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创新背景下《农村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021-01-02张林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金融学农村金融教学内容

张林焕

(扬州大学 江苏·扬州 225000)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诉求与需求,恰逢科技金融的迅捷登场,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供应链金融快速生长。新的金融模式、新的技术应用,正在全面而深刻地改变着农村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农地金融、农产品期货市场、新型农民信用合作、互助型农业保险等农村金融全面创新与发展,正在从实践到理论,全方位改变着农村金融体系,如何使《农村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不落后于实践,乃至把握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方向,在理论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前瞻性、指导性,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这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着力点。

1 课程教学改革整体现状

1.1 课程内容体系落后于农村金融实践进展

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是本世纪以来最具革命性的领域。从农信社改革到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培育重构,从普惠金融体系目标确立到农村微型金融(草根金融)体系发展,从民间金融的普遍存在到互联网金融的全面渗透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正在经历全方位的革新和快速演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实践和服务创新层出不穷,这为《农村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实践教材。但毋庸讳言,就现有的《农村金融学》课程的内容体系而言,教学内容与理论已经滞后于实践发展,既有的教材虽有版本修订,但是都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现实农村金融领域丰富的创新与发展。现实农村金融实践中出现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以及新的组织形式等,需要在教学中展现这一农村金融蓬勃发展演进的生动场景,并能够借助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1.2 教学方法手段与现代教学理念目标不符

随着网络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获取知识途径日益增多,使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局限性越发凸显,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和“牵牛式”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甚微。很多教师课堂教学中对PPT形成了依赖,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课堂气氛单调,缺乏互动、缺乏思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专业课程的学习,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兴趣,课余时间主动拓展学习,以专业的思维去发现、思考、分析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所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被动接收的学生难以吸纳、理解、串联大量零散的专业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分析能力也得不到训练。与网络上各种优质课程资源形成鲜明反差,与当前所倡导的启发式、研究性教学差距甚远,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缺乏参与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审视和反思《农村金融学》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也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现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知识掌握应用能力,需要持续不懈地探索。

1.3 单一考核方式与能力培养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线下教学的考核方式还相对简单,主要由期末考核和平时成绩构成。期末考核一般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关知识点、综合应用等进行闭卷考试进行。平时成绩的考核现在要求加强过程性考核,如课后作业的考核、单元测试等。采用这种考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强记效果,但难以真实地评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专业能力。有些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很强,有较强的专业思维和认识深度,但是对于考试的总结复习能力一般。同样,有些学生考试卷面得分很高,但实际综合分析题观点贫乏。可见,如何更科学地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理解应用能力仍需不断探索借鉴。

2 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1 课程团队建设

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课程教师直接相关,因此,在《农村金融学》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将师资建设放在第一位,通过积极组织、动员课程团队教师参与各类对外学习、学术交流、进修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能力。近年来,农村金融学课程团队分别以个人或团队方式参加了国内众多农村金融发展的学术研讨会,多次组织团队教师参加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企业组织的“师资培训”项目,既促进了农村金融学课程教师团队在学术视野和农村金融业务方面提升自己对农村金融课程教学的掌控,又深化了课程团队与外部教学资源的互动合作与学习利用。

2.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农村金融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的,因此在选用有影响力的教材方面和教学大纲制定和修订方面,我们坚持高标准,且紧跟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形势。近年来,我们选用了北京大学王曙光教授主编的《农村金融学》教材,这是一部体系较严密、结构较完整的优秀教材,但从教学内容组织角度,显然应该强调对教材的弹性使用,应该将现实运行中蓬勃发展的农村金融创新有效纳入课程内容体系之中,并灵活安排教学课时。因此,在教学内容建设上,教学团队针对性地加强了对“新型合作金融”、“互联网金融”、“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农业互助保险”、“农业供应链金融”等板块的教学,促使学生了解和把握现实中的发展创新,增加教学课时设置,或以专题形式来凸显其对农村金融生态改善的贡献。经过数年努力,与当前农村金融实践更为契合的新版教材已经呼之欲出。

2.3 实践性教学

《农村金融学》课程内容中无论是农村金融活动的特点,还是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民间金融市场利率的决定,乃至农产品期货交易规避风险、农地金融创新等,对于刚接触该课程的同学而言,难免有感觉抽象、距离遥远等问题。因此,2018年以来课程团队在学校、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开始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2018~2020年三轮课程教学中围绕实践性教学开展的工作涉及:农户信贷获得状况问卷设计及入户调查,扬州市江都、邗江、仪征2家村镇银行、6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走访调查教学实习,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网络模拟软件仿真实验等,通过现场观察、实地调查、实地了解体验、面对面讲授、参与式互动、实验教学等,显著增强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操作。课堂教学中,教学团队通过师生互动参与式案例库建设,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也丰富了案例教学的素材和渠道,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对农村金融实际问题的解释能力。

