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心理健康

刘 骁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000)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2020年毕业的一届大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了874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学生基数,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何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1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内涵分析

1.1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达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党的十九大后,教育部正式启动了“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自2018年10月,第一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正式开始了两年的建设,2019年1月,公示了包括武汉大学等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遴选结果,“三全育人”正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1.2 “三全育人”的工作最终目标在于培养人

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教育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弄清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具有现代化建设意识和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也是为了更好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1.3 “三全育人”的工作基础在于全

全员育人,从狭义上看是高校内部的全员,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有育人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简单思想政治课就能独立完成的。所有教职员工都可以是育人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要充分挖掘包括专业课老师、思想政治课老师、辅导员、教务处等多岗位的育人职能,形成全员育人的新动力。从广义来看,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应该是包括家庭、社会力量、学生自己在内的全员。积极探索多元主体的育人路径,充分挖掘校外育人的潜力,保证各方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合力。

1.4 “三全育人”的工作中心点在于育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才的培养要充分考虑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教育工作不是工业上的流水线,没有统一固定的工序方法。“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下,要实现从教向育的过渡,工作中心点要放在育上面,以学生个体为中心,注重因材施教,避免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最为适合的教育,进而构建全新的育人模式。

2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1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同样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全过程育人的工作理念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乃至整个生命周期。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与法制教育、德育教育等的结合,只有全方位的提高,才能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2.2 “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立了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要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下,进行多元化的教育。这种工作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甚至要形成终身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在“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推动“三全育人”顺利开展的有效载体,是“三全育人”改革试点过程中的积极探索。

2.3 立德树人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高度一致性

立德树人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就是要以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形成对人的正面引导和激励。树人,则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达到对人的品行的重新塑造,促进人的好的改变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看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立德树人的职责所在,两者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3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一直存在误区,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老师的责任,只需要班级辅导员的配合就能完成,与其他教职员工无关,根本无法达到全员育人的工作要求。纵观各高校,特别是近年来的大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心理健康专职老师的配置人数根本无法达到基本要求,而且很多并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他们的工作量大,内容繁琐,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而从广义上来看,家庭的心理教育往往处于缺位状态,对于上了大学的孩子往往都是放养的心态,很少会去主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社会力量也很少参与进来,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很少会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全员参与水平亟待提高。

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全局观念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全局观念,当前的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往往都是在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靠自身无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才介入,已经错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要知道,很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潜伏期,甚至从中小学阶段就能看出端倪,而在我们的义务教育时期,有关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很少,无法形成有效追溯。而在整个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做到全过程覆盖,只是集中在某一时期的某一阶段,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调查等形式集中开展。而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大学生毕业后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追踪,这些都会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3.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无法与其他教育形成合力

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其他教育形成合力,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校园文化建设时、进行学风建设时、进行爱国教育时、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都可以穿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大学阶段能够全方位的展开。但是实际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单纯的通过大班课程或讲座进行,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下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与其他教育活动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合力,无法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效果。

4 “三全育人”视角下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4.1 建立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

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工作理念早已形成,而如何实现真正的贯彻执行才是关键。要在高校内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心理健康意识,尤其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与辅导员工作形成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给予学生必要引导。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增进学生实习单位、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等联系和合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合机制。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增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心理健康常识,在有心理困扰时主动寻求帮助。各方形成合力建立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4.2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全程教育的原则

全程育人的理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保证在大学全阶段的渗透。大一新生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随着生活学习环境转换如何更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的问题,而在大二大三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学习压力的加大,以及校园社交等系列活动所引起的问题。而在大三后半段以及大四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对的是考研、就业等实际问题。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对大学生的全过程关注,并在不同阶段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除此之外,要培养大学生终身教育的心理健康意识,并对大学生毕业后进行一段时期内的必要追踪,与社会心理机构形成合力,形成心理健康的终身教育。

4.3 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有机结合,坚持全方位教育

全方位育人理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应仅局限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比如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适时穿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校园网络上开设心理咨询平台,让学生们能够放开顾虑,大胆讲出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问。在各种社团活动中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们随时随地接受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三全育人”理念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和高度一致性。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全员参与程度不高、全局观念缺失、过于形式化等问题,需要认真贯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心理健康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