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策略探析
——以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为例

2021-01-03徐玉红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评价学校发展

徐玉红

(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山东 青岛 266400)

“教师评价在学校治理中具有价值引领、行为导向和价值预设的作用,学校通过对教师的评价,引导教师构建充满时代性、价值性、专业性、伦理性的教育生活。”[1]14可见,教师评价在学校治理中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内涵

教师发展性评价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师评价方式。教师发展性评价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针对传统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逐渐形成了共识: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不仅是一种管理方式和途径,更应该是校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过程[2]124。大卫·韦勒和西尔维·韦勒认为,“绩效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前者是在方案实施后对结果或质量进行评价;而后者是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旨在发现问题,对方案进行修正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3]178教师发展性评价“就是让广大教师认同评价、支持评价,并积极参与评价。”[2]125总之,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核心内涵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过程化、评价反馈的人文化;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充分挖掘教师发展潜力,唤醒教师生命自觉,激发教师创造活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21世纪初,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理论被介绍到我国,引起了不少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在一些中小学教师评价中付诸实践。“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在没有奖惩的诱惑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4]84教师发展性评价对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青岛西海岸新区弘文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具体实践

教师发展性评价在实施中也存在着诸多困境,如评价的角度太多、评价的标准模糊、操作性不强、评价不能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预期等,为突破这些困境,我校总结多年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得失,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价值引领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1.用文化引领教师走向专业自觉

文化形成教育场,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处于该场域中的每一个人。陈玉琨教授说:“改变一个学校要改变这个学校的校园精神,改变一个教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5]151。我们学校注重文化培育,倡导价值引领,实现教师主动发展。

建校之初,我们就确立了“和合精进,追求卓越”的理念文化,坚持“我不付出、谁来收获”“追求卓越、不留遗憾”的价值取向,让每位教师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坚持用制度规范行为,倡导品行信用和职业契约精神,形成了讲规则、懂协作、正向竞争的教育环境,建立公正公平的教育生态;坚持用人文柔性弥补制度的刚性,做到制度外有人本、工作外有温情。通过开展以“感悟弘文”“塑阳光心态,做幸福教师”等为主题的征文评选、演讲比赛、主题论坛等活动,使教职工认识教师的价值,体会教师职业的特殊意义所带来的特殊幸福,引导教师立志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把教育事业当作神圣的己任,把优秀教师当成理想目标去追求,做一名幸福、优秀的老师。

2.用愿景激励内在动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围绕“在成就教育事业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思路,通过“请让我来认识你”“请让我来帮助你”“我从这里出发”三段式个性活动,为教师搭建生涯发展的阶梯。结合学校愿景,加强教师职业发展个人规划,让每位教师深挖心中的愿望,让每位教师找到自己的潜能和支点。如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上需要成长;中年教师在教育情怀、教育激情上需要成长;老教师在教育历程的总结、教育梦想的传承上需要成长。再进一步理清个人发展目标,制定出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及校本研修计划,明确自己在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教学艺术、学科素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出自己提高发展的保障措施,强化教育责任,提高专业化水平。这样,教师个人目标、学科团队目标和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同频、同向,活力共生。

3.用学识涵养格局境界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可以涵养性情。一方面,注重读书悟道。学校完善了读书活动评价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每日一文、每周一刊、每月一书“三个一”读书活动,鼓励教师自主研读文学名著及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报刊文章或专著,不断提高教师的阅读品味与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引领,通过理论提升境界。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理论的指导,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通过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不可替代性。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收听收看专家学者的电子音像等途径,让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名家的教育风范导之于行。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回校后采用撰写学习体会、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二)全员参与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1.教师参与制定评价标准

以往的教师评价标准都是由学校领导制定的,教师参与度低。现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以教师为主体,让教师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教师是学校的主人,让教师参与进来,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民主参与意识,也是发展性评价的应有之义,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为保证教师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学校成立评价标准制定组,人员由集合了各岗位优秀教师代表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学术委员会成员广泛调研、征集意见、研讨、拟写标准,然后由学校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审议通过。教师主导制定评价标准,各岗位教师代表可以跳出自我看全局,站在全局求同存异。评价标准制定组征集、反馈的过程,就成了修订组成员向全体教职工宣传、研读评价标准的过程。知晓度的提高带来满意度的提升。

