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命与心理健康”课程的初步探索

2021-01-02焦颖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健康思政

叶 姬 焦颖莹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其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范围之内。对于大学生,高等教育作为其所受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个人踏入社会、开始工作的预备,在其形成指导其一生言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近乎总结性的影响。其中,因教学内容涉及个体生命历程各个阶段的身心健康,而身心健康又与个体价值观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于其课程性质较易于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本校在几轮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和具体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知识点。

1 “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由来

《大学生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横跨多学科、专业化程度不高但具有相当思想深度的通识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本课程潜藏深厚的思想底蕴,在塑造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可供深入探索的潜在价值,天然具备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所谓“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笔者认为,是通过课程教学的各种手段和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体融入本课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旨在实现本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何在?换言之,它能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

除“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历来直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树立保持身心健康、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之外,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将进一步使课程教学取得以下可能的效果:

首先,有助于学生澄清自身已有的价值观,这是最关键且最具奠基性意义的价值。改革开放逾四十年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价值观念不断冲撞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心理学本是西方舶来学科的前提下,“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帮助师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使之自觉为之努力奋斗。其次,在澄清已有价值观的基础上,“生命与心理健康”的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构建积极的人生观,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人、同时也适应社会需要的生活状态。再次,就具体的日常学习生活而言,“生命与心理健康”的课程思政侧重于促进个体的精神日益丰富和人格修炼,有利于学生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具体体现为尊重他人权利、爱惜他人财物、推己及人等良好品质,帮助其提升全民公德意识,进而有利于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最后,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和珍惜其他生命的人生态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并勇于实践,在不断开拓中进步,在人生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诚然,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非一朝一夕所能体现,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亦如此。同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道路本身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总结、反思、调整和修缮。尽管关于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历时未久,本着进一步改善的目的,笔者尝试着总结出符合学情、校情、地情的“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

2 “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经验

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前,授课者通过认真研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明确四个坚持“相统一”的指导原则,从五个方面着手,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非生硬地嵌入课程内容。所谓四个坚持“相统一”,即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笔者认为,可以此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原则。在具体落实时,则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授课内容。

首先,结合课程内容,“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侧重于加强强化输出“文明”、“和谐”、“敬业”、“法治”、“诚信”、“友善”等方面价值观念。本课程主要讲授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和谐共同造就人类个体和群体的身心健康。而它们无一不与个体乃至所属群体的价值观密切相关。比如,道德健康是与心理健康同属于决定人类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道德健康本身既是心理健康的结果,又反向影响心理健康。

其次,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校校情和学校所处地区的地情,选择与授课内容契合的案例、材料具体开展课程思政。基于本校为外国语院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外国文化影响较多,客观上更需要本土文化加以平衡外来文化对他们的精神冲击,以期应对“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而学校所处的地区提供了相当的有利之处,相对而言,绍兴是一个保留较多地方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城市。如果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投入较多中国本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防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在未能充分甄别的情况下轻易受到外来文化更多影响,另一方面,鉴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学生在大学阶段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消化又会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

再次,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可以从“生态文明”、“人文精神”、“国民素质”、“工匠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等方面寻找贴近学生的素材作为教学补充材料和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3 课程思政建设显效的具体结合点

通过几轮授课,笔者大致总结出以下在实际授课中显效的课程思政结合点。

第一,通过探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例如,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可向学生展示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等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愿意、我可以”的讨论,集思广益,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切实为环境保护出分内之力,进而加强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二,突出维护生命健康的道德需求,向学生提出重视生命健康的道德责任。例如,讲解健康饮食时,除强调平衡膳食外,可以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作为融入点,用新闻事件为案例,使学生了解产品生产及消费等各环节都会涉及行业自律及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真正去理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朴素的道理。再如讲控制饮酒,可以酗酒的危害作为融入点,使学生懂得酗酒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还可能引发酒驾、酒后暴力等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恶性事件,从而引导学生不仅控制自身的饮酒行为,也能自觉劝诫身边人合理饮酒,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涉及自我塑造健全人格这一心理健康核心内容时,可以优秀人格品质为融入点,向学生传递有责任、守信、谦逊、敬业、宽厚、包容、尊重等属于健全人格的优秀品质,同时作为自我塑造的方向。若授课者能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融入点则更佳,如儒家文化,尤其注重个人道德人格培养,多倡导积极进取、坚守节气、宽容忍让,这些良好品质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义利观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另外,儒家文化主张道德践履,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去衡量和实现内在的道德品质,达到知行合一,这些观念对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个体要与社会中他人和谐相处,实现良性的人际交往。良性的人际交往要求每个人本着平等真诚、宽容友善、互惠互利、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行交往,这些原则亦是道德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当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原则与人交往时,实质上也即付诸道德规范于实际行动。因此,良性的人际交往不仅利于个人间积极地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协调行为,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还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最后,良性的人际交往还能帮助个体学会团结协作、协同创新,这些都是我们实现共同理想的基本条件。

第五,从问题“幸福是什么”为融入点,激发学生思考追求幸福到底是在追求什么。事实上,幸福感与感恩息息相关。感恩是一种能力,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教学中,授课者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学生爱己爱人,懂得感恩。例如,“穿梭时光机”,写下信件与过去的自己对话,感恩自己;“幸福储蓄罐”,记录日常幸福的片段,感恩生活;“谢谢你”,向身边的人传达感恩信息,感恩父母、同学、老师等;借助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诸如清明节(感恩先辈)、国庆节(感恩祖国诞生)、中秋节(感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投身志愿者活动的感恩实践,这不仅是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感恩之情的传递和扩散。

第六,从法治角度告诫学生远离毒品,敬畏生命,反对暴力。例如,讲授远离毒品知识点时,通过网络、视频等媒体素材,向学生宣传毒品的危害性;讲到反对校园暴力、家庭暴力时,可以通过各种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无论是毒品还是校园霸凌,都可以“法治意识”作为融入点,向学生传达如此信念: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必须要学法、懂法、守法,一方面,自己不触犯法律底线,自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另一方面,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第七,关于如何缓解身心压力,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舒缓身心压力。例如,通过艺术鉴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书法、国画、戏曲、诗歌等,一方面让学生懂得健康的兴趣爱好能帮助舒缓压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好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让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能够得以传承。

4 结语

最后,再次重申,课程思政建设和思政学科教学一样,需要细水长流、历时经年方能显效。为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教育者需不断反思教学并改善,更要不断提高自身学养和教学素质,以从事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刻苦精神钻研之。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心理健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