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医史博物馆藏《调气炼外丹图式》初探*

2021-01-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图册功法图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调气炼外丹图式》,又名《调气外丹图》《外丹图法》,坦夫原著,王寿编撰,清道光辛丑年(1841年)成书,抄本现藏于中国医史博物馆。全书介绍了三套共二十二式调气功法,每式皆有彩绘图画和图说,绘图精美,解说凝练,用纸精良。功法精炼成套,朴实无华,简便易行,是古代养生功法的新发展。然而,目前对该书的研究较少,我们拟对其作者与成书、主要内容、特色价值、流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探讨清代外丹术式及其实用价值。

作者与成书

1.原著者坦夫

《调气炼外丹图式》原著者为坦夫,这在书中三处均有提及。第一次见于正文之前的“叙”,其曰:“迩复谨嗜欲节饮食,以摄生养气为事,因以自新氏《调气外丹图》见示披览。”第二次见于正文前论述的注意事项的末尾,署名“坦夫自新氏录”。第三次于正文后王寿“跋”中提及,“因取坦夫《外丹图法》而行之,颇有奇验”。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该书的原著者当为坦夫。坦夫氏,又名自新,生平无考。

2.编撰者王寿

根据书中叙、跋等多处提示,可知《调气炼外丹图式》是在坦夫所著《调气外丹图》的基础上,由王寿邀请当时当地的名医名家名流撰写叙、跋,“又请妙手将炼气之功绘图数十页”,且自己作跋补充而成的。

王寿,字映山,号炼石居士。他自幼父母双亡,早废诗书,16岁外出谋生,担任库房管理员,三年后由于表现突出受到表彰并授予职位。他工作中谦虚谨慎,克己奉公,依法办事,常使趋利者心怀畏惧忌惮,两年后卸任职务。然而在亲友的惋惜劝阻下,他不得不开始重新聚集资财,后捐纳转运南漕,担任宿州漕政。一年后他急流勇退,再次选择归乡治畊,从此闭门谢客,十余年间“守邱墓而课儿孙,出入优游”。他认为,虽然每日粝食布衣,却自是安心闲适,是连岁月都称羡的美好时光。而文前小像题字旁的红色钤印“杏花春雨江南”也寄托了他对世态的鄙弃和归乡隐居的决心。

关于王寿其人,能够搜集到的材料非常有限,但书中“叙”“跋”多次提及其性格。如“叙”中,吉昌如此评价王寿的品格道:“其品诣刚健有为,识见超拔,其待人接物尤属义心清尚,绝非世俗之游宦场者聊可与侔。”在张勖烜为此书所作的“跋”中认为,“王兄映山先生志嗜宁静,守身懂务”。而从王寿在书末“跋”中叙述的其身世经历,也可以看出他对官场世俗的不屑与厌恶,“每瞥趋利者若鸷鸟之发,余窃为之齿指”。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仅在官场停留了有限的几年,其间“敦辞不克,矢志冰兢,以法绳物,垂涎者畏而忌之”。可见,王寿性格恬淡寡欲,遗世独立。

此外,正文之前及正文之后分别附有一张王寿画像。文前的一幅彩绘人物像,画面中心有一老年男子坐于榻上,头戴凉帽,上身着浅灰色右衽琵琶襟马褂,下身穿深灰色卷草纹套裤,脚踩厚底鞋。旁边的几案上陈列着白瓷酒壶、青花杯盏、烟斗、闹钟、熏香三事、果盘。男子精神矍铄,面色和悦,正在安详地欣赏手中打开的书画作品。封底的一幅为正面全身人像,男子身穿天蓝色团花长袍,套深蓝色对襟马褂,头戴纬帽,手持烟斗,脚踩厚底长靴,体态康健,面色红润,恰似王寿偶题二绝描述的一样,“少年修养老弥坚,百倍精神不服丹。白发丰颜筋力足,较佗多欲孰神仙?”可见他在日常中应十分注重养生,故精神状态非常饱满。

3.成书背景

王寿是一个强力制欲之人,他效仿孟子“守身为大”[1],日常“谨嗜欲,节饮食,以摄生养气为事”。听说古代长寿的人都是手不持笻,口不服药,考虑应该是“甘淡薄节嗜欲,怡养性天,阴阳弗囿”的缘故。他虽不敢存期颐奢望,只求晚年能耳目聪强,不杖而行,所以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节制欲望,另一方面加强锻炼。他按照坦夫氏《调气外丹图》锻炼,“颇有奇验”。于是请妙手将炼气之功绘制成图,分别呈现给吉昌、张勖烜、冯羽清等名流、名家、名医披览。其中,吉昌阅后拍案大呼道:“此诚探天地奥义之奇书也。调其气无暴其力,养其子以培其母……气积则神全,神全则形驻,岂非长生之真诀哉?”于是为此书作叙。而王寿也以此作跋来劝解世人颐养生命。根据图册多处落款时间均为道光辛丑年(1841年)二三月份,此书完成时间应不早于该年三月,王寿将此书公布于众,名曰《调气炼外丹图式》。

