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课程如何渗透思政教育

2021-01-03黄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国梦外国文学中国梦

黄漫

内容摘要:如何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课程任课教师教学探索的新方向。《了不起的盖茨比》教学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从学情出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时制宜进行教学设计,将相应的思政元素“中国梦”融入于该章节的各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外国文学 思政 教学 “美国梦” “中国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1]外国文学课是高校中文专业与英语专业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而设置的一门重要课程。那么,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外国文学教学,“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呢?[1]我们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针对本院学生的情况与学习能力,创造并利用各种教学条件与资源,重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以下是以《外国文学Ⅱ》第八章第三节(菲茨杰拉德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教学案例的理念

(一)混合式教学的理念

我院的外国文学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以线下教学为主导,线上教学为辅助。线上方面,在超星学习通上建設了完整的网络课,提供了更加系统的学习内容,包括课内知识、延伸阅读和全方位知识拓展,目的是依托“大数据”的技术支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立足外国文学,广泛了解、学习相关的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音乐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多元化的人文素养和全球化的价值观念。线下教学则兼重“提纲契领”与“文本细读”。一方面梳理文学史脉络,分析其发展进程及规律,使学生形成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以及评价框架;另一方面重点讲授重要作家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批评能力。同时,通过布置作品阅读、配乐朗诵等任务,与线上资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重点作品,打造坚实的知识基础。此外,通过学习通讨论区搭建在线互动交流平台,作为课堂讨论的延伸,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质疑和论辩,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同时也为他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平台,使其从中获得更多成就感与自信心。总之,“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2]外国文学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该课程通过全面系统地讲授外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历史,评析重大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和主要作家作品,对所涉及的重点、复杂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历史、辩证、比较的文学观,使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全面提高文学和文化素养,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增强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树立起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见,外国文学也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政素材的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理想平台。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依据制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然后对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细化为单次课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与具体内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各个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具体章节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学情分析

外国文学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文学院二年级学生,这是一个00后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呈现多样多变的特点。他们对新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有时对于是非标准的判断不大准确。他们更加追求平等与个人自由、注重自我表现,但有时候会忽略人际协作与集体互助。他们大多乐观积极,有自己的目标与梦想,但也更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甚至向往奢侈享乐,因而相对容易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有更多的学习方式和渠道,大多数从小就接触电子媒体,通过网络媒体获取资讯以及与他人沟通,同时也增长知识与技能。

三.思政育人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

第八章第三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课程教学目标为:1.了解小说创作背景与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把握小说主题——“美国梦”的破碎。本节课中,“美国梦”破碎的主题思想以及主人公盖茨比悲剧的性质与意义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结合时政热点、我们选取的相应的思政元素是“中国梦”的实现,并进一步确定思政育人的目标为:1.对比分析“美国梦”与“中国梦”,从反思“美国梦”危机中获得启示,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坚定追寻“中国梦”的脚步。2.引导学生形成全面、正确、多元的幸福观和成功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立志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案例实施

1.课前任务

教师在超星学习通上布置阅读任务——教材《外国文学史》的相关章节,《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提供向关电影视频片段并发布思考题“何为‘美国梦’?盖茨比何以了不起?”为线下课堂讨论做准备。

2.课中活动

(1)导入

教师就课前思考题提问,再进行总结,使学生理解小说标题的涵义,掌握盖茨比形象的双重意义。引用亚当斯《美国史诗》中对“美国梦”的阐释——“‘美国梦’就是梦想中的这样一片土地,在那上面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圆满,并且那些有能力或者成就的人总是充满机会”,[3](33)说明小说中盖茨比是“美国梦”的践行者,他曾经的事业成功、抱负远大以及追求真爱似乎体现出其追求“美国梦”的“了不起”,但他的结局是悲剧的,这正体现了“美国梦”的幻灭性。

(2)深层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盖茨比悲剧的原因与实质。播放巴兹·鲁赫曼导演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片段,展开课堂讨论:“盖茨比的美国梦为何破碎?”就学生的讨论,结合马克思的商品化理论以及意识形态批评,引导学生分析导致盖茨比悲剧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其悲剧深刻反映了“美国梦”的危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甚至不择手段,背离法律与伦理道德,在资本主义商品化逻辑对社会文化的全面渗透下,人性变得冷漠自私、残酷无情,同时阶级日益固化,阶层流动空间萎缩,“美国梦”的个人奋斗核心具有虚幻性,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谋。另外,使学生能认识到拜金主义的危害,规避唯财富论,形成全面、正确、多元的幸福观和成功观。

(3)延伸与对比分析

由“美国梦”引出“中国梦”,展开课堂讨论:“比较“美国梦”与“中国梦”的不同,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就学生的讨论展开分析,讲解“美国梦”的历史沿革——从早期的“美国梦”到美国建国之后的政治化再到两次经济危机之后的物质化,引用《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中的观点,强调“力争上游、残酷竞争和严苛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实现是建立在多数人遭受苦难的基础上的”,“作为一个理想,其作用是掩盖它自身的缺陷,真实意图是维护掌权者的利益”。[4](58-9)反思“美国梦”,追尋“中国梦”。由于产生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两者的内涵不同,实现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也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5]“中国梦”统一了个人梦、民族梦与国家梦。

教师总结,使学生能认识到个人奋斗与人际协作、互助友爱和共同富裕应该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分析“美国梦”的危机,引出“中国梦”的制度和政治保障,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课后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你有什么,就是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一章,并对泰森的观点发表看法,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相关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深入辩证的解析,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上强调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脉络,从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发掘思政元素,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凸显。另外,在具体教学中强调学生本位,“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课中、课后的讨论,使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将他们自身的判断和思考结合进来,使本课堂的思政育人目标落细落实,对学生产生更切实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号.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1).

[3]鲁威,高枫,柏松.论中国梦与美国梦之异同[J].理论观察(04),2013:33-34.

[4]泰森.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M].赵国新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http://cpc.people.com.cn/ n/2013/0324/c64094-20893328.html,2013- 03-24/2021-8-8.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美国梦外国文学中国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