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思考

2021-01-02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华英语教学传统

姜 妮

(山东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宝贵财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七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学段,渗透到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全过程,对于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文化根脉和内在基因,是中华文明绵延不辍的密码,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标识。大学英语是高校公共必修课,具有覆盖范围广、年级跨度大、学习时间长等特点,在大学生的学习时间中占很大比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文明的精髓、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凝聚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滋养和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就是学习其核心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立德和树人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立德,即重视品德修养和文化传承。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中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之说,“德”均居于首位。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国家兴衰,惟在得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培养胜任国际竞争的应用型人才,这与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度统一的。

(二)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门各类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外语人才大量涌现的同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也随之而来,部分有识之士对外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感到忧虑。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些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耳熟能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一知半解,在对外推介时往往陷入“口不能言、笔不能译”的窘境。近年来,诸如“门修斯”之类的误译在学术界、翻译界时有发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有利于学生辩证理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三)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应有之义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战略资源。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检验教育成效的尺度。现代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2020年,教育部发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各种思潮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提升文化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道德情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脉、提升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四)推动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保障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欧盟、英联邦国家和许多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偏重于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学习,忽视自身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入,导致英语课堂上中西方文化明显失衡,这显然与高校培养综合全面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目标是不相符的。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加强具有国际视野、本土优势的精英人才教育,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障。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浸润的外语人才将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中资机构外派员工、外国外交部门雇员、跨国公司员工,拓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向心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门各类课程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增强师生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和根本要求。一些高校在推进这一工作时,在思想认识、案例设计、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思想认识层面

长期以来,高校外语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知识体系轻人文素养等问题,偏离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有疏漏,教学方法不灵活。个别教师甚至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对立起来,认为二者非此即彼或有此无彼,导致二者关系形同“油”和“水”。国内一项关于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调研显示,受访者中87.5%的教师和83.7%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教科书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内容,教师在英语课上也很少补充。[1]此外,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灌输,忽视文化内涵和精神阐释,导致学生学习囫囵吞枣,影响了教学效果。这固然与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也与英语教师核心素养不够全面、忽视提升自身传统文化功底密切有关。

(二)案例设计层面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和载体。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教学成果,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具有示范、启示作用。高校均十分重视教材和案例的选用。现行的《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和《全新版大学英语》等统编教材,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内容缺失的现象。教材编写侧重于英语的工具性,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教材内容多为英美国家社会、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价值观等方面的介绍,主要着眼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提升英语表达的专业性,很少涉及传统文化介绍和中外文化比较,学生也无法学习到中国文化的英译表达方式。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为例,教材共16篇课文,介绍西方物质文化的课文2篇,介绍西方生态文化的2篇,涉及西方社会文化的12篇,涉及西方宗教文化的2篇,涉及西方语言文化的2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西方文化相对均衡的英语教材较为缺乏,导致英语教师“教”不得其法,学生“学”不得其道,“教”和“学”脱节甚至相悖。

(三)课堂教学层面

2000年10月,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首次提出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许多地方和高校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科学规划、系统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少数开展此项工作的高校也存在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无序化、学生学习被动化等情况,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前英语教师传统文化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功底不够扎实,在对比分析中外文化时,心存犹豫畏难情绪,或担心讲不好而不敢讲不愿讲,或照本宣科而讲不深讲不透,或心有余力不足茫然不知所措。

(四)校园文化活动层面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对第一课堂具有辅助、支撑和拓展的作用,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活的集中体现。常见的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有演讲比赛、写作大赛、阅读比赛、朗诵比赛、文艺展示、学术讲座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为青年学子展现外语风采、了解异域文化、交流人文思想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深受师生欢迎。但是,囿于多年形成的传统和认识的局限性,许多活动设计过于重视外来文化的“输入”,忽视传统文化的“输出”,导致传统文化在活动中“缺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对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各方应共同努力、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多措并举、久久为功。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师资培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采取有效措施,打好政策“组合拳”,在推进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方面出实招、谋实效。要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在岗培训、访学研修、课程进修、经验交流、教学观摩,全面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在学术年会议程设置、主题论文征集、科研成果评选、教学案例征集、精品课程开发等方面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教务部门在精品课程建设,以及视频公开课、示范课、讲课比赛和优秀教师评选中,应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可以设立“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教研教改项目并给予资助,开展教学名师评选,在全校形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评价环节,可以参考CET4和CET6考试中传统文化汉译英题目,在考试中设置相关题型,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传统文化的汉译英能力。英语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课程小组在经验传承、技能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面的作用,开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项目专题研讨和小组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为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充足的养分。现行高校英语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介绍和中外文化的比较散见于部分章节,不够系统且稍显杂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材编写委员会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编写充分渗透传统文化的教材。要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以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指导方针,适当增加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重。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小班制、模块化教学的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应根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升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和高校可以组织力量挖掘、整理本地区民俗传统、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编写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传统文化ESP课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与翻译”“文明与礼仪”“民俗文化”等公共选修课,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素养。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两者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方面是高度统一的。从目标的同一性和任务的统一性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是“盐”和“水”的关系,二者不是机械叠加,而是有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两者发生作用是化学反应,而非物理变化。英语教师应孜孜不倦地学习、身体力行地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努力钻研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平等意识,提高文化育人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必须找准契合点有感而发,而不能生硬地楔入教学中生搬硬套。例如,在《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一册《Family affairs》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中美文化背景下的家庭关系比较,引申出父子、兄弟的伦理关系以及“孝”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法。诗歌《A Marriage》通过对诗人五十年婚姻的回顾,描写其对亡妻的思念,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将其与唐代元稹《离思》、宋代苏轼《悼亡妻》进行对比。通过体式、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比较,阐释中西方在生命、体验和表达以及情感和意境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们对我国诗歌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的特点有更深刻的了解。在讲授《Valentine》时,可以让学生对西方“情人节”与中国“七夕节”在内涵、庆祝方式以及历史渊源等方面进行对比,更准确地理解把握乞巧节未婚女子乞巧、已婚女子求子的美好祈愿,达到中西方文化传播的交互性、均衡性。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这个总目标。团委和外国语学院(系)在制定校园文化活动方案时,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活动中,藉此向青年学子和来华留学生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擦亮这张鲜亮的“国家名片”,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以主题嵌入、内容嵌入的方式渗透融入到活动全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润和滋养。例如,在确定外语文化节主题时,可以选择蕴含传统文化魅力的名言警句,如“文化崇德、爱国尚学”“中外融通、美美与共”。在设置活动内容时,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论坛、学术讲座和汉译英竞赛等。在文艺展示环节,可以增设异域文化展、中华经典文化影视作品配音比赛、外文短剧比赛。为增强主题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主办方应当增加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促进中外学子积极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自觉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做好践行者和传播者,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愈加璀璨的光芒,展示历久弥新的魅力。

猜你喜欢

中华英语教学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