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通过艺术融合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探索
——以日本富山市立图书馆为例

2020-12-31冯雅璐

图书馆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术馆图书馆融合

冯雅璐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70)

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之余,应该进一步发挥其文化职能,探索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可能性。

1 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1 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必要性

公共图书馆探索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必要性主要是出于公共图书馆自身功能变化的要求和近年来我国文旅融合政策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变化着。除了作为城市的信息中心,满足城市居民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公共图书馆正逐渐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标志。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城市特色、城市个性的体现,当前国内大部分的公共图书馆都位于城市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形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在不断增长,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出现的众多独具特色的独立书店的文化地标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但在社会大众的文化体验阅读需要方面,公共图书馆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公共图书馆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不仅是响应国家对推广全民阅读的需要,也是留住年轻读者的有效手段。

在文旅融合方面,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19年国庆假期全省文化和旅游活动情况总结》,2019年假日文化和旅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旅融合、文化场馆打卡备受青睐。其中,广东省各地市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旅游方式逐渐受到群众追捧。2019年国庆期间,广东省博物馆接纳游客9万多人次,广州图书馆共接待读者超4.5万人次[1]。另外,《文化和旅游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明确提出将“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这也意味着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入文旅融合的这一新功能。公共图书馆除了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还蕴藏着丰富的建筑文化和历史底蕴,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有助于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当前,国内外众多图书馆凭借充满特色的建筑、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硬件设备,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更成为带动当地文旅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1.2 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可能性

黄结晶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中较为成功的例子,总结了7个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重要指标,分别是:1)合理的选址:公共图书馆应该具备良好的区位因素和舒适的环境;2)标志性的建筑:公共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而且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不能盲目追逐潮流,而要与城市文化相统一并且能够反映出城市的个性特征;3)一流的读者服务:公共图书馆以提供一流的读者服务为根本理念;4)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公共图书馆的馆员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主动学习提供举办文化活动等新服务功能;5)科学的管理:公共图书馆应当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6)公共图书馆应该具备现代化的设施设备;7)完备的总分馆体系[2]。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树立文化自信,受政策方针的影响,地方政府也逐渐加大在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上的财政投入。我国大部分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省级、市级公共图书馆都得到当地财政的大力支持,也已经有一定的建馆基础和经验,具备充分条件满足上述7个指标。

2 艺术在公共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过程中的作用

北川富朗提出,艺术是自然、人类和文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延伸。当今社会均一化的趋势正在增强,而艺术作为唯一与之截然相反的,以个体的生理为精神内核的存在,其作用和存在价值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对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地区,艺术极具社会性,因此最能反映社会现状,也最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性。当代年轻人习惯了信息爆炸的环境,只通过眼、脑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上处理信息,而其他的身体感官却逐渐闭塞。对此,艺术是身体和感官整体的体验,是场所、作品所处的周边环境等与个体的生理、经验相关的一切[3]。

城市的文化地标是指能够把城市文化、城市个性表现出来的特定建筑、场所。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要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就要在建筑形式等方面突出城市特色,通过艺术融合,建设符合城市形象的公共图书馆,而非一味追求现代化、均一化的建筑形式。通过结合当地艺术风格,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城市地标建筑,能够有效传播城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并向外界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浪潮下,国内外众多知名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都拥有独具特色和感观冲击力的建筑外表。这些公共图书馆不仅代表着城市形象,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出当地的民族文化,展现出城市精神和城市气质。这些公共图书馆是技术、艺术和人文思想高度融合的产物[4],不仅具备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更将自身实际情况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打造出贴合城市个性的公共图书馆形象,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城市文化地标。其中,日本富山市立图书馆正是近年来通过艺术融合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的成功案例。

