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农村职教助力人才振兴的实践经验与发展路径
——基于“平度样板”的考察

2021-01-02张水玲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职教县域办学

张水玲

(青岛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这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对农村职教提出的办学定位和主要任务。乡村振兴和“职教20条”成为新时代县域农村职教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作为直接扎根农村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农村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县域农村职教如何契合新时代“三农”新情况、新需求,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县域农村职教助力人才振兴的功能定位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县域农村职教伴随我国农业农村重大发展战略,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农业农村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成为我国农业农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引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乡村振兴成为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实践中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乡村人才振兴等需求,是县域农村职教职能定位的逻辑必然。

(一)服务人才振兴是县域农村职教办学的根本任务

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各行各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涉农人才。面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由其基本属性和基本功能所决定的服务人才振兴是县域农村职教的根本使命。

根植地方经济,具有特定区域特征,是县域农村职教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以广大农村作为主要生源地和就业地的县域农村职教在涉农人才的培养培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70多年来,我国县域农村职教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做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县域农村职教的基本功能,响应农业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学习要求,县域农村职教面向区域农村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系统的长短期培训,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各级各类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县域农村职教服务人才振兴的首要任务

目前,农村各类人才占农村人口总量的比例较小,其中作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数量不足,他们大多是通过经验传授和自学成才,未接受系统的农业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人才问题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阻点和难点。破解农村人才困境,服务人才振兴,县域农村职教应该重点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及各类农村人才的培育工作。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县域农村职教的首要任务,数据显示,当前职业院校农村户籍高职学生占53%,中职学生占82%,近70%的中高职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1],县域农村职教成为培养农业后继者的主要阵地,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出台,标志着县域农村职教成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机构,县域农村职教正借助“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两条路径,依托自身育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效性,为我国培育了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同时,县域农村职教在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型人才,加强培养从事乡村治理和农村创新创业的组织型和创新型人才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县域农村职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平度模式与经验

县域农村职教的实施主体是县级职教中心,县级职教中心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阵地,在多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探索中,不少学校都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育模式。平度职教中心着力打造的“双元融合、双链对接、双环提升”人才培育模式,为县域农村职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平度方案”。

(一)平度职教中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平度职教中心创建于1979年聚力涉农专业发展,现已成为山东省涉农专业开设最全、农字号学生最多的中等职业学校。1988年,该校引入“双元制”办学机制,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形成了“校企一体、产教一体、工学一体”的办学特色,申报的《助推县域三农转型升级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对该校坚持双元制办学之路的充分肯定。作为县域农村职教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典型案例,需要深入挖掘,树立样板。

平度职教中心创建了“双元融合、双链对接、双环提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设立校内示范企业基地,将产业、企业要素融入育人全过程,对接校内企业产业链,构建出相对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

其中,“双元融合”是指生产即教学,学生即学徒,学校和企业双元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平度职教中心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链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出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2]一是构建由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农业系列标准体系和实际经营案例引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二是依托校内实验示范基地和校外农业产业化企业,搭建由基本技术训练、岗位轮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真实职业情境对学生开展技能操作训练。

“双链对接”,指的是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将产业、企业要素融入教学全程。学校成立由校企负责人共同参与的企业发展与教学研究办公室负责产教融合。[3]一方面,通过优势骨干专业带动建设新示范企业;另一方面,对接产业链构建“种植—畜牧—保鲜—加工—营销”专业链群,并依托养殖原种场、养殖场、饲料厂、加工厂(肉、奶)实验示范养殖业企业链,建设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的养殖专业链,依托种子(种苗)中心、种植场、肥料厂、农产品加工厂实验示范种植业企业链,建设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的种植专业链。

“双环提升”,即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两手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学历教育上,按照生产经营流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社会培训上,完善由建设标准、生产标准、评价标准等组成的标准规范体系,发挥校内高标准实验示范企业作用,面向社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范例孵化新型农业经营实体。[3]

(二)平度职教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平度职教中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着眼点。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县域农村职教将办学定位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这是县域农村职教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职教的基本要求。然而,近些年,农村职教发展与产业发展对接松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孱弱,涉农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农业转型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已成为县域农村职教人才培养面临的严峻挑战。平度职教中心以深耕农村30年的定力,牢守“根植农村、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本着“突出优势,错位发展”的思路,将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电气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食品生物工艺等“农”字号专业作为学校的稳定专业和拳头专业,同时,坚持以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适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改革,至今已培养了5.5万名助推“三农”升级发展的生力军,培育了187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主持人,参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390人,培训种植、养殖户9400人次。归结平度职教中心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办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自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科教兴市”这一重要办学指针,紧密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增强教育的服务功能”这个契合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涉农人才。二是专业促进产业,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该校长期坚持将专业作为产业来运作,结合相关专业,办起实验厂和工厂,通过壮大涉农专业、发挥学校的基地效应,有效拉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就业连着市场,带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学校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同时坚持长短结合,坚持面向社区,积极做好涉农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4]

