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传承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建设探究

2021-01-03徐希龙王泽群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丝路共同体一带

徐希龙 王泽群

(1.苏州德雅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200;2.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7)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经过几年的推进、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成为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为一条重要的发展建设纽带,“一带一路”构想是怎么来的,其历史渊源是什么,我们从历史中应该汲取哪些东西,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如何去实现“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探究的内容。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内涵、精神及价值

“一带一路”的构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厚历史渊源,“一带一路”缘起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养蚕抽丝了,最早的证据是出现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而且抽丝织绸的技术独立保持了上千年。因为丝绸光滑、亮丽、质感好,穿着舒适、美观,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所以受到人们普遍喜欢。但是在过往的历史中,丝绸一直是作为名贵的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存在的,因其价值较高甚至具有货币的作用[1]59-74。另外,在丝绸、茶叶和瓷器等几种重要的商品中,丝绸以其价值昂贵、轻便易带和不易损坏等优点成为贸易量最大和最重要的商品,丝绸“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符号,而且是有生命力的贸易符号”[2]16。

丝绸之路起源的准确时间已无从考证,从广义的“路”的角度,很多专家认为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丝绸贸易了。谭元亨认为“在4000年前,中国的丝绸便传到了欧洲”[3]251,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在4000多年以前就存在了,但是“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公元前3世纪时,中国的丝绸可能已经传到大夏(即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4]183。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率队出使西域,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张骞凿空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国家行为,此后中国与中亚、西亚甚至非洲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贸易更加频繁,在唐代达到鼎盛。在陆上丝绸之路开通的时候,海上的丝绸之路在汉代也逐渐开通,随着造船技术发展和港口、码头建造水平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也不断发展,到唐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1405——1433年的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与西亚北非南欧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5]6。

(二)丝绸之路的概念

丝绸之路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为人类,特别是对东西方的交流、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丝绸之路的名称却是在十九世纪后期才出现的。历史上最早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他在《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这里的“丝绸之路”是指中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线路。“丝绸之路”提出后,西方的一批地理学家、考古学家或旅行家带着各种目的到中国的西北和中亚探险考察,对“丝绸之路”有了更多的发现。现代研究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大体呈现出陆上三条、海上两条的格局。陆上的三条丝绸之路分别是:一是亚洲(中国)-中亚-欧洲通道;二是北方通道,在古代亚欧的北方,由黑海经伏尔加河流域,直通南西伯利亚,成为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大通道;三是西南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出发,经南海、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波斯湾,最远到达非洲东南;第二条是太平洋航线[1]67-68。

随着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李希霍芬最早提出的“丝绸之路”,即从古代中国的长安或洛阳,通过甘肃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地区,越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伊朗等地,连接亚洲、欧洲的交通和商业贸易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到相邻各国的交通路线,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均称“丝绸之路”[4]181。

广义的“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泛化,把古代中国与域外、东方与西方开展贸易的路线,不论是个人之间、国家之间还是地区之间商品贸易及文化交流的通道,都成为“丝绸之路”[6]63。广义的“丝绸之路”,把古代欧亚大陆,特别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所有交通路线都纳入其中,根据地理特征又有不同的名称,如“沙漠丝路”“草原丝路”“海上丝路”等。刘进宝认为,广义的丝绸之路“不仅突破了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的范畴,而且超越了中国古代至元代乃至明代这段特指的历史区间,取消了丝绸之路的时间限定,用来指称从古至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6]44。

(三)丝绸之路的内涵

对于丝绸之路内涵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古代丝绸之路最初的功能就是贸易通道,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丝绸之路就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它成为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成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交流、交往的通道,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千百年的演进中,丝绸之路从货物运输通道演变为文化、艺术、习俗、技术与宗教交流互动的载体,承载着古代东西方的智慧和文明,蕴含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7]陈伟光认为:“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通道,也是东西方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互动的载体,一定程度上由国家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所决定。”[8]29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千年的历史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当然,它首先是一条路,路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但它又超越了普通的路,它不仅是贸易通道,在这条路上传递的不仅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路,它“涵盖了通过这条道路连接在一起的中西方及沿途国家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民族迁徙与融合等内容”[9]4。“丝绸之路”是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前,甚至可以说是十九世纪之前东西方全面的交流融合之路,在这条路上,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希腊文明融合碰撞、交流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看,‘丝绸之路’就是中西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是中外交往的大舞台,反映了数千年来东西交流的复杂历史。”[10]145

(四)丝绸之路的价值

古代丝绸之路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存在究竟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社会有什么贡献,其存在有什么价值,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广泛探讨、深度研究的问题。

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交通运输是丝绸之路存在的意义之一,但它更本质的意义是用‘路’将分散的国家和区域串联起来,各分散区域之间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开始,逐渐形成区域命运共同体,再将区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11]2李国强认为,它“最终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商品物流大流通、科学技术大传播、多元文化大交融”[12]35。深入探讨古代丝绸之路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是大家公认的:

