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通跨江融合发展对南通人才引进机制的启示

2021-01-02蔡丹锦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南通两地苏州

蔡丹锦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是第一要义。“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一座城市来说,城市发展战略的基石是人才的支撑。

西方经济学对人才的研究历史很长,在17世纪就提出过“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说法。在20世纪初,对人才的经济贡献的研究通常将人才视为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如P.M.罗莫等开始将人才视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内生变量。

在江苏省的“十三五”规划中,加快人才强省建设被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苏州以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为目标,营造对劳动者友好的城市氛围;南通市公开选调优秀青年人才,希望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人才高地。

人才引进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江苏的具体实施方案中,聚焦“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上。围绕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定位,2020年,苏州与南通两地政府签订《关于加强苏通跨江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为进一步促进两地跨江融合发展迈出了坚实而富有深远意义的一步。

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区,东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南通是苏中城市,“据江海之会,南北之喉”。苏州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展迅速,而南通奋起直追,抓住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两地的经济发展成就,为苏通跨江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南通人才引进机制

1.南通人才引进现状

在长三角区域内,以长江为界,存在着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以上海为代表的南翼区域发展实力强,而南通所属的长三角北翼区域发展相对较弱。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移升级等多个方面的完善,而这些都需要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制脑权,就掌握了经济建设竞争力的制高点。

“十二五”期间,南通注重引培并举,人才队伍结构不断被优化。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9.65万人,较“十一五”末增长了65%。全市高层次人才达到7.48万人,其中“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20人,省“双创计划”391人,保持全省前列。

“十二五”期间,南通出台了各类人才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大对人才引进的专项资金投入。南通积极的举措吸引了多位院士来南通创办企业和设立工作站,各类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助推了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南通相对其他长三角发达城市来说,对人才吸引的能力仍有差距。

其次,一些专门为高层次人才制定的优惠政策并没有完全落于实处,并且对高层次人才群体的需求缺乏统一的统筹机制。

同时,南通目前已有启东江海产业园等合作工业园区,但是,现阶段“引凤筑巢”策略仍不够完善,限制了高层次人才来南通的发展机会。

2.南通人才引进规划

在“十三五”期间,南通希望实现更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提升基础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才引进创造更好的客观环境。

在系统的WebGIS应用服务软件平台上,用户能够实时在线交互式查询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累积降水量距平、任意时刻气温、任意时间特征气温(最高、最低、平均)或气温距平、历史热带气旋信息、热带气旋特征统计信息、多家降水数值预报任意时段累积值、多家气温数值预报特征值等多类水文气象历史实时信息,查询结果能够按照用户要求在Web服务器中实时加工处理成数据表、点图、面图或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产品快捷地返回到用户浏览器中展现。

南通在新一轮的人才新政中,提出实施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倍增计划、高水平企业创新人才倍增计划、基础人才资源集聚和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四个方面的政策举措。不但聚焦3+3重点产业和创新区建设所需的创业领军人才、企业创新人才,还以积极的态势促进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打造更有活力的南通。

南通将对相应人才提供“无偿”+“有偿”的相应支持,包括财政直接拨付的资助和政府使用基金入股支持发展两种模式。同时,南通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特定待遇,从生活、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落实相关激励保障措施。

二、苏通融合发展中南通定位对相应人才引进策略的导向作用

1.南通定位

苏州由于地理区位优势,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苏州企业家资源丰富,并且是外资投资高地。但在不断取得丰硕发展成果的同时,苏州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

而南通在地理方面与苏州有许多互补的地方,南通土地资源充足,腹地广阔,可以作为苏州良好的产业承接地。并且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通州湾江海联运优势明显,能够有效地降低苏州企业的出海成本。

与此同时,南通自身在产业结构中存在诸多不协调。南通的传统行业占GDP比重仍然较大,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不足,与周边苏中、苏北城市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且相较于城市化进程,苏南城市仍呈现滞后趋势。

2.对南通人才引进的导向

(1)加快南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更多优秀人才

苏州产业转移升级,促进南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南通引进更多人才。近年来,苏州不断完善由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变,新兴产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加大。南通与苏州仅一江之隔,正是苏州新兴产业的最佳拓展地。因此,南通可以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加快引进人才,为南通承接苏州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升级优化提供人才基础。

(2)积极培育合作产业园,拓宽人才引进园地

苏通科技产业园是苏通跨江联动开发的合作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相应成功经验的辐射推广区。南通应当深入与苏州的相关产业合作,以广阔的腹地承接更多具备推广意义的工业园区,拓宽人才引进的园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筑巢引凤”的良巢。

(3)引进海洋产业人才,助力通州湾海港建设

江苏的经济发展对海洋的依赖性不高,大型海港只有连云港一个。随着上海港口运输量上升空间越来越小,而未来长江经济带的船舶航运发展仍有大量增量空间,所以南通发展通州港的江海联运市场潜力巨大。南通应当大力引进相应的海洋产业人才和专家,多方面评估未来通州湾的发展状况,规划通州港未来的发展蓝图。

(4)促进苏通两地学术交流,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苏州拥有多所高校和出色的教育机构,相比之下,南通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苏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苏通两地高校交流,促进南通高校的学术能力提高,提升南通的人才培养素质,并为苏州高校人才了解南通提供了独特窗口。

三、苏通融合发展给南通人才引进带来的机遇

1.交通融合加深,便利人才引进

苏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两地交通状况的改善。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的布局规划,南通将最终形成多条过江通道和公路大桥,“八龙过江”,此举将为南通深度跨江融合带来更多机遇。随着两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南通有望引进更多苏州人才,两地人才的交流也能够变得更频繁。

2.校企合作加强,培育优秀人才

苏州拥有更丰富的企业资源,而苏通跨江融合发展为南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借鉴扬州跨江融合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经验,南通应当及时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领域,培育校内创新创业之风,为苏通企业和南通高职院校的合作打通绿色通道,培育更多利于苏通融合发展的人才。

3.专家规划加细,引导机制改革

苏通跨江融合发展规划是在多个领导班子的指挥和智库专家的建议下形成的,经历了多轮讨论和评估,对苏通两地的发展有着细致统一的规划,能够从规划需求方面积极引导南通的人才引进机制改革。

4.机制改革加速,引进决策人才

苏通跨江融合发展需要两地政府的互相配合,双方通过互派党政代表团进行考察,学习对方政府在工作处理和人才引进方面的经验,改革现有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先进的政府作风建设。双方可以合作建立独立的苏通跨江融合发展部门,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参与到政府决策中来,为更好地促进两地融合发展做贡献。

猜你喜欢

南通两地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轨交项目连中标,东南两地传喜报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