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2021-01-02姜宏达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科电气工程应用型

姜宏达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8)

0 引言

现阶段,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备受关注,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电气工程专业亦是如此。科学社会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面临新的要求与更高的标准,与此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应专业的工作,甚至有的理科与工科毕业生从事文科专业工作。此种情况下,因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实践锻炼机会较少,部分毕业生无法胜任岗位工作。现阶段,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各界发展需求,全面保障大学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1 电气工程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简单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多样性有待增强,且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应用,实践课程比较少。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践工作中遇到的不同,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出现困惑与压力,而企业选择工程技术人才时也会感到无从下手。尽管毕业后部分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单位,但在工作岗位上依然需要适应与学习很长时间。(2)教学方法简单,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很多课程包含大量公式推导与理论叙述,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抵触、厌学情绪,教学效率得不到保障。(3)相较之国内外实力雄厚的学校,部分电气工程专业学校尤其是新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在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及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院校恰恰是电气工程专业基层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4)没有明确学生培养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中以为学生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教学设计中理论课程有很大的占比,实践课程设置少,极易使得学生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学校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此外,科技水平提高的同时,工程教育发展面临新的要求,因而电气工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要提早且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2 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原则概述

(1)“以人才为中心”。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围绕“人才”开展实践教学,而不是“科研”这是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应用型教育的根本价值。由此提出了“新工科人才”理念,其中“新”不是人才知识体系与技能素养,人才认知是关键,新工科人才并非以为的那种自我创新,是以传统工科为前提融入新时代发展要求。

(2)“理论联系实践”。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明显不同于科技型、综合型院校,应用是人才培养导向,更为新工科教育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效融合高校、企业与政府等组织,构建协同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彼此间相互依赖、促进与影响,以此获得多元化的培养效果。各方参与前提下,坚持该原则,根据实际情况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其通常表现为过于重视理论性或过于强调实践性,都会造成中间“应用”偏离,与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不相符。

(3)“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即新的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教育主体角度层面上,对新概念、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经过统一加工归纳后构成系统化理论集合,老师根据专业教育模式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活动。因而,新工科背景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其设计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及新兴科技等内容,通过融合与提炼,单一专业层面上构建学科融合交叉的局面。

3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研究及实践

3.1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素养,现代社会发展中创新型人才需求量大,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高校专业教育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即为现代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中,高校先为学生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为其创造实践发展机会,以此全面提升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确保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准确判断并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领导组织等能力。现代社会发展中,需要各方面综合素养出色的人才,能够高效完成各项工作,同时还要能够统筹兼顾项目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德。就算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不是专业对口的,也会有很好的适应能力适应其它岗位职业,以出色工作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传统大学教育与现代社会人才需要培养目标不相符,因而高校专业教育中,适时推进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3.2 依托专业课程改革对专业教育进行创新

当前,纵观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与就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变革,形成很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发展潜能好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中,《供配电系统》课程非常重要,其课程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面向工程实际形成集设备结构分析、计算项目设计等为一体化的专业工程技术课程,以此培养学生成为该领域设计、运行、维护与专业等专业人才。实际教学中,提升工科学生就业能力,专业教育创新是十分必要的,专业教育创新基础在于改革与创新专业课程,该课程改革是基于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提出五大立体化教学模式,具体主要为教室与实验室、讲解与操作、方法与概念、课程与工程等相互联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很好的了解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从根本上有效提高学生专业适应与就业能力。

实际教学中实施该“立体化”专业课教学模式,利于增强专业课教学的生动与趣味性。比如立体化课堂教学:(1)多元化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中应用讲授、讨论、启发及习题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不同教学内容要求。(2)现代化教学手段。实际教学中,引入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与网络教材等,提前为学生发送整理好的讲课内容,以此弥补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学生无法很好地记笔记的缺陷。(3)多元化师生交流渠道。做好课间与课后答疑,还要应用电话、短信器、BBS及电子邮件等现代化手段,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专业素养与其自身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应用技能,深入了解专业领域发展及技术进步,这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供配电系统》课程涉及多种电气设备,随着各类新设备与技术的出现,单纯依靠教材结合传统讲课的模式无法准确体现课程内容。但如果应用现代科技搜集网络资源中相关图片及影像资料,自主设计动画课件,以此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基于多媒体教学平台为学生展示本专业领域发展与技术进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供配电新技术发展。以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与创新专业教育,这与实验变电所与自研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仿真实验密切相关,实验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该教学活动,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同时创新专业教育。基于专业课程改革对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基于不同供配电知识,全面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团结协作、动手能力及工程创新设计等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3.3 提升老师教学能力保障专业教育质量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中,积极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此过程中专业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专业老师教育能力是关键。专业老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贯穿于老师整个教学过程,人无完人老师也不例外,不可能做到所有教育环节都很优秀。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及一个课程组怎样优化格局特长的专业师资队伍,可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即教室与实验室、讲授与操作、概念与联系、课程与工程等相互联系,老师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且课堂讲解效果好,倾向于专业理论课教学,讲透理论、讲懂概念且讲清方法。工程应用能力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更加关注实践教学,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工程应用能力。教学各有所长且侧重不同,很大程度上利于优化专业课程老师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对于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优秀老师示范课程、青年老师听课以及联系企业学习等途径,以此确保老师增强互动交流扬长避短,从整体上优化并提高电气工程专业老师教学能力。近些年,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老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建设与改造以及多媒体课件研发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对传统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电气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要努力学习,同时老师还要主动提高自身知识与教学能力。此过程中,高校也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促使老师充分发挥自身长处,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由此在学校、老师与学生三方协调配合前提下,高校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适应岗位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科电气工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PLC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节能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