3 日本富山市立图书馆的艺术融合之路

3.1 富山市图书馆迁馆的基本理念

2014年年末,以日本铁路开通北陆新干线为契机,富山地区迎来了文旅产业新的发展机遇。为应对这一变化,富山市政府提出在市中心建设一栋综合性建筑“富山KIRARI”,作为展现富山艺术文化的核心据点。富山市有悠久的玻璃艺术加工历史,市政府希望通过图书馆与玻璃美术馆的相互合作、融合,向外界展示出富山市独特的艺术文化,创造出城市的新魅力,发挥城市文化地标充满活力的作用。

以此为目标,富山市立图书馆提出构建“加深知识的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旨在通过书籍和信息丰富市民生活。富山市立图书馆于1970年开馆,以本馆为中心,在整备本馆、地域馆、分馆等25个设施服务网的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吸引更多读者到馆,图书馆提出了5项服务理念:1)成为“支撑地区的信息基础”图书馆;2)成为“终身学习·读书的据点”图书馆;3)成为“知识产权的保存库”图书馆;4)加强本馆的服务功能;5)成为“热闹的交流据点”图书馆[5]。与玻璃美术馆有机融合,正是对应第5项服务理念的实践措施。通过迁入新馆、改善图书馆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吸引市民逗留的场所,以便提供更加充实的服务。

图书馆和玻璃美术馆作为文化和艺术的据点,它们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跟富山市中心街道的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设施概念:不拘泥于美术馆、图书馆这样的既成框架,以基于艺术文化的城市核心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地标,与地域和关联设施积极融合。此外,图书馆迁入新馆后,广泛地向市民推送各种文化活动,扩大图书馆的受众,同时发挥作为市民艺术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为市民创造出一个集会、交流的空间。另外,“富山KIRARI”作为富山市地域信息的发信据点,连接富山市周边地区,并向到访的游客展现特有的城市魅力,为游客回流作出贡献。富山市立图书馆也通过这种与美术馆充满艺术性的联合,实现了从图书馆设施本身到城市街道再到全市范围的文化效应相乘效果,提高了富山市的魅力,为富山市的艺术文化作出贡献。

3.2 富山市立图书馆的艺术特色

富山市立图书馆保存有大量的富山地区乡土资料,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读者到馆,增强图书馆的影响力,该馆于2015年搬迁到市中心的新地标“富山KIRARI”,与富山市玻璃美术馆并设,成为日本知名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富山KIRARI”由日本知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设计,设计灵感来自富山市周边的日本北陆山脉和富山市悠久的玻璃工业历史。这栋综合建筑的外墙由花岗岩和玻璃组成,外观绚丽夺目,内部建材全部使用富山县当地产的木材,羽板设计的角度各有不同,从2楼到顶层6楼都被设计为连续的斜面螺旋状,整体设计新奇大胆。建筑主体由图书馆和美术馆组成,在设施的配置上,图书馆和美术馆不再采用按楼层划分的传统复合建筑结构,而是以上下贯穿建筑整体的“共享机能”区域为中心,左右两侧并设的结构,在具备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共享机能”区域的一体化,创造复合设施的叠加效果。“共享机能”区域是整个建筑的中心轴,通过该区域,来访者可以自由来往于图书馆和美术馆之间,同时获得富山市文化和艺术双重体验[6]。图书馆和美术馆通过“共享机能”区域自然地统一起来,改变了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典型的冰冷形象。此外,“共享机能”区域作为多功能空间,还设有商店、咖啡店、市民画廊等休闲设施,可供来访者休憩娱乐。

建筑中部是呈梯田状的楼梯井,既增强了采光和通风,来访者还能够清晰看到上层建筑结构。站在建筑2楼向上看,更能领略建筑师融入富山城市风情的设计特点。自然光通过建筑顶层的玻璃天窗贯穿整个建筑,同时在周边的玻璃和富山雪松板上不断折射,照亮了整个建筑,使来访者仿佛在置身于富山周边山脉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同样使用了大量玻璃建材,书架与书架之间穿透自然光,为图书馆营造出一种开放感。可以说,不管是图书馆和玻璃美术馆相存相依的建筑结构,还是图书馆极具艺术性的内外部设计,都令富山市立图书馆本身也成为一件高价值艺术品。