1.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东西方互通有无,丰富了东西方的物品,扩大了人们的食物来源,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铁器等物品传到了西方,可以使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人民也能享受到轻薄柔软的丝绸制品,享受到精美的瓷器和醇香的茶叶,商人们也通过丝绸之路把埃及、西亚和西域等地的玻璃、珠宝以及葡萄、石榴、黄瓜、胡麻、胡萝卜、胡瓜、大蒜、香菜等物品,中亚及西方的香料、珍宝、刀剪、油膏及奇禽异兽等带到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在丝路开拓过程中所形成的那种信念坚定、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献身的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在数千年之前,生产力非常落后,丝绸之路沿线的自然环境极其严酷,一路都是戈壁、沙漠、高山;气候极其恶劣,冬天严寒,夏天酷热,常年风沙。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祖先凭借双腿和骆驼、马匹穿越几千乃至上万公里的未知路线,其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有多少人葬身丝路也是无法统计的。仅就张骞出使西域而言,他是带有官方背景的出使,公元前138年出发时带着100多人的团队,但是历经12年的艰难,到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只剩下他和甘父两人;第二次出使从公元前119年到115年,也经历了长达4年的时间,个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能体会,所以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是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

3.在数千年的东西方长期交流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丝路精神,就是一种无形的观念,“无形的观念是内嵌并固化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灵魂,蕴含着人类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精神。”[8]29在数千年艰难曲折的古丝绸之路上,驼铃悠悠;在茫茫无际的海上丝路上,船帆片片。这里虽然有来自自然的风险和威胁,但是各民族各区域平等交流、公平贸易、互通有无,在十九世纪之前的数千年古丝路上,没有强权、没有掠夺、没有殖民。通过丝路不仅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有形的物品运到中亚和西方,把印度和西方的香料、珍宝、刀剪等传到中国,而且把中国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和中国的优秀文化传到西方,把印度及西方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和文化传到中国。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等人类几大文明,使人类文明相互沟通,交流互鉴,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数千年形成的丝路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宝贵财富。

二、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正是基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那么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有哪些启示呢?

1.丝绸之路在开拓过程中历尽艰辛,是人类抱持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和努力开拓的结果,这种开拓精神到现在仍然是一笔宝贵财富。如张骞为了打通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之路,完成皇帝交予的使命,他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尽职尽责、备尝艰辛,这种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是最需要的[13]7。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人类拥有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现在和千年之前靠骆驼、马队和帆船运输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和复杂,人类在交往和交流中依然面对着严峻的自然挑战。另外,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差异,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和海盗的存在,各国在经济贸易以及人员交往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威胁和障碍。在国际贸易中,有的国家的货轮在公海上遭到他国军舰的无端拦截、搜查和扣押;有的货船遭到恐怖主义分子和海盗的袭击和抢劫;有的运输车队也遭到恐怖分子的劫掠;有的工程队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还有货轮在海上因遭遇台风、海啸而倾覆、沉没;有的车队在陆上由于道路崎岖险峻而跌落山崖。如发生于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美国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诬称中国的“银河号”货船有制造化学武器的化学品,跟踪、侦查,强行检查,这是典型的霸权主义的体现;2019年,在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下,英属直布罗陀当局无端扣押伊朗油轮,获释后又被美国司法部扣押,声称要没收船上的美元和石油,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威胁;2021年7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巴基斯坦开伯尔·普什图省达苏水电站项目员工班车遭到恐怖分子袭击,造成9名中国工程师身亡,达苏水电站项目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因此,恐怖主义是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威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有丝绸之路的开拓精神,抱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牢固树立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持之以恒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2.要大力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保持开放性、坚持包容性、注重创新性。丝绸之路是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由中国和亚洲、非洲、欧洲人民共同形成的,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平等交易与和平交往,互通有无成了古代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方式[14]16。“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15]506-507可以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区域合作,增加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借鉴,从而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7]。“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框架合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衷和要实现的合作目标。中国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只要秉持丝绸之路精神,就一定能够使“一带一路”战略不断向前推进,实现中国所描绘的美好愿景。

bind-libs-9.8.2-0.17.rc1.el6_4.6.i686 bind-9.8.2-0.17.rc1.el6_4.6.i686

3.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历史、文化、习俗及经济、政治情况,了解参与国的真实需求[13]5-11,使“一带一路”构想与各参与国的发展战略精准对接,从而激发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内生动力。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是自发的,是“各国、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这话比较实事求是,其实,这条路一开始也不是哪个人或者哪一批人有意识开辟的,它是人类早期迁移、交流活动的产物”[16]90,并且随着中国的政权更迭,各个朝代的政策变化或是社会发展状况而时断时续的[10]147。但是在其发展历史上,国家、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时,丝绸之路也比较繁忙,各国人员交流频繁,货物贸易增多;当政权凋敝、战乱频发时,各国贸易减少,交往几乎断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首先要发展好自己,使自己保持强大国力[13]7。另外就是要深入研究参与国的情况,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合作,避免因参与国政权更迭造成合作中断或不必要的损失。

