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为例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

马 静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6057)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和“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的铺开,产业与教育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产学研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了体系化发展,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孕育而生。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及企业竞争实力。

1 构建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校企共赢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地方经济,立足地方企业,与真维斯(中国)有限公司展开紧密合作,按照“学校投入,企业支持”的原则,构建了以IT创新创业研发中心、软件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真维斯(中国)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为支撑的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该平台以产业发展为龙头,围绕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内容展开了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了共同制定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的长效合作机制。

平台中的IT创新创业研发中心既是企业的工作场所,又是学生的学习基地;平台中的研发项目既是企业的工作内容,又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平台中的企业工程师既是企业工作人员,又是学生的企业师傅;平台中的专任教师既可培训企业工作人员,又可跟着企业工程师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平台中的项目成果既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可为学校申报科研成果。

2 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成效

2.1 探索实践了“双元+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从创建伊始就开始探索与实践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双元+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IT创新创业研发中心是信息工程学院打造的“校内工厂”,学院自行购买硬件设备,引入企业,邀请企业工程师常驻,让学生一边做企业实际项目,一边学习专业技能,使学习与工作两不误。通过平台,学校与企业协议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学生具备了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元身份,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接受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实操培训。

2.2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更强调的是人才适应社会及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构成的一个能力体系。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施了以下几项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二层四模”实践教学体系。平台紧紧围绕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构建“二层四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二层”是指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技能层和专业技能层。“四模”是指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

(2)以实际工作场景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软件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将工作场景与教学情景完美结合,使学生跟随企业工程师做企业真实项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从事专业学习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完成了对职业的不了解到对职业充满兴趣的转变,让学生提前了解了软件技术岗位的实际要求,为其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3)深耕行业发展,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学习新的技术来提升创新能力。平台从基础技能层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开设创新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要求学生借助最新的开源资源突破项目难点,优化项目性能。

2.3 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面对各城市发展的重大社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身处其中的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智力成果和人力资源输送,主动应对城市的变革呢?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平台从2015年开始建设,开办了四届创新实验班,培养了近200人的优秀软件技术人才,完成了“常宏管理系统”等7个ERP系统,总产值超过350万,编写并出版项目式教材6部,获得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15项,师生竞赛获奖20余项(省级以上)。

3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体会与思考

3.1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的定位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平台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学校建设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办学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要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产教研融合度,抓牢学校、企业“双主体”,加强互动交流,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院校知名度。

3.2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的职能

(1)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高技能人才的长期短缺,不但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也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要抢抓社会转型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的机遇,增强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满足行业需求,立足特色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特长,全力以赴培养工匠人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是高职学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高职学校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切实提高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高水平双师队伍培养平台。“双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构成要素,“高水平”是双师队伍的水平标准。高水平双师队伍既是高水平学校建设的目标,也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要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光靠学校一元培养是难以完成的,必须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利用企业的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培养高水平师资,聘请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担任指导教师,围绕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项目为纽带,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让教师在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

3.3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路径

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要的载体,寻找出一条适应中国高职教育的建设路径尤为重要。探索与实践证明了这条建设路径是以“校企生三赢为前提、学生为主体、制度为保障”为原则,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管理机制体系,搭建信息化平台。

在构建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时应遵循产业需求是“原动力”,行业企业需要是“立足点”,人才培养是“基本点”的准则,深化“三融入”,即平台要融入产业发展、融入行业企业发展、融入人才培养。强化“四服务”,即平台要服务学生成才、服务教师成长、服务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管理机制体系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稳定、完善、高效、实用的校、企、生三方共赢合作体系。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相关法律、法规;其次,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管理办法及制度,明确合作多方的职责和权利,为科学技术攻关、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提供保障;最后,建立以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激励制度与保障措施。

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搭建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帮助平台中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协同工作,以多种不同形式交流并共享信息,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跟踪、协调及推动。它至少应包含人才培养信息、科技服务信息和信息反馈与沟通交流三大系统。其中人才培养信息系统主要用于企业员工、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的培养信息管理。科技服务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技术服务、科研课题、知识信息、技术创新、专利与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与沟通交流系统主要用于促进产学研各主体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有效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4 小结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的实践证明了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是破解人才培养难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途径,是集成优势资源,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创新的支撑。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陷入了一些现实困境,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找出突破困境的对策。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基于长三角地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
利用Java开发智能软件技术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