实践证明,教师参与面越广,评价接受度越高;参与程度越深,实施评价态度越认真,评价效果越好。这有利于学校内部形成群策群力、民主参与的氛围。这样制定的评价标准,更接地气,更为合理与科学,从而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和接受。

2.评价标准多元化

由于目前教师评价的结果与教师个人利益高度相关,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评优树先、职称晋升、绩效工资等,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定性评价、专业精神与过程激励,导致评价的激励效应难以发挥,甚至产生少数教师抵触评价或是斤斤计较、恶意竞争等问题。对此,我们通过“三个注重”,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

(1)注重多样化评价。除常态化的过程与结果评价外,我们还组织各类比武比赛推动评价,进行评选表彰,实现榜样的评、树、学结合。通过开展教学比赛,以赛促评,让教师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内驱力。如“说课标说教材”比赛、“我的模式我的课”比赛、“我的文化我的班”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优秀,激发全面发展之动力;还从精神激励上引领教师,如每年教师节学校开展“弘文好老师、好团队”“感动弘文人物”“因为有我,弘文更好”评选与表彰活动,每月评选“最美教师”,以及日常督查反馈中的典型激励的定性评价,让更多的老师有成为榜样与典型的机会,在树榜样中成就榜样。

(2)注重分层次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旨在鼓励全体教师参与、成长,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阶段性,不同阶段教师成长水平不同。因此,不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内容与目标也就不同,需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常规的教职工工作量化考核工作中,因为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老教师不能承担大工作量岗位工作、音体美教师一般不担任班主任等原因,致使这些教师很难获得考评优秀,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积极性。激发全体成员潜能,让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都得到提高是发展性评价所追求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分类别、按年龄分段的考核评价办法,如按不同岗位分不同学科教师、一线教师和后勤服务老师,按不同年龄段分男55岁、女50岁的老教师团队和入职5年的新教师团队等,每一位教师都有了争先创优的机会,也就有了较高的工作积极性。

(3)注重团队化评价。针对个人考核评价可能会引发恶性竞争、影响团队凝聚力等问题,实行教研组、年级组等团队化评价,将团队中的每个人捆绑评价,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团队责任感、荣誉感,实现团队精诚合作、信息共享、协同创优,推动形成了团队成员无私分享、互相帮助、人人发展的局面。

多样化、层次化、团队化的多元评价标准,让每位教师都有优秀的机会和发展的动力,做最好的自己,建最棒的团队。

(三)主体多元促进评价客观公正

目前,考核评价普遍以学校干部为主实施评价,这种单一主体主导的评价导致过程不透明、民主化程度不高,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无法获得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机会,有时会让教师对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产生怀疑,一定程度上使得评价的正面导向与激励作用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我校从以学校单一主体评价为主转向以考评组评价为主,采取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评价的透明度,使教师评价更加科学民主,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1.考评组评价

学校学术委员会由专家、干部和教师代表组成,负责实施教师评价工作。学术委员会既是评价工作的主力军,又是全程评价工作的监督者,更是评价工作及结果的宣传者、解释者。评价的民主化彰显了评价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使得教师能够理性对待评价,平和地接受评价结果。

2.自我评价

每学期,对照标准,教师对自己的职责、贡献和结果进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完成学期工作自评报告。这是教师对照标准自我检视的过程,更是教师个人纵向比较看发展的过程。照镜子可以实现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看发展可以树信心、增动力,有利于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这样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对于教师自主制定职业目标和实施路径、落实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3.同事评价

每学期,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人人述职,同事评价。述职,让教师在横向对比中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他人,既看到自己的优势,更看到自己的不足;既看到他人的长处,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更从他人的进步中受到启发,找准发展的路径。除此以外,我们还举办“分享你的成功”“我的眼里你最美”教师沙龙活动,在分享中共同学习、成长进步。