主要内容

该书正文首先提出了练功的注意事项、行功阶段、练功效果及此法的优点等。在注意事项中,强调了以下五点内容:一是须选在洁净的地方,面向东而立,舌舐上颚,调畅气息,任其出入;二是头微仰,眼睛微微向上看,全身都不能用力,否则气不能到达手拳;三是每行一式,须默数七七四十九字,完成后才能接行下式,不可间断,否则导致气散;四是每行一式,只需想着手拳用力;五是戒房事。行功分为三个阶段:行第一套十二式须数日,完成后才可行第二套五式,需要五到七天才能添行第三套五式。完成整套功法,快的需要半个月,慢的则要20日才能完成。末尾还对练功的效果进行了描述,坚持百日之后,“弱者力可五百斤,壮者力可千斤”。如果年老或体弱不能坚持高强度练习的话,只需要行第一套十二式,每日吃五顿餐食,也可强健益气。此法的好处在于不用蛮力或滞力,所以不会断筋或努伤,也不会像外丹修炼那样容易误入旁门左道,只是把调气益神、习劳健饭作为长力延年的一种手段而已。

之后介绍了三套调气功法,其中第一套含十二式,第二套及第三套各含五式,共二十二式。每式先绘彩图1幅,配以精炼图说。例如第一套第一式的文字介绍如下:“面向东立,首微仰,目微上视,两足与肩齐,脚站平,不可前后参差,两臂垂下,肘微曲,两掌下,十指朝前,默数七七四十九字,每数一字,十指想往上翘,两掌想往下按,数四十九字,即四十九翘按也。”叙述平实,便于操练。通过这种图文并茂、文图互参的形式,使阅览者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及学习功法。

特色与价值

1.制作精良,装帧精美

中国医史博物馆所藏《调气炼外丹图式》抄本,其制作精良,用纸考究。图册为经折装,首叶及尾叶分别裱有棕色厚木板作为封面和封底,封面阴刻隶书书名“调气炼外丹图式”,墨色。该书不同于以往印制简陋的功法手册,整本图册由文字和彩绘图画两部分构成:文字墨书,用纸均为洒金笺,极为珍贵,共计45页;图画为王寿请专人绘制,均为工笔彩绘,形象生动,色彩明艳,共计24幅。图册品相完好,成书至今已180年却无破损、无褪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册由多人共同完成,书中印有多枚不同风格的红色钤印,全书共计73处。按内容分,有姓名印、闲文印、肖形图画印。姓名印有“香蒨”“王氏”“雪堂之印”“云舫”“价园”“臣王俊印”“臣杨鼐印”等;闲文印有“杏花春雨江南”“孝如不及”“无问是何”“谨慎”等;肖形图画印有翠竹、小舟、鸟雀、茅屋等图形图像。按外形分,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葫芦形等多种形状,既有阴刻,又有阳刻。按位置分,多位于册页右上角或左下角。这些红色钤印虚实相应,气韵灵动,与泥金笺、墨色字共同成就了书法里最美的经典。

2.图文并茂,文图互参

该书除叙、跋等文字外,正文载二十二套功法,每套均先绘制行功彩图一幅,再配以文字说明。其作用正如张勖烜在跋中所提及的,“恐有不逮,又请妙手将炼气之功绘图数十页,以身助予批阅终始”。虽然二十二套功法的文字叙述已经非常细致条理,简洁明了,王寿仍恐文字叙述不足以说清楚练功的动作方法,又特请画师专门绘制22幅图画以辅助文字说明,图文互参,可更好地指导练功行功。

这22幅行功图式与其他古籍中的绘画形象相比,也有鲜明的特征:其一,画面中的男子虽为清代习武之人的装束,但是这一传统的内容却很明显借鉴了西洋画的画法。男子上身赤裸,线条虽不显著,但通过透视法展示胸胁部位的骨骼和手臂的肌肉,突出了练武之人身体肌肉强健的形象。这是画师借鉴西洋画法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实例。其二,22幅功法图中,既有正面图,也有侧面图,当是作者根据功法展示的需要绘制而成,这与包含正人、伏人、侧人的明堂图是相似的。其三,22幅功法图中人物形象装束也不完全相同,男子上身赤裸,下身有的穿着短裤,有的穿着长裤,长裤又有蓝色、灰色、棕红色之不同,应当是为了丰富画面所为。