4.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合作中要保持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中,我国一向推崇讲情义、先义后利、互惠互利。讲诚信、重公平,始终是古代中国与沿线各国贸易交往的行为规范。”[12]37数千年的丝绸之路历史,人们在交往中首先是互通有无,把自己独有的东西传给别人,在交往中传递优友谊、传递和平、传递文明、传递美好。就像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带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及无数特色产品、奇珍异宝,将美好的东西传递到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又带着其他国家的使团来到中国。宋朝时,朝廷设立专门接待外国使团和商人的机构,对于他们带来的东西高价收购,回赠大量物品并安排食宿,报销路费。这种对外交往中“义”字当头,友好相待的传统也是丝绸之路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但是在国际交往与合作中,没有利益,不讲效益是很难持久、难以为继的。历史上丝绸之路之所以时断时续,当然主要是战乱及政权更迭等原因造成的,但也与经济效益不佳,国力难以支撑有关系。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繁忙的时候都是政权稳定、国力强大的朝代,丝绸之路萧条、冷寂甚至断绝的时候都是战乱频仍、国力衰落的朝代。丝绸之路路途遥远、征途漫漫,古代交通工具落后,陆上只能靠驼队或马帮,运力有限,所以经济效益极为有限,如果没有国家财力支持很难靠个人力量支撑。就像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能坚持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皇帝更换,受倭寇骚扰实施海禁政策等,但笔者认为,明朝国力衰落,单靠国家力量不计成本的交往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这启示我们在国际交往与区域合作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把握好义利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论是多边项目还是双边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各方需求,要对预期收益有准确测算。有的项目我们要充分考虑其政治收益,在经济上可以做出适当让步,但既然是合作就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或多赢。只有这样“一带一路”建设才能持续推进,不断发展,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三、历史传承视域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带一路”的源头就是丝绸之路,基于历史传承的“一带一路”战略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8年时间了,在过去的8年中,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引领和推动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在经济合作领域得到加强,在人文交流、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发展。2015年我国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以下简称《愿景和行动》),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共建原则,谋划了“一带一路”的框架思路,指出了“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领域,确立了“一带一路”的合作机制,描绘了“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自从《愿景和行动》发布以来,“一带一路”的合作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带一路”构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加强区域各国长期合作,促进沿线各国交流、交往和文明互鉴,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策略。

(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引领“一带一路”更好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标题,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及时代价值。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由来已久,2013年,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之后的出访中就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7]11-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丝绸之路的理念和精神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丝绸之路的精神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而“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的传承,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下,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一带一路”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7]。

(二)加强丝绸之路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从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汲取有益营养

丝绸之路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丰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交流、交往,对于丰富沿线国家人民生活,对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对于人类共同进步、文明共同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宝贵的、值得永续传承的精神和文化,这对人类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是有益营养。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15]516。所以,“今日建设‘一带一路’,需要借鉴、传承、弘扬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亟须避免曲解亵渎、误读误导,亟须避免过度追求、倚重甚至单一追求、倚重对外商业贸易,走上重商主义的歧路。”[18]51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我们要不断回望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从丰厚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有益营养。

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文化,我国政府从上个世界末就启动了古丝绸之路的申遗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的东段: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7月25日,在中国福州举行的第4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成功申遗,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这样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当然,丝绸之路是一个庞大的路网系统,仅在我国就还有很多城市和线路,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丝绸之路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丝路精神,特别是基于丝绸之路历史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更应该从古丝绸之路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把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发扬光大。真正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一条和平之路、合作之路、友好之路、文明之路、发展之路。

(三)始终把握和引领“一带一路”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中国要领航定向,协调好与参与国的关系,始终以合作为出发点,以共同发展为价值共同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真正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为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沿线国家的人民带来真正的福祉。这样,“一带一路”建设才能得到沿线国家和人民的理解、认可、参与和支持。

(四)加强“一带一路”的制度与机制化建设

虽然“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制度性安排,但是,“一带一路”建设要健康、持久推进必须要有制度,有有效的运行机制。“未来中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处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缺乏主导国与推进制度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中国要设计如何在一对一合作的同时,展现多边合作体系下的领导责任和合作机制,同时要有规则制定意识。”[19]14-15历史证明,无论多么美好的初衷,做出多大牺牲,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只能是一盘散沙,也不会有长久的发展。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性文件,起指导性作用,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要制定大量的各领域的合作制度文件,“制度之所以重要,因其可以塑造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减少交易成本以增进社会福利。”[8]43

“‘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业文明与贸易文化,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化塑形的国际合作机制,既不同于专业领域的合作协议,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国际合作组织和国际论坛。”[8]41“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主要是靠中国政府的推动和内嵌于其中的丝绸之路精神和文化,精神和文化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持续推进过程中,必须要有制度遵循和机制化运转。李向阳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多元合作机制,机制化是“一带一路”深化合作的内在要求;是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接现行全球化治理体系的前提条件[20]55-59。

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一带一路”的历史之源——丝绸之路,并且要善于从丝绸之路中汲取智慧,汲取营养,把历史上形成的丝绸之路精神赓续、传承、弘扬下去,用创新思维把“一带一路”建设好,真正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丝路共同体一带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丝路•山海
爱的共同体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带一路”我的梦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丝路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