4.学生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对教师工作有着最直接的感受,他们对教师表现最有发言权。学生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修正自己“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的努力方向与路径。

5.家长评价

家长对教师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有助于教师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密切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教育合力。

6.校长寄语评价

校长评价是提高教师士气的重要举措,对教师赞赏和认可是一种比金钱、荣誉更具有激励作用的奖励方式。学校要建立信任文化,校长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与教师单独交流,或是即时的信息反馈鼓励,或是书面寄语,或与教师谈论交流教育理念,帮助教师规划职业未来。校长要懂得并欣赏教师,让教师感到辛勤的工作受到尊重、成绩得到认可。这有助于教师树立自信,产生成就感、自豪感和满足感。

(四)搭建平台,助推教师群优发展

1.搭建教师互助实践平台,构建学习共同体

借鉴“学习共同体”观点,我们通过“三条线”,为教师互助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条线是“教研线”(教学学术发展)。课堂是最精彩的舞台。各学科认真搞好“四课三跟”活动。“四课”即单元观摩课、干部和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教研组主题教学研究课。在学期初,各学科业务干部和部分骨干教师出一节示范课,给老师们作示范。青年教师汇报课安排在学期末进行,汇报课如果达不到学期初制定的个人发展目标,要进行第二次过关汇报。单元观摩课由同级部老师各负责一个单元主持研究,做好备课、上课、评课、磨课、再评课,反思每一个环节。同组的教师全员参与,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教研组主题教学研究课贯穿于学期的始终,每月举行一次。业务干部做到 “三跟”,即跟堂听课、跟组评课、跟踪指导,发挥学校的指导、调控作用,真正使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以此提高教师的备、讲、说、评等教学基本功,促进业务干部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第二条线是“科研线”。新时代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要成为教育研究者,力图成为专家型教师。本校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实施科研强校战略,采取专题研讨、主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加强课题研究,狠抓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促进课题成果转化,切实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与教师的专业提升结合。

第三条线为“志趣线”。我们创设文学论坛、书法沙龙、琴瑟共鸣等教师社团,旨在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让志趣相投的教师自由组合,使他们在追求个性生活方式的道路上携手同行,不断进步。小组成员之间不定期的举行校内外活动,可以互相分享资源、职业成长感悟、成功的故事,相互心灵的敞亮、彼此志趣的交融时常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在潜移默化中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2.多样性教学竞技为教师提供成果展示舞台

学校运用同科竞赛、同课异构、魅力课堂等形式,为教师搭建各种形式的展示舞台,同台竞技、同台打磨,聚焦课堂、聚焦质量,有主题、有目标地开展有效听、评、说、改课活动。定期举行班主任(组长)论坛、教学沙龙、头脑风暴等活动。

三、反思与调适,推动研究型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6]61教师的成长=实践+经验+反思。学校一直倡导“以研促教,以思促学,以改促进”的教师成长路径,引导教师坚持实践中“问题导向”原则,在总结中传承经验,在反思中梳理教训,并在问题再探究中学会自我调适,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首先,即时性反思促进教师过程成长。学校建立教育教学行为即时性反思机制,通过内省式反思、交流式反思、学习式反思、研究式反思的方法运用,引导教师以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成长自传、观摩交流、理论对照等形式加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自我反思,去弥补自己的教育知识,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其次,阶段性反思明晰教师发展方向。学校实施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法,每学期,教师依据自己的“三年发展规划”,精选最能体现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材料,或者最具有纪念意义和特殊价值的材料,写上“精选理由”和“发展反思”。通过建立自己的过程性教学档案袋(表明教师的进步过程)、结果性教学档案袋(证明教师实现目标的程度)、展示教学档案袋(展示教师的最佳业绩),充分反思自己进步的过程、特点、经验与教训,明晰专业规划坐标,增强教师专业获得感和危机感,促进教师有方向、有目标的持续专业发展。

猜你喜欢

评价学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校推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