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辅导员工作视角的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刍论

2021-01-03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培育辅导员

王 迪

(齐鲁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其特殊的职业功能和角色定位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需求高度契合,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正处于人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普遍阅历不广,缺乏深度判断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比较普遍。时代呼唤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张扬,高校辅导员应当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价值实现,着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人文精神之于大学生:精神支撑与前进动力

“人文”一词在中国古代通常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泛指人类社会形成的礼乐教化、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等文明现象。现今通常把“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历史上,“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古罗马著名政治家马库斯·西塞罗的著作,起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原意为“人性”,西方学者将其解读为人在接受教育后形成的“人性”和“教养”。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一词与“神文”相对而言,成为倡导以人为中心理念的标志,关注的主要是人和人性,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怀人的生活、追求人的个性解放。综上所述,“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能够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价值观及其规范。

对于“人文精神”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仍存在分歧和争论。从整体上讲,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揭示了人的生存意义,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表现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在重视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人文精神肯定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的发展,突出人的主体性,超越于功利思维和实用理性之上,追求生活的意义,倡导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文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标准和内涵,是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力量。纵观东西方文化,人文精神始终与教育不可分割,渗透在教育的血脉之中,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质是塑造人的灵魂。

大学是人文精神的摇篮,秉承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统。而人文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滋养培育着大学生的成长理念和发展方向。人文精神要求大学生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创造,因而,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想构成了大学人文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核[2]74。“人无精神则不立”,人文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应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青春力量;二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高尚的人生追求,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三是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崇德向善,知行合一,弘扬真善美,引领社会风尚;四是能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前进动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符合民族精神培育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于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之契合

(一)核心理念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现实存在的人,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其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就是“以生为本”。它要求辅导员坚持学生至上的工作原则,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彰显人文关怀,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永恒的工作目标和价值追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辅导员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摆正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作为工作的前提,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考虑学生的当下存在,用心呵护学生的生命尊严。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同样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它强调尊重学生的价值,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期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激励其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与价值。由此可见,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在核心理念上存在高度契合。

(二)方法途径契合

辅导员往往集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者、学业发展引导者、身心健康发展培育者、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校园文化创造者、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引导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工作有其特殊性。辅导员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者,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教师和管理干部,工作内容以服务、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主,通常寓教育于指导之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突出思想引领,坚持“价值参与”原则,通过价值观渗透和正面引导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质是塑造学生灵魂,区别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技能培训,对培育方式具有特殊要求,重在引导、身教、体悟和感化,且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能够完成。需要通过长期的思想引领、心灵涤荡、行为塑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化。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思考和领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自觉主动地“把人文精神内容升华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4]12。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在性质上都具有很强的精神性,二者在方法途径上可以说不谋而合,皆注重引导、身教、体悟和感化,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反对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命令式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灌输。

(三)价值目标契合

从本质上看,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都具有某种目的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目标与最终目标是培养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辅导员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扎实践行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具有决定人生的作用。辅导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工作,为学生释疑解惑,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其成长发展需求,引导其把准人生方向,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旨在构建学生的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想,使其实现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教育引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着力点在于完善学生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引导学生确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都致力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从这一点来看,二者在价值目标上高度契合。

三、辅导员推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之独特优势

(一)角色定位优势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大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增强,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角色,角色内涵不断丰富,工作领域不断拓宽,逐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单一的“政治领路人”转型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向着教育者、服务者、管理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辅导员有别于任课教师和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角色期望是多元的,同时来自学生发展需求多样性的挑战,为辅导员多重角色演绎提供了现实依据。在大思政背景下,辅导员承担着全方位育人的责任,结合良好的专业素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意识,能够发挥多重角色演绎的优势,找准角色定位的关键点,深入开展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引路人,辅导员能够通过日常事务管理、主题班会、学风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辅导员特有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育。作为服务学生的贴心人,辅导员的大多数工作都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对学生的生活、个性特征等较为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人文精神培育融入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占领学生思想阵地。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当中,辅导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强化为人处世的楷模角色,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引导学生校正自身言行,进而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道德品格的升华。

(二)职业能力优势

作为学生工作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有别于其他教学人员,角色定位的多元性使其具有特定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身处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环境,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辅导员肩负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工作职责,核心工作目标为铸魂育人,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教育学生,使其明辨是非,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心灵,端正学生思想,使学生追求崇高、摒弃狭隘。二是较强的实践教育能力。相较于任课教师,辅导员身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前线,承担着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往往具备突出的组织管理和实践教育能力,拥有相对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宽口径知识储备。在此优势基础上,辅导员可以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5]68,把人文精神培育贯彻到日常的人文关怀、网络思政、谈心谈话、学生组织建设管理、奖助贷补、文体活动、素质拓展等较为广泛的实践形式中,注重启发性引导,用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