2.4 教学质量建设

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只有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会应用理论,并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因此,教学团队着力于强化课程教师自身学习机制,通过常规性教学研讨、相互听课、相互借鉴等形式,丰富自身教学形式、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高度重视回归本位,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索的热情。近年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研究性教学方式,设定或开放研究选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题、问题研究,如“如何挖掘农民(农户)的信用资源?”、“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机遇与挑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项目、产品、工具等)的梳理与思考”、“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构建的作用机制研究”等既具挑战性、又内涵丰富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团队交流、师生互动、演示汇报、互动答辩,引导、驱动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制约瓶颈

3.1 课时限制

《农村金融学》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3学分48课时。这是一门专业课程的最高学时配置,所以想要在既定的学时内高效互动完成教学内容,又有效实施实践性教学安排,就需合理统筹。目前课程板块涉及农村金融理论、农民信用观念与农村信用文化、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微型金融、政策性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农业供应链金融等内容,内容、体系都较丰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性教学安排、虚拟仿真实验,若再加上研究性教学安排,在时间上就非常捉襟见肘了,这迫使很多具体的教改行动都只能借助课余时间,但大三的课时安排本身就已很紧,能够去挤占的课余时间也非常有限。

3.2 实验教学条件的制约

客观而言,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室建设长期以来偏重于硬件设施方面,而对于专门的应用性实验软件实则比较欠缺,无法满足目前各类专业众多专业课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教学要求。笔者所在院校金融实验室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农村金融学》课程“农产品期货”套期保值虚拟仿真实验所需期货交易软件空缺(其他如智慧银行业务仿真实验、纳税申报与税收筹划仿真实验等),只能借助网络模拟软件进行参与式尝试,无法实现针对性、个性化实验教学。

其外,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各门经管类课程,需要因校制宜针对性地制定契合专业培养需要的实验大纲、实验步骤、实验细则,缺少权威性、标准化的实验指导教材,实验内容的随意性不同程度存在,科学性评价尚无有效依据。实验室的功能完全对应于实验课程设置,尚无面向有兴趣、有能力学生开放的机制,不利于部分感兴趣的学生的实践、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3.3 教学管理规范的约束

目前,所有高校都在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手段、形式、方法的丰富化、现代化,也在实践中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涌现了各种先进的教改思想、教学模式、方法。但是同时也应看到,既有的教学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了立体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网络,在这一体系框架下的教学改革,其创新性、灵活性、柔性与活化程度受到明显制约。如《农村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需要结合课程专题进行专题调查,需要到相关农村金融机构了解涉农信贷服务类别、规模、特色以及存在问题,需要教师运用社会资源联系各级各类部门,需要对方单位领导、专家进行讲解和答疑解惑等等,这不仅涉及教学课时核算、教学规范遵循、教学实践行为的管理认同等,还进一步涉及相关费用的发生。仅此,就不是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框架所能认同和解决的,只能依赖教师自己的课外时间、社会资源或相关课题研究,这显然与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思路不相匹配。

教学改革,不只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协调与配套,增强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目前的教学管理在课程设置安排、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等方面,还不同程度沿袭着以前的思路,存在着教学管理过于强调统一性,过于强调规范性的问题。教学教务管理上,尚未能充分考虑各专业课程的特点,存在着管理、评价、评估标准的千篇一律。

4 教学改革实践的启发与建议

4.1 形式服务于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取决于所服务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不存在教学方法的重要与否之分,更不应该固守某种基本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实现“融合式教学”,即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研究性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灵活运用与掌握。要能够适当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如MOOC、雨课堂、智慧树、腾讯课堂、学堂在线等),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完善线上线下整体教学设计。

4.2 专业课程应重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还应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农村金融学》作为农经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凸显其学习深度,因此,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有必要侧重于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选择。通过课程教学中2~3轮的研究性教学进程,通过确定选题、团队学习、会谈研讨、报告整合、演示汇报、答辩评价,不仅使每一个选题的研究过程在团队内部被“亲历”,而且实现了专业“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也在演示、提问、答疑、质询、答辩过程中实现了展示、分享、互动、共识,实现在探究中激发兴趣,研究中提升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4.3 重视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农村金融学》课程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专业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与实践相呼应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只有真正经历了入户调查,了解了农户贷款的需求、意愿、流程、获得额度、满足程度、农户评价、主要来源等实际状况,学生才能对农村金融抑制有所认识;只有经历了教学实习或调查实践,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草根金融(新型合作金融)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之所在;也只有实际操作过农产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业务,学生才能切身体验反向操作时必须谨守“时间相同或相近”原则的重要性。因此,专业课程的学习、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兴趣的培养、专业能力的训练,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教学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重视实验教学的兴趣激发和应用能力培养功能。而且,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路必须进一步拓展,从教学管理层面,应该建立起将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和教师科研课题结合的灵活机制,只有拓展了思路和机制,才能为学生参与田野调查、入户调查,认识现实中的专业原貌创造更多机会;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有机融合。

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之外,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各类社会调查与实践、参加社会认可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学生积极申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创基金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学术讲座与研讨,引导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各种实践训练项目和科创赛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专业认同、创新意识,也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专业思维、专业能力。

猜你喜欢

金融学农村金融教学内容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