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校大学生新型网络诈骗应对策略研究

2021-01-04周亚萍

法制博览 2020年36期
关键词:受害人网民诈骗

周亚萍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在校大学生成为网络世界的活动主体。中国互联网中心《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49亿,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5亿。10—19岁、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8%、19.9%,高于其他年龄群体。

大学生群体处于基础教育到走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心理成熟度、社会事件认知、法律规则意识、电信诈骗行为认知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腾讯《2019上半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数据显示,18—28岁的被害人所占比例高达54%。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新型网络诈骗预防策略的研究应用,对于增强在校大学生防范诈骗的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大学生网民的基本特点

(一)在校大学生较早接触智能手机

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在通过智能手机完成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今年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在2、3月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教学,网民的年龄出现了明显低龄化的特征。在上网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多起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被骗的案例,由于未成年人多在父母监护下使用手机,故本文对此不作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在校大学生群体遭受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情形。

图1 网民年龄结构统计

10月,笔者针对2020级入校新生发放调查问卷,共250人完成问卷,结果显示,其中55.6%的同学使用智能手机在6年以上,以此往前推算,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使用智能手机。通过智能手机的使用年限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具有遭受电信诈骗威胁的可能性。

图2 2020级新生手机使用年限统计

(二)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方式多样

现代社会,智能手机的推广应用,各种手机App的开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往常规的生活方式如了解新闻时事、购物、学习、打车、吃饭、娱乐等,都可以通过手机的各种软件来实现。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15—19岁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最多,达83个;其次为20—29岁的网民群体,人均手机App数量为72个。大学生群体在手机使用上,主要用于学习、玩手机游戏、网络购物、观看网络视频、叫外卖等。

图3 2020级新生手机使用方式统计

(三)在校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

在校大学生处于基础教育到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高中生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在12小时以上,为了参加高考,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社会。加上父母和学校的关注点也在学生成绩上,往往会忽略各种犯罪行为对未成年人的侵蚀和影响。大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上已经成年,但是在人生观、金钱观、社会观上还不成熟,对各种法律规定不熟悉,对社会常发的各种犯罪形式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电信诈骗分子瞄准了大学生这个群体,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实施各种诈骗行为。通过对入校新生的调查发现,有34%的同学遭受过电信网络诈骗,其中99%以上的同学没有去当地派出所或者通过110报警,这些受害人成为诈骗刑事案件统计中的犯罪黑数,由此可以推测,在高校中,实际发生的电信诈骗犯罪行为,应该比已立刑事案件的数量多很多。

图4 网上被骗数据统计

二、常见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一)刑事案件总体发案状况分析

笔者在研究《最高院网络犯罪大数据报告》、腾讯《2019上半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家大数据网等资料后,发现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杀人这类传统刑事案件立案数呈下降趋势,诈骗案件则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总立案数中的占比不断创新高,目前,电信网络诈骗成为多发的犯罪类型,应当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图5 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对比统计

(二)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分析

从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等机关发布的电信诈骗典型案例来看,常发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主要有交易诈骗、兼职诈骗、交友诈骗、冒充类诈骗等十大诈骗类型。其中,交易诈骗、兼职诈骗、交友诈骗、返利诈骗合计占比超70%,免费送诈骗、盗号诈骗少量存在。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和形式五花八门,犯罪分子潜藏在我们的手机微信、通讯录以及其他各生活场景中,对于不了解这些诈骗套路的群体来讲,电信网络诈骗防不胜防,很多高知人群同样会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人。

(三)在校大学生群体电信网络诈骗被害方式分析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具有成员有组织性、手段多样性、犯罪嫌疑人年轻化的特点。统计数据显示,有将近20%的网络诈骗是在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实施精准诈骗的。如2019年11月,本校2019级新生接到省社保局电话,以学校帮学生购买社保不成功为由,要求学生提供银行卡号和其他相关信息,由于学生及时咨询学生管理老师,所以没有造成经济损失。但是通过对2020级的新生调查发现,其中有34%的学生遭受过网络诈骗,多以兼职刷单、网络交友、购物、网络游戏等形式存在。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校园贷、冒充好友借钱、冒充领导的形式被骗的。

图6 2020级新生被骗方式调查

三、大学生被害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移动互联网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下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空间或者各种手机App来解决。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网络黑产和黑产技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在一些网站或者App中安装后门(webshell)或者制作SDK植入App,以获取网民的各种数据信息。犯罪分子通过对网络空间中杂乱的个人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使用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技术对受害人进行电子数据画像,后期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实施精准诈骗的犯罪行为。大部分公民对这些精准诈骗行为是没有辨别和预防能力的,比如在冒充公、检、法类的诈骗中,很多受害人在完全被蒙蔽的情况下实施转账操作,有一些受害人在有警察介入时还完全不配合,把警察当成坏人,当自己醒悟过来后才知道自己遇到了非常专业的骗局。