3.多人完成,风格多样

根据《调气炼外丹图式》抄本各页的署名,可以判断该图册至少由王寿(映山)、吉昌(香茜)、王俊(云舫)、冯羽清(雪堂)、杨鼐(价园)、张润诚、张勖烜、燧克樵山氏8人书写完成。因此图册呈现出多种风格。

《调气炼外丹图式》是王寿邀请自己的好友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吉昌,字香茜,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人,曾于光绪年间担任台北府知府。冯羽清,自署名为“汾学医士冯羽清”,当以医为业。张勖烜,署名“渤海张勖烜”,推测其为渤海(今山东滨州)人士。根据“臣王俊印”“臣杨鼐印”等,可知王俊、杨鼐可能是当时的政府官员。其余人士由于资料有限,暂未明晰其身份,但我们不难判断出,这些人分别从事不同职业,都是当时当地较有名望之人。王寿之所以邀请这些好友同著,一方面是与他们共同分享这套功法的神奇,另一方面对于提升该书的影响力及扩大传播有一定积极意义。

由于图册由多人抄写完成,因此风格也非常多样化。字体上就有楷书、隶书、行书之不同,且由于出自不同人之手,每种字体书写风格差异很大。单就楷体而言,王俊的楷书见于第八式,偏向馆阁体,棱角分明、光洁乌黑、线条较粗;王寿的楷书见于第十二套二式,字体端正拘恭、大小一律;冯羽清的楷书见于第二套第二式,相较于前面两位更有洒脱流畅之感。即使是同一位作者,书法也不相同,如前所述,冯羽清在第二套第二式时用楷书书写,末尾的跋则用行书书写,较之楷书更显飘逸流动。

4.根植传统,实践性强

外丹功法是中国古代养生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多种功法,传统导引术更加系统全面。作为中国原创的养生功法,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受到道家、释家、医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外丹功法属于导引术范畴,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方仙道养生术。《三国志·华佗》记载:“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2]这段话说明导引术来自“古之仙者”,而方士医学借助导引健身治病。

少林寺僧侣在外丹功法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禅宗之修持多以静坐为主, 久坐则气血瘀滞,必须以武术及导引术活动筋骨。河南嵩山一带,六朝至隋唐间盛行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的僧侣集团取之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3]外丹功法经少林寺僧侣改编,进一步突出了其强身健体的效果。

练功的目的是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因此功法还深受医家气血经络理论的影响,重视气机调理。由于与中医理论密切结合, 使本书能够从生命整体水平上对锻炼规律进行探索思辨,并对各种锻炼方法进行评价,这在中医导引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加之动作编排连贯,简便易行,对身体的锻炼相当全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5.柔和匀称,动静协调

图册中记载的每式功法动作都轻柔缓慢,过渡自然流畅,一招一式不徐不疾、循序渐进、刚柔相济、阴阳互用。看似简单的招式,却是在提高感知觉的基础上,加强身体整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的训练。功法强调用意不用力,寄意于用力,用意念控制肌肉紧张,借呼吸按摩内脏,正符合古人“静中求动”的原则。

通过不同的招式,带动机体脏腑、肌肉的运动,每一势都有其特点,每一势都有其重点调节之处,使全身各个部位、脏腑都得到充分的训练。而安静恬适的环境,使人更易于全神贯注,精神集中,使精气神合而为一,气机舒畅,心神宁静,吐故纳新,五脏俱安。

流传及影响

道光辛丑年(1841年),王寿将坦夫氏《调气外丹图》重新整理后公布于众,名曰《调气炼外丹图式》。由于用其炼功效果奇佳,很快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名称也随练功目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光绪初年的《易筋经图说》载有山东梁世昌跋文,指出王寿《调气炼外丹图式》面世不久,即有人将其称为《易筋经图说》(三套二十二式),或以《易筋经外经图说》(十二式)出版。《易筋经图说》后经丹敏、唐豪整理,曾在《新体育》等杂志发表,并被收入《中国传统健身术》等书籍。对比《调气炼外丹图式》,除语言论述略有差异外,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完全一致。宣统三年(1911年),以《全图易筋经》(三套二十二式)为名称出版,并有梁士贤作序[4]。

《调气炼外丹图式》中介绍的外丹功法,属于古代导引术的范畴,它将人体呼吸运动与肢体动作相配合,使得气血通畅,阴阳平衡,以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调气炼外丹图式》是王寿以坦夫所著《调气外丹图法》为蓝本编撰而成,王寿在亲身实践并取得奇效的基础上,以推广该套功法使更多人受益为己任,因而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这也使得该书在编撰过程中呈现出诸如制作精良、实践性强等特点,而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图册功法图式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日本级进模排样图册》简介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溪南八景图册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游乐园智能开发游戏图册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