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及对策研究

2021-01-02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资金财务国有企业

陈 芳

(泰州市新滨江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泰州 225300)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迈向综合施策深化阶段。为加快管理形式转型进程,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资金管控,从多维度出发重点分析财务资金管理风险,准确定位关键的风险控制点,建立健全资金管理风险体系,合理规避重大的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全面保障资金安全与稳定,继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可提升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以资金为枢纽可以将国有企业不同管理模块有机衔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逐渐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根源上降低财务资金风险。新时期,国企同时面临着多样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陆续开展新业务模块,但因理论储备不丰富、实践经验不足,加上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财务资金管理风险所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加强财务资金管理,能够提前预测风险,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同样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2.可降低国有企业运营风险

国有企业运营风险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政策宏观调控、运营管理体系缺失、财务决策失误、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等。若是无法控制这些风险诱发因素,必然会对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风险本身就有多变性的特点,直接作用于企业价值以及经济收益,威胁到企业的稳定运营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将资金管理、风险防控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利用财务杠杆增强资金盈利水平,可提高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防止陷入资金短缺、资金使用不安全等困境中,有效降低运营风险[1]。

二、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存在的风险

1.风险意识较为淡薄

风险无处不在,存在于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只有真正地重视风险管控,正确认知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的必要性,才能控制并合理规避风险。但因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相当一部分人员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对风险的认知不够深入,简单地将风险管控工作与基础性财务工作相对等,认为只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管好资金即可,未能同步强调资金优化配置、使用效率以及资金风险防控。尽管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在风险预警与控制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各项制度往往浮于表面,无法落地实行,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该摊费用的不摊、该进成本的不进、人为调节利润等不良现象,这种情况下财务资金管理成效不佳,风险严重程度也不断增加[2]。

2.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

要想掌握资金的流动情况、使用情况等,应当针对资金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依托信息技术展开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控,第一时间找出问题所在、定位风险,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然而,部分国有企业资金使用过于偏重于上级领导下达的指令,及时经过会议商讨制定资金分配、资金使用的方案,但极易流于形式,无法起到实际性的作用,“一支笔”现象尤为突出。国有企业现有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够健全,覆盖范围狭窄,难以实现对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全面把控。同时,很难在风险来临之前进行准确预测与定位,只能在事后进行补救,造成的损失不能完全挽回。对于一些突发情况,风险应对能力较弱,对财务资金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强国有企业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的有效对策

1.强化财务资金管理风险意识

要想严格把控风险因素,加强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国企应当重视人员培养,对于资金活动相关的所有人员加大教育与管理力度,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课程、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财务资金管理水平,同步注重职业道德、思想道德建设,遏制违规行为,避免因人为因素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财务资金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对风险管控有正确的认知,从自身做起,恪守底线,规范工作行为,做到坚持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坚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使用权力、坚持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另外,新时期财务工作已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国有企业还要健全管理会计组织体系,要求财务人员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并确保资金使用效率,继而为降低风险奠定基础。

2.提高财务资金管理能力

国有企业采用“收支两条线”财务模式,正确解读财政部下发的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加大财务资金管理力度,对每一笔资金的去向要有准确地把控。要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相互配合,使得财务资金管理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资金方面的数据信息,严格资金管理流程,防范资金风险。针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业务项目,必须严格审批流程与管理流程,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前瞻性的资金管理方案,以防止出现资金分配不均、资金使用效率低等情况。引发财务资金管理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资金周转压力大,现金流控制不到位,现有资金难以满足项目开展实际所需。要想降低资金管理风险,国企还应当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利用企业本身的优势创新融资模式,借鉴其他大型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严格控制融资成本,可与第三方专业机构紧密合作,争取更加适宜的融资方式,在筹集充足资金的同时不断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资金管理风险。对于投资项目,国有企业必须在制定投资方案之前展开项目可行性分析,预估可能获得的收益,考虑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切勿追求短期利益而盲目投资,保障资金使用安全以及使用效益[3]。

3.健全财务资金管理组织体系

国有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应当具有系统性,即对所有财务活动、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制度的执行与落实。首先,国企可针对风险控制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上级领导、部门管理者组成,负责决策制定、战略制定等。同时,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性与工作职责,组建专门的风控小组,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作用的财务资金管理组织体系,共同商讨风险防范措施。其次,完善财务资金内控制度,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财务复核监督制度等,注重业务活动、财务活动的有机衔接,突出内控制度的严谨性,控制风险较大的活动,依靠制度提升管理效力。

4.完善财务资金管理机制

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确保内审部门的独立性,由内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工作,对财务资金管理进行全方位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指出并要求改正,从根源上尽可能消除资金风险,避免出现随意占用资金等现象,有效控制风险[4]。另一方面,国企应当重视财务资金安全,规范资金支出程序,对各项重大业务加强管控力度,同步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依托大数据,预测风险、分析风险,设置风险控制的上限与下限,当临近边界值则发出预警信号,风险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突发情况,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要想在适应体制改革的同时,保障企业运营运作的良性循环,必须加强财务资金管理,重点考虑如何有效防范并合理规避资金风险,逐步建立健全财务资金管理风险体系。国有企业应正确认知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充分把握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风险,结合企业自身特点以及战略发展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坚持全面风险、全面控制的原则,提升风险防控水平,最大限度地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有序推进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健康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资金财务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