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

2020-12-31奉美华明阳灿徐辉甫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23期
关键词:咽峡炎证型病毒感染

奉美华,明阳灿,徐辉甫,袁 红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原发性EB病毒感染所致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眼睑水肿及外周血出现大量异型淋巴细胞等,其中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称为IM的典型临床“三联征”[1]。IM是儿童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部分患儿可合并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等并发症,极少数患儿甚至可发展为噬血综合征。中医根据IM的发病特点将其归于“温病”范畴[2]。本研究收集11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分析以探讨IM的临床发病特点、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进一步了解该病及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在武汉儿童医院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治疗的116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48例。分析IM患儿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发病年龄、症状、发病月份、并发症、住院天数等特点。所有入选病例须满足IM的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3],诊断为IM。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医儿科学》[4],辨证为邪郁肺胃证、气营两燔证、正虚邪恋证3个证型。

2 方法

2.1 观察指标 统计并分析IM患儿的中医证型及性别、发病年龄、症状、发病月份、并发症、住院天数等指标。

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1)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116例IM患儿中,气营两燔证81例,约占69.83%;邪郁肺胃证27例,约占23.28%;正虚邪恋证8例,约占6.90%。

(2)不同性别与各证型分布情况 气营两燔证中男47例(58.02%)、女34例(41.98%);邪郁肺胃证中男18例(66.67%)、女9例(33.33%);正虚邪恋证中男3例(37.50%)、女5例(62.50%)。各证型分布与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1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同性别与各证型分布情况比较[例(%)]

(3)不同年龄段与各证型分布情况 按照不同年龄段统计分析患病人数分布情况如下:学龄前组(3~<6岁)>幼儿组(1~<3岁)>学龄组(6~<12岁)>婴儿组(28 d~<1岁)>青春期组(12~<18岁),分别为49例、30例、27例、9例、1例。邪郁肺胃证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营两燔证及正虚邪恋证则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段皆以气营两燔证最为多见。见表2。

表2 1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同年龄段与各证型分布情况比较[例(%)]

(4)不同发病月份与各证型分布情况 通过对不同季节IM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秋、冬季发病率偏高,分别为39.66%(46/116)和28.45%(33/116)。从发病月份进行观察,发现IM的发生以8、9月最高,分别为17例(14.66%)和17例(14.66%),10月发病例数为16例(13.79%)。在证型分布上,每个月份均以气营两燔证多见。

(5)不同年龄段与主要症状分布情况 EB病毒致IM主要有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脾肿大、眼睑水肿6大症状。经本研究统计,116例IM患儿中发热103例(88.79%),淋巴结肿大105例(90.52%),咽峡炎79例(68.10%),肝肿大57例(49.14%),脾肿大51例(43.97%),眼睑水肿30例(25.86%)。其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脾肿大在不同年龄组分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学龄前组最为多见。而发热、眼睑水肿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同年龄段与主要症状分布情况比较[例(%)]

(6)不同并发症在不同年龄段分布情况 116例IM患儿中,常见的并发症为支原体感染、肝功能异常、巨细胞病毒感染、心肌受损,其中支原体感染及肝功能异常者居多,分别为50例(43.10%)和45例(38.79%)。其中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在不同年龄组分布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学龄前组最多;其余并发症在年龄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支原体感染在年龄分段上,均以学龄前组例数最多。见表4。

表4 1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同并发症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比较[例(%)]

(7)不同并发症与各型分布情况 对不同证型的并发症进行统计,邪郁肺胃证与气营两燔证中均以并发呼吸道支原体感染者最多,分别为12例(44.44%)、35例(43.21%),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分别为10例(37.04%)、31例(38.27%);正虚邪恋证中以肝功能异常最多,共4例(50.00%)。但并发症与中医证型分布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11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不同并发症与各证型分布情况比较[例(%)]

4 讨论

中医古籍中并无IM病名,因其起病急、发展迅速、常伴有高热等临床特点,且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传染性,与传统温病的“烂喉痧”“大头瘟”等有相似之处,故属于中医“温毒”范畴[5]。温热毒邪易从口鼻而入侵袭小儿,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特殊生理特点,故发病急,传变迅速,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目前临床上缺乏对其中医证型特点的大样本探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16例儿童IM的临床特点,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断、中医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IM患儿在男女性别及发病年龄上,均以男童多见,且发病年龄高峰在学龄前组,这与该年龄段儿童免疫抗病能力较差且开始进入托儿所及学校,暴露及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增多有关,与徐友宁[6]、王华等[7]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应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卫生健康,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本研究参考《中医儿科学》[4],将116例IM患儿分别辨证为气营两燔证、邪郁肺胃证、正虚邪恋证,其中气营两燔证>邪郁肺胃证>正虚邪恋证,该研究结果与IM的温热毒邪(EB病毒)致病特点及疾病发展过程相关。提示IM患儿多处于气营两燔的疾病急性期,该期以热、毒为主,用药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后,患儿热退,症状明显好转,达到临床治愈出院标准时,此时仍需注意辨证为正虚邪恋,且以正虚为主,故出院后仍应口服中药以益气养阴、调护正气。

由EB病毒感染导致的儿童IM任何季节均可发生。在本次研究结果中,IM发生以秋季最多,其次为冬季,从发病月份来统计,IM发病率以8、9月偏高,但与景清[8]、曾静好等[9]研究结果不一致,考虑可能与武汉地区的天气特点及样本量偏小有关。在不同季节及月份中均以气营两燔证多见,但不同季节及月份与中医证型分布上无统计学意义。

在常见并发症的分析上,116例IM患儿中并发支原体感染者最多,其次为肝功能异常、巨细胞病毒感染、心肌受损,与刘世花等[10]研究结果相似。邪郁肺胃证与气营两燔证均以支原体感染最多,其次为肝功能异常;正虚邪恋证则以肝功能异常多见。在对45例肝功能异常患儿进行分析后,发现学龄前组人数较多,与吴洁等[11]研究结果相似。EB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脏器损害主要与机体免疫过程有关,EB病毒感染细胞后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自由基亢进,从而产生毒性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12]。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故年龄越小其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年龄稍大的学龄前期IM患儿更应注意其肝功能情况,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治疗。

IM在症状上呈现多样化,患儿感染EB病毒后机体出现免疫应答致使体内的B淋巴细胞成为EB病毒原发感染的靶细胞,刺激活化的CD+8T细胞通过细胞毒性作用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已被感染的B细胞被大量杀灭,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脾肿大、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临床症状[13]。对于IM患儿主要症状研究分析,其中发热与淋巴结肿大发生率较其他症状高,与周华[14]研究结果相似。同时淋巴结肿大、咽峡炎、肝肿大、脾肿大在不同年龄段分布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咽峡炎的发生率均以学龄前组最高,可能与本时期患儿的免疫系统较前完善有关。儿童感染EB病毒后,临床表现多样,本研究结果可提醒相关医务人员,患儿在不同年龄段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同,诊断时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鉴别。

猜你喜欢

咽峡炎证型病毒感染
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高血压脑小血管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伤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夏季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多发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防治速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