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城市生态学新发展理论指引下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思考

2021-01-02四川大学杨甜

区域治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韧性风景园林景观

四川大学 杨甜

自从十九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正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共同的需求[1]。这对于与人居环境科学联系紧密的风景园林、城市生态学等学科来说是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要求它们积极发展、拓宽思路、转变思维,思考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一)人类-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理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体现

随着城市在规模、人口、建设等方面的增长,城市中关乎人类健康、福祉与发展的生态问题也随之增加[2]。因此在运用城市生态学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时,对人类因素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将人类因素引入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寻求人类-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以人为本”是我国城市建设和风景园林实践的指导思想之一,城市生态系统应提供生态、游憩、文化展示等多元复合的功能,以满足人民对建设美好家园的需求。在城市建设实践方面,各种尺度的可持续景观形式应运而生,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计实践纷纷出现,这些设计实践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大致相同。随着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对弹性空间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扩大,并逐渐成为进一步扩展绿色基础设施发展的挑战之一[3]。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城市内部的绿色空间受到压缩,绿色基础设施数量减少,其生态服务能力也逐渐变弱[4]。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求将各种绿地连接成网络,形成由网络、节点、连接构成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这样能提高各种绿地之间的连接度,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网络[5]。城市绿地建设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建设低能耗的环保型城市[6]。多元发展,系统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兼顾城市生态系统人类功能和生态功能两方面的特点,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韧性理论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在应对外来压力和干扰时,迅速恢复所需结构和功能的适应能力的体现。城市韧性体现在五个方面:经济、制度、生态、社会、文化。

城市生态韧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在面临外来冲击时恢复至完整状态的能力,它有助于城市抵抗生态风险,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韧性结构能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抵御外来冲击的能力,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灾害预防方面,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能增强城市韧性,起到调节雨洪平衡的作用。在气候变化适应性方面,城市绿网可以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提升环境质量;同时,城市绿地还可以调节城市微气候,减缓热岛效应。

生态规划是韧性城市实践的关键,要以经济和生态并重为原则,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规划应从经济、环境治理、景观规划这三个角度考虑,从而实现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要做好产业规划,发展生态经济,让资源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各生产要素,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经济的集约化、系统化发展。从环境治理的角度来说,对于城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要将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系统规划,要结合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来科学治理。从景观规划的角度来说,以功能划分城市空间,平衡好人类功能与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发展绿色交通,修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发挥交通、生态、文化、游憩等多元复合的服务功能;保护乡土景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增强城市文化韧性。

二、关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的思考

(一)从风景园林的视角看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很少重视城市的生态功能,园林多承担着游憩、观赏的功能。近现代,我国一些大城市开始效仿西方,修建公园,弥补我国城市绿量不足的现状,开始注意到城市绿地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但是这些公园零散分布在城市空间中,并没有形成体系,当时倡导的是“绿化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倡导建设“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绿网是当时的风景园林实践手段之一,此时的城市规划开始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这时城市公园逐渐走上系统化发展。虽然城市绿地逐渐形成系统,但是软质景观并没有和硬质景观很好地融合,两个部分是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十九大以来,“公园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应运而生,推动城市和公园和谐发展。

(二)公园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所具备的新特点

公园城市的概念将不再局限于风景园林领域,而是延伸到人居环境学科和行业范畴内,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修复全域空间肌理,构建系统化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全域城乡空间形态,连通城市绿地系统与周围的生态绿地,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系统。整合城乡生态绿地,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公园体系。带动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域性的绿色基础设施,以此来串联城乡,达到城乡融合的目的。

城市设计更注重打造公园化的城市风貌,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古典园林,让历史景观展现出新的风貌,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发掘城市历史景观的潜在价值,提升其旅游生态功能,实现城市历史风貌景观的多元化发展,让城市景观融入大的公园体系中。

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完善生态经济体系,营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休闲特色鲜明的大地景观区[7]。保护园林生态不能采取接卸的保护方法,只保护不求发展不是正确的发展思想。既要注重生态保护又要注重生态规划,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随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更新,中国城市的发展模式也随之改变,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多元包容和安全宜居日益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8]。以生态环境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鸣,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城市建设中,也体现了理论结合实践的理念。

应将人类-生态系统协同进化理论、城市韧性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去,结合风景园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市应对外来压力的能力,共同建设健康、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相关链接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

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

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国内和国际政策。

猜你喜欢

韧性风景园林景观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景观别墅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