(二)形势政策因素

从目前所发生的各类电信诈骗案例来看,电信网络诈骗已经走向专业化阶段,对于受害人如何确定、诈骗团伙中角色如何分工、每句话应当如何说,都有非常详细的信息,以及专业的台词和剧本。电信网络诈骗的专业化发展,映射出法律规定研究、各相关机关和部门应对的滞后,往往是诈骗团伙研发一种新的诈骗手段,相关部门再被动地去应对,缺乏一定的积极主动性,这才会不断有受害人出现,不断有人被骗的事件产生。由此可见,增强法律规定的规范性,提高公安机关预防犯罪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数字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与网络密切联系在一起,各式各样的新功能、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但是,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触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网民对于互联网知识的关注度、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尤其是在校学生更容易在遭遇骗局时产生错误认识。尤其是现在,诈骗团伙还会利用区块链、5G、虚拟币、MT4平台等这些新的专业概念与互联网一起进行包装,更具迷惑性。对于普通网民或者大学生来说,这些既常见又陌生的新型电信诈骗手段,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网民专业知识上的缺口、包装概念、虚构平台,来骗取被害人的钱财。

大学生本身的心理不成熟、法律意识薄弱、价值观缺陷也成为助长诈骗犯罪分子气焰的原因。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被骗案例分析,很多受害人对电信诈骗缺乏认知,比如常见的购物诈骗,大学生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个别同学存在高消费的不良习惯,往往会贪图网络购物环境的一些利益,非常容易陷入购物诈骗骗局。还有一些同学在找兼职的过程中,无法辨识招聘单位的工作性质是否合法,导致个别同学既有可能成为刷单诈骗的受害人,又会成为部分犯罪分子的帮凶。

四、新型网络诈骗的应对策略

(一)国家应当出台政策措施,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

近几年,国家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和治理非常严格,公安部自2015年开始着手重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连续五年开展专项行动,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如组织开展“云剑—2020”“长城2号”“510”等专项打击行动,坚持立足境内,集中打击高发类案,全力铲除诈骗窝点,重拳整治黑灰产业,全面加强预警防范,取得了非常丰硕的阶段性成果。①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部署“断卡”行动,以最严厉的手段,对售卖个人信息、骗子开立银行账户展开重点打击治理,切断诈骗犯罪分子的资金产业链条。此外,国家立法机关应当考虑在刑法中设置关于“诈骗”罪的类型与定案标准,是否与目前常发电信诈骗情况相符合,明确定性标准,提高降低罪行起点,提高量刑标准,增加法律的威慑力,让犯罪分子对法律有敬畏之心。

(二)公安机关和学校应当加强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很多地方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会在辖区院校开展有关电信诈骗的宣传或者开展主题教育。但是经过对过去几年的工作成效来看,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法律宣传与治安工作有较大的不同,不同学校学生的素质与理解能力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从宣传形式来看,笔者所在院校的派出所主要通过开展主题讲座和关注相关公众号的形式进行宣传,但还是经常发生学生被电信诈骗的事件,这既与电信诈骗形式的多样性、学生辨别能力差有一定的关系,也与公安机关的宣传手段单一有很大的关系。公安机关、基层派出所与高校的合作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因为学校作为管理者,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可以及时针对常发或典型的电信诈骗行为对学生开展主题教育或者安全提醒,可以和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形成有效互补。

(三)在校大学生应当加强学习,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防骗意识

对在校大学生被骗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在刷单诈骗中,大部分受害人是基于通过简易方式获得报酬的目的;购物诈骗中存在贪图小利的目的;网络游戏空间的诈骗,主要是因为受害人比较容易信任游戏空间的所谓好友;在冒充类诈骗中是因为对实际的事物了解得不够到位……所以大学生应当通过学习、历练,不断加强自我修养,这些修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明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新闻事实,达到知之慎始的目的。大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够降低被骗的可能性,同时,见识的积累也可以让自己不会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

注释:

① http://www.gov.cn/xinwen/2020-07/28/content_5530628.htm.

猜你喜欢

受害人网民诈骗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受害人承诺与受害人自冒风险中的刑民关系研究——基于英美法系与德国的比较视角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家庭暴力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判决没有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部分,受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意大利刑法中的受害人同意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诈骗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