪陈朝末期[5],晚于我国,且当时医书商业出版颇少,加上战乱等原因,医籍难免有散佚之灾,故目前未见14世纪慧靖所撰《南药神效》原著。根据越南图书馆《南药神效》现存版本,其卷首“本草”部分的分类方法,与我国1596年初版的《本草纲目》分类方法极为相似,且《南药神效》卷七“内伤”部分,明显受到15世纪以后流传和普及的《东垣十书》的影响[4]。又根据璠輝注《历朝宪章类志》中,作为慧靖著书而列举《南药神效》书名,故现存于越南国家图书馆之传本,即来源于慧靖之原著,并由后世改编或增补而成,又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

本文所做研究采用的是越南国家图书馆馆藏《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其版式为半页8行,一行26字,首页有“THU VIEN/QUOC GIA”(越南语:国家图书馆)的藏印记。此书用汉文撰写,不难看出书中所载病因病机、辨证方法,受中国医籍影响颇深[6]。

根据《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目录,该书包括卷首1卷,正文部分10卷,共计11卷,但是目前越南国家图书馆所藏仅存9卷,分别是卷首、卷一至卷三、卷五至卷九[1]。卷首《药品南名气味正治歌括》,根据药物属性共收载500种药物,对每一种药物都以歌诀的形式描述其汉药名、南名(越南名称,即为方便越南人学习药物所作的“汉喃对照”)、性味、毒性、功效主治,部分药物附有制备方法。

正文部分按照卷一《诸中科》、卷二《气应科》、 卷三《血应科》、卷四《着痛科》、卷五《不痛科》、卷六《九窍科》、卷七《内伤科》、卷八《妇人科》、卷九《小儿科》、卷十《体外科》“分为十科”[1],其分类充分反映了越南当时独特的疾病分类方法。

辨“内伤”与“外感”

“内伤病”记载于《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七《内伤科》中,其曰:“夫内伤者,伤于气血脏腑也,盖人之一身因气血以生,由脏腑以荣,故善养则昌,不善养则殃。”[6]指出内伤病由人身之气血、脏腑功能失常引起,要维持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正常运行,应“善养”。何谓“善养”?《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指出:“思虑得宜、喜怒得通、饮食有节、用力有常,则受其昌。何谓‘不善’? 纵恣过度、酒色不节、七情妄起、四肢强动、神形劳剧,是遇其殃。是以常人不可不慎。”[6]其认为导致内伤病产生的原因包括饮食失常、劳逸过度、酒色不节、情志过激等。

1.《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之“内伤外感辨”

内伤病所表现出的发热、头痛、烦渴、恶风或恶寒,甚至寒热交作等症,与外感疾病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如果不能鉴别,临床上就容易犯“虚虚实实”的错误。故《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强调:“内伤病初与外感病相似,为人医者,宜细求之。内伤者由不足而生,外感者由有余而发。如不足而攻而泻,有余而补而收,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故明脉者,诊脉以详之,不明脉者,察形以辨之,庶几免杀人如刀剑者也。”[6]这指出医者若不辨外感、内伤,犹如杀人之过。所以,临床上应通过诊脉、察形,以详辨内伤与外感。

因此,《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在卷七《内伤科》中详细论述了外感与内伤的鉴别要点,指出:“内伤则恶寒,得温暖即解;外感则恶寒,虽燃火不除。内伤则恶风,惟恶夫紫贼风;外感则恶风,乃不枭一切风寒。内伤则口不知味,腹中不和;外感则鼻不知嗅,壅盛有力;内伤则元气不足,发言懒弱先重而后轻;外感则邪气有余,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凉,外感则手心凉而手背热;内伤则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则头痛绵绵。”[6]可见,《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通过辨恶风、辨恶寒、辨口鼻、辨手心手背、辨头痛、辨元气盛衰等方面甄别外感与内伤。

2.李东垣之《内外伤辨惑论》

早在金元时期,李东垣就在《内外伤辨惑论·辨用证阳证》阐明内伤与外感不仅有各自不同的传变规律,而且有各自不同的症、色、脉,指出应详辨内伤与外感,并提出“脾胃既伤,中气不足,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的“内伤学说”。东垣创“甘温除热法”之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一系列治疗内伤热中证的方剂,故后世有“内伤法东垣”之说。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论述了内伤与外感的鉴别要点主要有:辨阴阳,内伤病证,是内伤饮食,乃不足之证,外感风寒,是感六淫邪,乃有余之证;辨脉,内伤者,气口脉大于人迎,多现于右手,外感者,人迎脉大于气口,多现于左手;辨寒热,内伤者,见风遇冷,或居阴寒湿冷处,便觉淅淅恶风,或畏冷恶寒,但避其风寒,或得温暖则已,其发热者,但觉蒸蒸燥热或潮热,得寒凉则止,外感者,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鼻息壅塞,呼吸不畅,心中闷,其恶寒得温不止,语声重浊有力;辨手心手背,内伤者,多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感者,多见手背热,手心不热;辨口鼻,内伤者,口不知味,恶食,鼻涕或有或无,无鼻塞症状,外感者,口中和,不恶食,鼻塞、流清涕;辨头痛,内伤者,头痛常作,时作时止,或有时而作,外感者,头痛骤起,必待表解或传里方罢;辨筋骨四肢,内伤者,怠惰嗜卧,四肢酸重不收,外感者,得病初起则全身筋骨酸楚,卧床不起,甚或非扶不起;辨渴与不渴,劳役所伤,或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证,然久病则多不渴,外感者,感受风寒之邪三日后,邪传入里始有渴证。[7]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七关于内伤外感辨别的方法与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脉相承。《内外伤辨惑论》系李东垣早期著作,成书于金正大八年(1231年),远早于《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的成书年代。此结论与日本学者真柳诚“《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七内伤部分,明显受到15世纪以后在越南流传和普及的《东垣十书》的影响”[4]的观点不谋而合,充分说明《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成书受中国金元医家的影响颇深。

