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专业综合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21-01-02佟晓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评估指标专业

刘 红 佟晓丽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

专业综合评价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学校可以全面了解各专业办学水平及现状,可以将专业评价结果作为加强学校宏观管理、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调整、撤销、招生计划制定的主要依据,促进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高校内部专业评价与高校外部的专业评估在指标体系、评估技术方法等方面通常是一致的,这是由专业的共性决定的,但高校内部专业评价与高校外部专业评估在评估主体、评估目的和特点、评估范围、评估机制等方面有所不同。

高校内部专业评价的特征是指其构成因素,如目的、性质、对象、方式等有别于高校外部专业评估的独特的征象、标志等。

目的:全面了解各专业办学水平现状。为学校加强宏观管理,进行专业设置、开展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制定招生计划等提供参考和依据,也为学校全面评估打基础,为迎接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组织的各种综合或单项评估奠定基础。

性质:我国现阶段一种由高校自身独立或在教育主管部门、学术机构或学术行业指导下实施的专业评价。

对象:根据学校管理的需要,由学校自行确定的纳入评价范围的不同专业。

方式:根据评价原理和学校实际情况,由学校自行确定。

笔者以沈阳理工大学为例,以学校内部各专业为评价对象,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定期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学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有效推动了学校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了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1 理念研究

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评价为基础,以面向状态和教育产出为主导,常规型协同合作的评价机制,驱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优化专业结构的构建理念,其中评价是基础和手段,协同合作是工作机制,面向状态和教育产出是方向,驱动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是结果。

以评价为基础,指的是对影响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主要要素进行评价,既包括对专业现有条件的评价,也包括对专业建设成果和培养人才质量的评价,通过评价形成正确导向,对专业进行准确诊断,评价既是基础也是手段。

面向状态和教育产出,指的是对专业状态指标,主要是办学条件、基本状态数据,专业的引导性指标,主要是专业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专业的产出性指标,主要是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常规型协同合作机制,指的是工作组织为常规型组织,工作机制为多部门协同合作,评价人员由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构成,而非任务型临时组成的评价组织,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发挥合作优势,使专业评价工作有效运行并发挥实效。

2 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专业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专业评价的基础,高校内部专业评估体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对不同专业采用通用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专业要素为依据,寻求多专业的共同特性,这种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类型操作性强;二是对不同专业采用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更适合不同高校间横向比较,对高校内部专业评估难度较大,不利于专业间的纵向比较;三是按分类标识,把专业分成大类,再按大类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面临以何种专业分类标识进行指标体系设置的问题,操作性较差,不同类专业之间不易比较。笔者经过综合分析以及学校工作实际,采用建立不同专业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注重引导性和可操作性,是对专业客观、真实的反映,评价信息采集来源于各专业填报的辽宁省专业数据平台的各项数据,无需各专业提交任何材料。基于上述思想建立了以状态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和产出性指标三大类指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专业综合评价体系共设培养方案、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和教学成果、培养效果4个一级指标,1个附加项目(含5个加分项),设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师资基本情况、专业教师科研、专业教师教研、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成果奖、就业与升学、在校学生综合素质10个二级指标,其中4个为状态性指标、4个为引导性指标、2个为产出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中包含24个观测点,针对每一个观测点制定了具体的计算方式和指标说明。

2.2 常规型协同评价机制的建立

常规型在这里是指评价组织采用常规型组织,即评价工作主导者和评价者是各指标相关单位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评价工作由各相关单位人员共同协同完成,此项工作将成为各部门的常规性工作,在各专业完成专业数据平台填报工作后即可定期组织和开展,主导该项工作的部门只需规定其他部门具体完成时间,提交评价结果即可,由主导部门汇总和反馈,工作方式灵活,工作效率高、周期短。

2.3 专业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专业综合评价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专业评价,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引导工作,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实现专业动态调整。

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科学合理,能客观、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工作便于操作,不影响专业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牵涉太多的时间和人力。

可比性原则:评价结果能便于全校各专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为专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4 评价对象和评价方式的确立

评价对象是学校在开展评价工作当年设置的毕业生未足三届的本科专业。专业综合评价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对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主,以定性判断为辅,定量分析注重对现时状态的客观评价,定性判断突出对发展潜力的主观评价。各观测点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等。根据各观测点指标内涵,明确给出各观测点的A级标准和C级标准,同时明确每个观测点的考察要点,在实施评价时,高于C不足A的为B,不足C的为D。各项指标按A:100;B:80;C:60;D:40赋分。

2.5 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

建立科学的评价信息反馈系统,评价结果向学校领导进行汇报,并反馈给各学院、专业和相关部门,作为专业持续改进、专业结构调整、制定招生计划的主要依据,制定学校专业负面清单,对排名靠后的专业提出预警。

3 实践效果

按照专业评价体系开展了学校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由学校负责教学质量评估评价部门牵头,人事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中心等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完成评价工作;评价对象是学校开展专业评价工作当年设置的毕业生未足三届的本科专业,以2018年为例,全校共有48个本科专业参加评价,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专业建设实际,与辽宁省专业评价结果、学校管理部门掌握的实际情况高度吻合,通过实践证明专业综合评价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常规性协同评价机制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专业建设状态和水平,评价结果时效性强,排名在前的专业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这些专业能积极主动开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较多,而排名靠后的几个专业,得分较低,专业建设相对薄弱和被动,标志性成果少,甚至没有,有个别专业是名符其实的“光头专业”,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时,评估专家对其中的个别专业建设也指出了较多问题,从专业评价结果看有几个专业得分较低,负责评价工作牵头部门将评价结果向学校领导进行汇报和反馈,建议学校将排名靠后的专业列入专业负面清单,提出预警。学校结合辽宁省专业综合评价各专业排名情况、校内专业综合评价结果、专业建设实际以及社会需求等综合因素,科学研究,合理制定了沈阳理工大学学科、专业调整方案,10个专业列为撤销专业,该结果在全校上下引起较大反响和震动,学院和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显著变化,通过校内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取得以下几方面实践效果。

3.1 使专业找准差距,提高工作的方向性

学校组织开展对各专业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反馈,尤其是该结果作为专业调整和主要依据之一,引起较大反响,使各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更加认识到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清现状、找准差距,明确了今后专业建设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有部分学院制定了本学院的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方案,使专业建设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地高效开展。

3.2 有力地推动了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专业评价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项目申报的教师人数明显增多;二是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申报教研项目的教师人数明显越来越多;三是学院领导更加重视专业建设,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邀请学校职能部门针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做专题报告,指导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3.3 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更新

评价工作开展以来,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专业建设与个人努力和工作息息相关,从最初的事不关己转变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积极投入,完成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基层教学单位领导主动抓教学工作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专业建设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工作。

3.4 完善了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已建立了学院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专业层面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得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系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猜你喜欢

评估指标专业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最新引用指标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评估依据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