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现状与路径选择

2021-01-02刘冠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高校学生

刘冠琪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是学生党员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对加强发展党员质量,发挥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生机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切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入校后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1 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研究现状,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研究视角。第一种研究是从总结党建工作实践的角度,阐释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在对工作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在新的党建工作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并以高校为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做好整体分析与实践方式方法的探究。如于国妮研究的《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反思——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贾挚研究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现状与改进对策——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寇亚莉研究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研究——基于四川高校的实证调查》、孙十连研究的《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对策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多是从实际工作中概况出来的,具有实践借鉴意义,但是缺少对我国高校党建中出现的启蒙教育的共性分析。第二种研究是针对入党启蒙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展开探讨,指出通过对启蒙教育环节设计,使得党的基本知识、党史、当今形势与政策对广大青年做有力引导;又或者结合实际的工作形势,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在入党启蒙教育上可做的实践与创新。如纪常鲲研究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创新》、李丹丹研究的《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新途径探究》、王育红研究的《新形势下高校党务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的路径与实践》等。这些研究都在基于一定的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的实际规律做客观思考,并对探索其内在规律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但是仅根据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做思考总结,缺少理论创新,而且对其他高校的实际入党启蒙工作的借鉴意义十分有限。

2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在大一新生入校之后开展,是按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相关文件要求实行的,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端正入党动机,并且争取用实际行动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规范性的接受教育学习的过程。在新时代党建要求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对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壮大队伍,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具有长远意义。

2.1 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升学生党员质量的有力支撑

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党支部是党密切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重要阵地。大一新生刚刚入校,在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后,通过入党启蒙教育,对党内相关规章制度、文件要求等形成系统认知,这对撰写入党申请书、发展党员等熟悉认识入党流程有促进作用。开展入党启蒙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党员深入高校学生群体之中,以自身行动助力党建工作开展,从而促使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自我拔高与提升。

2.2 增进高校党建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的有效方式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有助于凝聚、引领、带动各个年级、专业班级和团支部建设发展,进而推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入党启蒙教育做到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从而促使党员培育环节向前延展,促使党建工作从之前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到入党启蒙教育的转变,培养出对党认识正确、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接班人。

2.3 深化高校育人工程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

高校是思政育人阵地,也是创新实干高地,做好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对理解广大青年学生当下思想政治状况,综合能力发展特征等具有参考价值。新时代高校学子思维活跃、强调个性、自我意识较强,呈现出多变多样复杂矛盾的特点,从学生入校之后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有利于适应新形势下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 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现存问题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有一系列发展,但现存问题也较为突出。

3.1 入党启蒙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创新性

现有的入党启蒙教育以讲座报告、课程授课等形式为主,这些形式往往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灌输式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知识的传送升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后学习也通常是发放材料,撰写心得为主,总结性的内容撰写让学生对入党启蒙教育认识不深,了解不透,也缺少对入党的系统性全面性的认知。

3.2 入党启蒙教育内容枯燥,缺乏趣味性

传统入党启蒙教育的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多从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史、入党基本流程等角度展开,内容选取角度单一,多是理论性、政策性相关内容,若没有充分挖掘新时代下的热点焦点话题和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讲解过程难以生动,对当下青年学子缺少吸引力,无法形成共鸣。

3.3 入党启蒙教育过程简短,缺乏持续性

入党启蒙教育通常从新生开学报到后,从入学教育系列报告到党团相关讲座等开始开展,通常面向大一新生,以大一学年为重点时段。这种集中性的教育过程虽然有利于学生统一汲取党建理论,扎实根基,但对于持续性的知识输出是有限的,不利于潜移默化的长期持久的教育,学习者难以形成对复杂理论的主动探究的内生动力。

4 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路径选择

结合上述对入党启蒙教育现有研究方向、必要性及现存问题分析,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路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日程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工作实务,探索出“一二三”工程,创新构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新模式,努力构建出重点突出、层次鲜明、持续有效的教育学习长效机制。

4.1 坚持“一个主体”,四自功能回归育人本位

把教育主体从教师归还给学生本身,实现育人主体本位化。高校青年学子相较于高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四自”综合能力更加全面,对于入党启蒙教育的相关认知会形成自己的独特认知,相对于老师的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式,启发式、探究式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学习能力。此外,对于真正想向党组织靠拢的较为积极踊跃的学生,可以实施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特征,不断修正改进,促使共同学习进步。

4.2 发挥“双线联动”,线上线下打造育人平台

注重理论学习,紧抓线上线下,打造双线联动的育人平台。线下开展理论学习,讲座报告形式要更加生动化,体现青年学子实际诉求;开展理论宣讲,可结合重要时政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展开讨论交流,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政治素养;线上环节可通过“学习强国”、“易班”等APP,采取理论自学的形式,通过浏览时政新闻,记录自我感想、线上师生交流讨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了解党内动态和国家时事,培养青年担当与责任意识;也可自主编订类似“时政导读”、“每周速览”等入党启蒙教育相关汇编材料,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4.3 落实“三早教育”,多措并举强化育人实效

为帮助新生正确认识端正入党动机重要性,树立崇高精神追求和坚定理想信念,吸引优秀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开展“早教育、早引导、早实践”系列举措,让入党启蒙教育真正成为新生开学“第一课。”

早教育,发挥朋辈榜样引领作用。为创新入党教育载体,可以转化角色,组织部分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担当“小导师”为新生讲“微党课”。通过将“大理论”同大学生关注的“小事件”相结合,将“文件语言”与大学生常用的“通俗语言”相结合,重温革命历史、述说感人故事、再现生动场景,以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解读理论热点、回顾峥嵘岁月、展示发展成就,实现了入党“早教育”。

早引导,感受红色文化熏陶教育。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对于深入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有积极作用。可以通过观影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访谈、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各类特色活动中重温红色经典,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早实践,践行志愿服务落实行动。理论促行,实践固知,在重视理论学习的过程,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实践过程开展中,可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专业特色教育、入学适应性教育等,并深入街道社区、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用各类志愿服务充实自身经历,丰富精神世界,增强奉献服务意识,从而加深对入党启蒙教育内涵的认知把握。

5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部署、系统规划入党启蒙教育,对解决学生实际成长诉求,促进高校学生党建、适应社会发展态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对当下入党启蒙教育现状和必要性分析、深入剖析现存问题,创新提出“一二三”教育工程,体现了对原有入党启蒙教育的模式革新和积极探索,进一步促进入党启蒙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对各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高校学生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入党志(外一首)
我要入党:献给建党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