(三)育人环境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新时代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根本保障。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应深刻认识立德树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并不断向纵深推进,将各类可能要素融入其中。坚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诠释“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导向和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辅导员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是高校执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骨干力量[7]19,推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工作是其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必要举措。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辅导员要强化立德树人意识,从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把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逻辑,恪守德育为先,以规律为遵循,突出价值引领,创新工作方法,使人文精神培育接地气、入人心。当前,高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环境和育人新生态,有助于辅导员凝聚共识,把稳思想之舵,明确工作导向,充分激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工作动力,为辅导员推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四、辅导员推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之实践路径

(一)融入人文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8]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将人文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一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实现由“教”到“导”的转变,发挥人格与情感的聚合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针对性。人化学生的前提是人化其身,辅导员要情系学生成长,善于以“温柔情怀”洞察学生的实际需求,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开展教育;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发号施令者”的形象,反对“填鸭”式的灌输,倡导平等的对话交流,给予学生话语权,与学生建立良好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切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二是要贴近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辅导员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充分了解学生的喜恶偏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授“高大上”的理论。厚植自身的学识底蕴,既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也要注重剖析解读学生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话题,守正创新,使教育内容充满生活化、时代化气息,提高学生对党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辅导员要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学生心灵,引导其树立远大理想,升华人生境界,担当时代责任,志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二)用好网络新媒体,构建人文精神培育的网络阵地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普遍对网络新媒体有依赖性,被看作是互联网的“土著居民”。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的庸俗文化和腐朽思想,加之一些有组织的恶意攻击和别有用心的意识形态渗透,极易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产生精神危机。网络正成为大学生的“第三课堂”,辅导员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积极构建人文精神培育的网络阵地[9]50。一方面,辅导员要正视网络的作用,辩证地看待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认清方向,亲近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通过正确引导,为学生提供和谐的精神发展空间,使他们做到自律而“不逾矩”,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带头引导网络舆论,弘扬清风正气。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关注微信公众号、抖音、QQ空间、微博等新媒体阵地,拓宽教育渠道,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要坚持“内容为王、价值引领”的原则,紧跟学生需求变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好网络的传播形式,充分借助声音、图片、视频等素材,创新丰富表达样态,打造生动活泼、内容多元的网络作品,以能够“黏住”学生的方式,从思想上“迎合”学生,展示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透过“眼球”直达“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三)抓实社会实践,把人文精神培育融入社会大课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精彩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文精神产生的源泉。人生的意义是要付诸实践的,理想要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成为现实,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验个人存在,觉悟人生真谛,提升人生境界。正如陶行知提出的“社会即学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抓实社会实践,把人文精神培育融入社会大课堂,拓展和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一方面,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增强实践自觉,走下网络,到人民群众中去,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会民情,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锤炼作风,体会人文精神的意义。要注重强化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提升创新性,丰富内容,拓宽渠道,打造精品化实践活动,形成常态化实践机制,避免应景式、运动式的社会实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满足个性化实践需求,加大表彰力度,树立先进典型,持续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与实践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实践是一种体验,要将三个“课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远大理想,勇于奋斗,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创造人生价值。

(四)塑造优秀校园文化,以良好人文环境熏陶渐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其魅力与精髓的同时,汲取智慧养分,增强实践体悟,提升内在涵养。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醒目的标识之一。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以学生日常生活的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成长提供土壤,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其核心是精神文化,对于引领学生思想行为、陶冶学生性情、促进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辅导员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促进者,一方面,要指导和协助学生开展积极健康、丰富生动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要坚持主体性原则,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成长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教育引导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自身价值,提高人文素质,获得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激发精气神。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第二课堂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当代价值,使之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学生提供精神营养,熏陶渐染,滋养心灵。要利用传统节日等特殊时间节点,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及征文、书法、绘画等形式的竞赛展示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度、体悟度,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五)加强人文关怀,当好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思想内核,辅导员应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价值,保障学生基本人权,以平等的眼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缓解学生的精神危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成为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首先,要尊重理解差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升人文关怀的针对性。辅导员要投入“情感劳动”,尊重学生天性和独立人格,照顾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鼓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个性优势,激发自我实现的动力。其次,要注重网上与网下相结合,保证人文关怀连续性。辅导员要利用QQ、微信、微博等线上交流工具,拓宽关怀渠道,关注、参与、引领学生生活,时常开展沟通交流,拉近彼此距离,取得学生信任。关注学生网络动态,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时要经常到学生中去,舍得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感知学生冷暖,倾听学生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知,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养成充满人文情怀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培育辅导员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