图1 “富山KIRARI”内部结构图

富山市立图书馆通过与美术馆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形象向城市文化地标的成功转变,成为富山地区最突出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之一。短短数年间,富山市立图书馆已经成为日本国内外知名的文化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探访,不仅拉动了富山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更起到宣传富山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富山地区工业历史的作用。

4 富山市图书馆带来的经验启示

4.1 在建筑形式等方面提高公共图书馆本身的艺术价值

富山市图书馆通过迁入设计性极强的新馆,与玻璃美术馆相互合作相互融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公共图书馆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实现了从传统公共服务设施到城市文化地标的转变。纵观国内外知名的公共图书馆,就能发现其中不少往往也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圣三一图书馆作为爱尔兰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不仅是都柏林的地标性建筑,更多次入选“全球十大最美图书馆”,其充满古典与奇幻色彩的建筑特色令其成为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取景地,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游览;以巴洛克风格闻名海内外的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修道院图书馆,馆内处处皆是洛可可风格的壁画与雕刻,图书馆的天顶上是展示人类智识进程,体现启蒙运动理想的巨幅壁画,其古典华美的风格每日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可见,公共图书馆只要在建筑形式和整体风格上引入艺术元素,提高图书馆本身的艺术价值,就能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地标。

4.2 与本地区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合作

富山市立图书馆在艺术融合的过程中,一个极具特色的举措就是与玻璃美术馆的有机结合。通过与美术馆并设在一栋建筑中,实现了来访者在图书馆与美术馆之间自由往来的游览方式,而且大楼内还设有其他休闲娱乐设施,在保持图书馆功能独立性的同时提高了来访者的舒适程度。随着时代变化,人们的文化需求也更多样化,单一的文化设施很难再同时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现在国内许多公共图书馆虽然建在市中心,交通便利,但对于同时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乃至娱乐的需求仍力有不逮。而在这方面某些商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兴独立书店则已经开始探索综合文化设施的道路。例如,西西弗书店除了书店还内设有咖啡馆、不二生活创意馆等场所,通过多元化的功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进而提高书店本身的吸引力。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虽然不应该采取过度商业化的措施,但可以通过和本地区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有机融合,通力合作,实现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共赢。

4.3 采用贴合地方文化的艺术形式

艺术能够帮助图书馆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最大的原因在于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是变化的。每一个地区和城市的文化都有所不同,其对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姿态万千,故而能够通过艺术表达展现每个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在当下日趋同质化、平均化的社会浪潮里,正是由于艺术仍锲而不舍地追求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而使得艺术在代表城市文化方面尤为突出[3]。因此,公共图书馆在借助艺术表现形式时,应当特别注重贴合当地文化,而不要盲目追求潮流的艺术形式。公共图书馆是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首先面向的是本地居民,其次是希望通过图书馆了解当地文化历史的来访者。无论哪一方,都更希望看到公共图书馆作为当地文化的代表存在。如果在艺术融合的过程中不扎根于本土文化,恐怕难以得到当地居民和来访者的认可。只有通过与建立在当地风俗人情的基础上,传达当地生活记忆的艺术表达形式相融合,才能够唤起当地居民的自豪感,并给来访者带来触动。

5 结 语

日本富山市立图书馆为当下国内公共图书馆面临的转型方向提供了一种新方案,即通过提高自身艺术价值及与其他公共艺术设施相互合作,赋予图书馆新的魅力,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提高读者到馆率。在开发新价值的同时,令公共图书馆成为能够代表城市文化的新地标。

猜你喜欢

美术馆图书馆融合
《融合》
破次元
去美术馆游荡
图书馆
美术馆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加州美术馆
去图书馆