尊重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规律是平度职教中心办学的基本要求和前提。“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标准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重视养成学生的职业精神,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农村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现象存在,实践育人的模式尚未根本形成。为改变这一局面,平度职教中心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能力养成规律[5],一是实行“农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知识、技能学习与生产运用对接,强化知识、技能在生产中的巩固提高;二是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代之以跨学科的综合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时比例至总课时的68%;三是实施“三点一线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课堂、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生产组织3个场所共同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每个环节按3∶7的理论与实训比例搭建单元体系;四是强化教师技能培训,选送专业教师到德国或国内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或进修学习,建立教师校内实训基地挂职轮岗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化领域;五是以实践操作能力为核心,实施教考分离,成立双元制职教考试委员会,通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毕业证和相应工种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

三、县域农村职教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农村职教和乡村人才培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职教20条”为我国县域农村职教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结合平度职教的办学经验,我国县域农村职教需要突破自身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困境,主动适应职业教育的新特点、新发展和新要求。

(一)办学理念:强化职业性与适农性的办学定位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求“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是“职教20条”开篇对职业教育属性的精准定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性是其基本特征。我国县域农村职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办学特色不鲜明,参照普通教育,甚至存在办成“升学班”或“高考补习班”的现象,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属性。因此,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强化职业属性是县域农村职教办学的基本遵循。县域农村职教助力“三农”发展,服务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强化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涉农人才的教育导向,突出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以形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型涉农人才为培育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需求为办学方向,办好农村职业教育。

面向农村办教育是县域农村职教的基本宗旨,适农性是县域农村职教的办学特色。因县域农村职教长期弱势,不少学校将发展非农专业、培养非农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离农”现象突出,背离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特点。为此,县域农村职教必须坚持“姓农为农”的根本宗旨,扎根农村大地办好农村职业教育。依据县域农村职教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根本任务,县域农村职教需要担负起培育涉农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责任,培育高素质的农业后继者,提高现有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与能力。

(二)社会功能:产教融合实现服务区域“三农”需求

伴随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乡村的全面振兴对涉农人才的强劲需求,县域农村职教与“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相适应,融入农业转型升级各环节,嵌入乡村振兴各方面,贯穿人才培育全过程,将成为县域农村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加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方针。按照“职教20条”的要求,县域农村职教产教融合服务区域“三农”需求,要做到三个关键性的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也面临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因此,从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对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县域农村职教发展需要转变专业设置滞后于农村产业需求的现状,根据农村产业发展和涉农岗位需求,按照“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思路,主动对接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淘汰落后老旧专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专业,培育新兴、新生农业专业,从而推动人才培育供给侧和行业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适应;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县域农村职教要根据国家农业职业分类,依据相关农业职业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农业相关工作岗位的任务过程,以操作技能的形成为目的,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将专业基础知识分解到专业实践中,实现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渗透专业实践操作,在专业实践操作中体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人才培育:优化人才培育制度服务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是一个农业农村综合建设和全面发展过程,需要多行业、多领域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队伍,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不足,高新农业人才和产业化经营人才短缺,创新创业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综合性人才缺乏。

适应乡村振兴对各类人才的需要,首先,县域农村职教服务人才振兴,需要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一要优化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要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优化农村人才结构配置,围绕现代农业体系的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围绕乡村振兴人才结构短板布局人才链,健全多行业、多领域的涉农人才培育体系。其次,优化人才培育模式,针对县域农村职教涉农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一是确立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目标,以统领涉农人才培养和培训目标的同步升级;二是实施“双元”育人模式,针对农业相关行业、领域各岗位的需求,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实现在管理机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校企“双师”、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双元建制。第三,创新人才培育措施,突出在校生实践能力发展,加强实习实训,大力推行理实结合、产学结合的涉农人才职业教育新形式,积极探索课堂与实训一体化、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等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学分制、学分银行等弹性学习制度;对于在职农民培训,以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为要点,重点推行农民田间学校、典型示范等培训模式,针对农民实际状况,采取农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方式,推动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的结合。

(四)办学格局:多元办学促人才培育质量提升

我国县域农村职教主要是政府办学,办学主体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职教办学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影响了涉农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质量。“职教20条”提出:“在未来5-10年左右,要使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主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因此,首先,加强县域农村职教办学资源的统筹整合,鼓励、吸纳相关行业、涉农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进入农业教育领域,推动县域农村职教与社会力量合力举办涉农职业教育和培训,改善县域农村职教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在推进多元化办学过程中,牢牢夯实县级农村职教中心培育技术技能型涉农人才的主体地位,统筹利用好县市、乡镇、村之间的农民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形成体现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特色的职教办学格局。再次,建设县域农村职教人才培育贯通体系,加强县域农村职教与高职的衔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涉农人才的需求。

作为与乡村人才振兴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教育类型,县域农村职教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新引擎”。发展县域农村职教,是解决当前我国乡村振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关键路径。县域农村职教提升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能力,突破自身发展困境的根本出路,只有明确教育类型,定位适农特性,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升级,唯有如此,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猜你喜欢

职教县域办学
二年制职教本科线性代数课程的几何化教学设计——以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为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依法推进河南职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