宋元时代,随着指南针的发明、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发达,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频繁,中国与越南(越南在我国宋以后建立独立国家)中医药的交流在此时期也非常频繁。首先,宋元时代,中国政府在接受越南“香药”等贡物的同时,常常也将大大超过贡品的礼物回赐越南,这当中也包括医籍。其次,宋元时代,中越两国医士人员频繁往来,为中越两国中医学的交流作出重要的贡献。中国政府常派医生去越南行医,中国的医术、医事制度也随之传到越南。越南在中国医学和中国医士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本土有名的医生来中国行医,如慧靖禅师等[8]。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医学理论、治疗方法、医事制度等随着医籍和医士传到越南,通过两国的医学交流,推动两国医药的发展。

内伤病的治疗特点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中的内伤科,不仅描述了内伤病与外感病的鉴别,而且还根据越南本土药物的特点详细记载了治疗内伤病的九首方剂。其中简、便、效、廉治方颇多。如“治劳损蒸热,诸药不应,青蒿连茎、花、叶,水煎浓或熬成膏,调童便常服,其功甚效。治内伤外感一切热症,苦瓜用全藤叶,不拘多少,水煮为膏,收贮存用,临用温水调服”[6],体现了其用药精炼、重视炮制等特点。

越南《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治内伤病有九方:其一,多年伤损不足者,冬瓜仁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久必见效。其二,治劳损蒸热,诸药不应,青蒿连茎、花、叶,水煎浓或熬成膏,调童便常服,其功甚效。其三,治气血虚弱,饮食无味,形容黄瘦,便浊遗精,耳鸣眼花,时常眩晕,泄痢翻胃等症,莲肉去壳心,酒浸炊黄为末,纳入雄猪肚内,缚定蒸热捣烂,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茶汤送下,真仙方也。其四,治血虚、骨蒸、盗汗、形体焦瘦、衄血便血、一切血热,水牛肉及骨中髓,作食饼,多食大补。其五,治内伤,腹中百坏,土竜白须,以竹刀去心土,洗净同白蜜熬之,每服四五个,空心茶汤任下,三服见效,或多痰,以麻油炊干放蜜熬之。其六,治内伤虚损、焦瘦、小便不禁,或大便活泻,雄猪膀胱每用一个,连肉去心为末,好酒少许拌均,纳膀胱内,缚固,用砂锅水煮,待凉切片,空心任食四五次见效。其七,治劳伤潮热,苦瓜叶、枸杞叶等分,调东流水去滓服。其八,倦怠少言,调赤蜜一杯。咳喘噎嗝,调白蜜一杯。其九,腰痛耳聋,调盐少许。治内伤外感一切热症,苦瓜用全藤叶,不拘多少,水煮为膏,收贮存用,临用温水调服。

由上可见,其方剂均无记载方名,且药物组成都是一味药或两味药组成的小方,药味精炼,但炮制方法相对复杂,多为膏剂或丸剂。在药物选择方面,除了使用莲肉、水牛肉、雄猪膀胱等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外,还运用青蒿、苦瓜、冬瓜仁等作为主要药物来治疗虚损。《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在药物炮制方面尤为重视多久熬成膏或制成丸剂,如“莲肉去壳心,酒浸炊黄为末,纳入雄猪肚内,缚定蒸热捣烂,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茶汤送下,真仙方也”[6]。除此之外,也运用一些越南特有的本土药物治疗内伤疾病,如用“土竜”“治内伤,腹中百坏”[6]为越南所特有。

虽然《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在理论上受金元李东垣影响,在内外伤辨惑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在内伤病的治疗上,其所记载的治疗内伤病九首方剂与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甘温除热法”明显不同,主要采用取用方便的简便验方,这与越南气候湿热、药物使用的局限性有关。

综上所述,受宋元时代中越医学交流的影响,成书于越南的《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在内伤病与外感病辨别方面,受到中国金元医家的影响,辨内伤外感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在治疗方面与金元医家不同,其根据越南本土特点主要选用药味精炼的单验方。深受中国影响的越南汉文医籍,不仅仅是传统医学研究的新材料,更是对话中国传统医学的“异域之眼”,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猜你喜欢

新刊内伤外感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释——兼论敦煌文书P.3885中的唐蕃之战
憋出内伤
治愈系心理学
宝贝微相册8月一起来逐浪!
三月卖萌季
宝贝微相册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自拟理中止嗽散治疗慢性咳嗽80例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